《老子》在第23章中说:“同于道者,道也乐得之。”(认同了我主张天道的人,我的天道说也乐于让他得到。)在35章里,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凡是执行天道的人,那天下信道的都会来归顺他的。)在第21章,老子就说过:“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在人们看来信道的人都是在精神上恍恍惚惚的,但在恍惚中,其中就会产生天道的形象来。)老子在第77章中还说:“天之道,其张弓欤?”老子所说的“张弓欤,”原意是指:“我的天道说,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
这里暗含了姓张的密码,有个姓张名陵的人看了,自以为替老子行“天道”,非姓张不行。果然,他真的开创了道教。信徒们称张陵为张道陵,并尊奉他张天师。道陵就不说啦,至于“天师”,即是指弘扬“天道”之师的人。
1.创建五斗米教
张陵7岁就读《老子》,生来见世风日下,就弃官归隐北邙山,并创建了“五斗米教”。
张天师像张陵(4-17),字辅汉,《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张陵7岁时就读《老子》,悟通仕途沉浮。他当了一阵子江州县长,便因见世风日下而弃官归隐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
张陵后来隐居在四川鹤鸣山修道,著道书《老子想尔注》等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了早期道教。之后,他又携弟子王长至江西传道,他所创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间流传,由于规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称“五斗米教”。魏晋以后,道徒尊张道陵为“天师”,五斗米教称为“天师道”,成为道教正宗。
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奉道悔过,用符水咒法治病。设置二十四个传道教区,称二十四治,治内设祭酒以领道民。
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继续传播五斗米道。除用符咒治病外,还“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设“鬼吏”专为病者请祷。承袭古代关于天官(天帝)赐福,地官(地祗)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话传说,祷时书写病人姓名及“服罪”文书三份;一份“上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称“三官手书”。因病家常出五斗米以谢,俗称“五斗米师”。
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西晋永彭年间移居江西龙虎山(今贵溪境内)广收道徒,尊张道陵为“掌教”和“正一天师”天师名号即出自这里。唐玄宗册赠“太师”,明崇祯帝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
《老子》书上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损不足而补有余”。张道陵深得《老子》五千言精髓,他这禀持劫(损)富(有余)济贫(补不足)的天道思想,为东汉末年的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的“太平道”奠定了理论基础。张角自称太平道“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发动农民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政治口号。
修禅”是道教的基本修行活动。修禅的基本姿势有5种,主要为坐式,通常称“坐禅”,其余有卧式、行走式、立式和随意式。上面三图分别为:卧禅图;行禅图;坐禅图。“五斗米教”发展成“天师道”、“太平道”,“最后成为道教”渊源。
2.道教历史的演变
道教是我们中国本土的宗教。从上面我们已经得知了张道陵在东汉顺帝时期开创五斗米道的秘密:是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道教才得于始成。自东汉之后,乃至于今,道教已经日趋成熟完善。我们从下图可以发现到道教在历史上不断演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