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密码
28653200000051

第51章 附录三:典故传说异迹(3)

杨朱对梁王说:“大王,你见过牧羊人吗,一百多只的一群羊,只要叫一个五尺高的儿童拿着鞭子跟随着,就能指挥自如,想往东就往东,想往西就往西。假如叫尧牵着一头羊,舜拿着鞭子跟随在后面,那就不能前进了。而且我听说,能够吞掉船的大鱼,从来不游支流小河;飞得很高的鸿鹄,从来不栖止于污水池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目标远大。黄钟、大吕,不可为繁琐的舞蹈反复演奏,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种音乐稀少。能够治理大事的人不治理小事,能够成大功的人不成小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江妃

源自《列仙传·江妃二女》:

江妃二女,人们不明其来历,但常见她们在江边出没,便称之为“江妃二女。”

这一天,江妃二女散步于汉水岸边时,正好与郑交甫主仆打了个照面。郑交甫年少为人轻浮,见到江妃二女宛如天仙,以为自己交上了好运,碰到两个漂亮姑娘,却不知道她们乃是神仙。郑交甫对自己的仆人说:“我想请她们解下身上佩带的玉饰送给我留作纪念,也好与这两个美人结识一番。”

仆人听了,不以为然,他摇头对主人说:“这个地方的人,都是伶牙利齿的,如果您讨不到,岂不自讨没趣,后悔不已吗?”

郑交甫听不进仆人的忠告,就上前与江妃二女打起招呼:

“二位姑娘辛苦了!”

二女说:“先生您远道赶路才辛苦呢,我们又有什么辛苦呢?”

郑交甫见对方已搭上了腔,就开口吟道:“桔子、柚子啊,我用方筐装,放在汉水中,顺流往下漂,我随竹筐行,饮取桔、柚汁。”

郑交甫接着又说道:“你们也该知道我是一个出言不逊,举止粗鲁的人了吧。我就是想向你们讨身上佩带的玉饰啊。”

江妃二女听罢,并没有怎么责怪郑交甫唐突,倒是模仿了郑交甫的语气应道:

“桔子、柚子啊,我用圆筐装,放在汉水中,顺流往下漂,我随竹筐行,饮取桔、柚汁。”

吟完,她们就随手解下佩带的玉饰交给郑交甫。郑交甫大喜过望,像捧宝贝一样接过来,当即就揣在怀里紧贴住心口处,担心江妃二女再索回,也不顾身边的仆人了,急步前行几十步,就想早点抽身离开。可当他停步想把玩一番这不同寻常的信物时,一摸怀中已空空如也,哪儿还有什么玉佩!郑交甫再回过头来,想看看江妃二女,居然也是踪迹全无了。

点石化羊

源自《神仙传·皇初平》:

皇初平,丹溪人,十五岁时开始牧羊。有一道士见其善良,便把他带到金华山石室中,一呆就是四十年,便不再想家乡。皇初平的哥哥皇初起到处寻找弟弟,没有找到,后来在街头卜了一卦。

算命的对他说:

“过去我曾在金华山中看见有一个叫皇初平的人,莫非他就是你的弟弟?”

皇初起听了很惊喜,立即随此人去金华山寻弟,果然在那里找到了初平,兄弟相见,悲喜交集。兄长问初平他放牧的羊在何处,初平说都在山里。他哥哥往东看去,没有羊的踪影,只见一片垒垒的白石。便对初平说:

“山里并没有羊啊?”

初平说:“羊是在那里,只是兄长自己看不见而已。”

其兄与初平一同前往寻羊,到了山东面,初平口中念道:

“叱叱,羊起来吧!”于是,白石皆起变成了数万头羊。

兄长说:“我弟独得神仙之道了,我可以学么?”

初平说:“可以,酷爱道的人便得道。”皇初起便也舍弃妻子儿女,留在山上,与初平一同服食松柏、茯苓,持续上万日之后也得道了,有隐身之术,在太阳下已无身影,且面有童子之色。后来,兄弟俩相伴回乡,亲戚们几乎都已死光了,于是仍回到山中。临走时,将丹方传授给南伯逢,此人后来改姓为赤松子。初起改名为鲁班,初平改名松子。

烂柯忘归

源自《洞仙传·王质》:

王质,东阳人,有一天去山中砍柴,一会儿迷失了路途。在山中转来转去不辨方向,当他转到一个山坳处,忽然发现一个石洞。他在山洞里不知走了多少路,拐了过多少弯,眼前豁然一亮、发现一个新天地。远远一望,只见几个童子打闹和说笑。王质平时也喜爱下棋,他就放下柴担,将斧子随手砍在一株柯上,一饶有兴趣地看两个童子对奕。童子发现王质观棋,就很有礼貌地从怀中取出一颗枣仁似地东西送给他,并要王质含在嘴里咽汁。王质接过枣仁放在口中站在他两旁观棋。不多久,两个童子下完了,他俩看看王质说:

“你已来了很久,可以回家了。”

王质被提醒便准备回家,当他去拿斧子时,发现斧头深深地嵌在树干之中,斧柄也已经腐烂了,他只好空手在童子的指点下下山。不想当他到达山下,全然不是原来面貌,却是时移境迁的数百年之后。

返老还童

源自《神仙传·伯山甫》:

有个叫伯山甫的人,是雍州(今陕西一带)人氏。平时在华山修炼,精思守一、服饵,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他还经常回乡去探望自己家里的亲人。都已过了二百多年,可是伯山甫看上去还是一点都不显龙钟老态。

伯山甫每次去别人家,进屋后,往往就知道人家先世祖辈以来的善恶功过,就仿佛是亲眼目睹一般。他也能预知未来的吉凶好坏,没有不被他说中和应验的。有次回家后,见外甥女年老衰朽,伯山甫就将带的丸药给了她。伯山甫的外甥女在服药时,年龄已逾七十,是古稀之人,可她吃下伯山甫送的药后,居然逐渐地变得年轻起来,最后竟由老还少,变得貌如桃花,在肤色上与少女都没有区别。

后来,汉朝派遣使者经过西河城东之地,汉使见到有位女子正在用鞭子抽打一个老翁。只见这个老翁头发雪白,低头长跪受罚,毫无半点反抗之意。使者感到奇怪,就问其中缘由。这个女子说:“这是我的儿子。以前我的舅舅伯山甫,曾以神方教我,我觉得很有效,才叫这忤逆小儿服食此药。谁知他就是不肯吃这神药,以致到现在衰老成这个模样,看上去比我差远了。我实在是气不过,这才用鞭子教训教训他。”

使者又问这位妇女和她的儿子现在各有多少岁。女子答道:“我今年二百三十岁,儿子今年七十岁。”伯山甫的这个外甥女以后也去了西岳华山。

玉子修道

源自《神仙传·玉子》:

玉子,是南郡(今湖北境内)人,原来的姓名为张震。自幼即学习众经书。周幽王时,朝廷征召他去当官,他却不肯出任。玉子曾对人慨叹道:“人生在世,一天天地过去,离生越来越远,离死却越来越近了。如果只是贪图富贵,却不知道修身养性炼形的话,生命到了尽头,气绝身亡,即使位居王侯,家中金玉如山,又比地上的灰土好到哪儿去呢?看来,只有神仙度世才可以无穷无尽啊。”

太玄女图于是,一心想修炼成仙的玉子,投长桑子的门下学道,接受了他传授的许多道术。玉子在这基础上,自己钻研修造出一种修炼得道之法,他以五行相生相克之意,用以养性治病消灾散祸。他的道术还能呼云唤雨,兴雷成雾。每次与众弟子出行时,用泥土捏为马形后交给每个人,并让他们全都闭上眼睛,只有片刻功夫,他们就都乘上了高头大马,这种马都能日行千里。传说后来,玉子到崆峒山炼丹得道去了。

指下奇功

源自《神仙传·太玄女》:

太玄女原来的姓名叫颛和,年纪很轻时她的丈夫就撒手西去。有个术士在观察了太玄女与她儿子的面相后,就说道:“母子二人都不会长寿。”太玄女听了术士此言,就立志学道,以求延年益寿。

太玄女所攻习的是玉子之术,功成后能人水而不弄湿衣裳,严冬季节里,她穿着单衣行走于水上,却能保持肤色不变,身体温暖如常,可以持续几天都这样。太玄女还能将官府宫殿、甚至城市中世人所居住的房屋迁移到别处,看上去与原来没有差异。不过,当她用手一指,这些幻象立即不见影踪。

太玄女的手指确有奇特的功能,如遇房门及屋中柜、盒等装有锁的,太玄女以手指后,房门、柜等都会开启。她如果用手指向山丘,就会出现山崩;指向树木,树即枯死。但她如再以手指一下,上述这些又都会恢复原状。

太玄女带着弟子们外出时,行到山间,已届黄昏。太玄女用手杖叩击岩石,岩石显现出开启的门户。进入其中,床帷米仓俱备,因此,太玄女与弟子们虽行万里之外,也能过平常一样的生活。

太玄女法术甚高,她所演练的三十六术,很有神效,曾无数次救活濒死之人。

人们不知道太玄女平时到底服食些什么,只是见她的容貌越来越年轻,一头乌发如同黑漆。后来她得道,人们再没见过她。

尸解仙法

源自《真诰》:

晋元帝大兴元年,鲍靓往江东,于蒋山遇阴真人。阴真人说:“你有道骨,我将授予你尸解仙法。此法分上下两等。上等用刀,下等用竹木,但都得以丹砂朱笔书写‘太上太玄阴生符’于刀刃竹木左右,继而画脸目,如死于床上之状,真身即可隐遁而去。”鲍靓得此法后往丹阳郡。死时葬于石子冈。后苏峻作乱,挖掘鲍靓墓,开棺却不见尸骨,仅存大刀一把。苏峻部下欲取走大刀,突然坟墓左右出现兵马喊杀嘶叫声,大惊失色,而大刀也发出如雷震耳的响声。

胎息

源自《胎息杂诀》:

胎息是修习气法者所追求的一种高深境界。按照《胎息杂诀》所说,其基本要领是“无思无虑,体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槁木”。这是实施胎息功在意念上的要诀。胎息的宗旨正是要恢复婴儿于母腹中的自然呼吸状态。这种恢复,既是思想意念由杂而专的纯化过程,又是后天呼吸法式向先天法式的复归。

介琰隐身

源自《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介琰有隐身之术。他曾随师父白羊公杜必前往东海郡,经过吴国地域,吴主孙权待之以礼,构筑静室使之安歇。每天,孙权都亲自来探望,派人照料。吴主知道介琰有道术,想学习,但介琰不肯传授,吴主孙权大怒,吩咐左右把介琰捆绑起来,命士卒开弓射箭,介琰使了隐身术,留下绳索,潜行而去。

使我之气,攻我之疾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有《服气疗病》篇,认为“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这是以我之气攻我之病的服气疗病法。

脏腑清休,气泰无病

源自《服气精义论》:

生之为命,以形与神为资本;气之所和,本于脏腑;因此,“形神贞颐,则生全而享寿;脏腑清休,则气泰而无病”。然而,世人禀精结胎的初始,各因四时的异诞的不同而形立,“性之本罕备五常之节”。所以,躁扰多端,嗜欲增结,或是“积不、痾于受生之始”,或是“致疾于役身之时”。由此,喜怒忧伤,便自内而生疾;寒暑饮食,便自外而成病。说明形体中疾病之所以生成,有源于自身内部的精神性因素,也有源于自身外部的物质性因素。因此,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都必须从内部和外部、物质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着眼。

修道“五渐门”

源自《天隐子》:

修真达性,不能顿悟,而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于是提出修道的“五渐门”之说,即“澡身虚心”的“斋戒”门,“深居静室”的“安处”门,“收心复性”的“存想”门,“遗形忘我”的“坐忘”门和“万法通神”的“神解”门。该书还强调:“了一则渐次至二,了二则渐次至三,了三则渐次至四,了四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

女仙“授书”

源自《真诰》卷二:

七月一日夜,紫微王夫人九华安妃等神仙同时降临坛场。过了一段时光,道人杨羲虔诚地向各位神仙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祈求安身之术,并想知道贵贱之分别、寿命的长短。于是,女仙九华安妃(附体于降神者)开口大笑。后来,九华安妃便“授书”杨羲。

日林“石镜”

源自《述异记》:

日林国有个石境,人们管它叫仙人镜,其方有数百里,闪闪发光。可以照透五脏六腑。国人中如果有疾病,在大镜前照一照,便知道病起于哪一个脏腑,然后采神药服用,病就会好。

沧海桑田

源自葛洪《神仙传》:

女仙麻姑下降王远家。麻姑自称她已经三次看见东海变为桑田,她到蓬莱时又发现水比过去浅了一半左右,于是怀疑大海还会变成陆地。麻姑之意为:人间变化是巨大的,而仙人却能长生。只有追求永恒之道,与道合为一体,方能超出生死之外。

真诰

源自梁朝道士陶弘景《真诰》:

“真诰,真人口授之诰也。”“真人”是道教对神仙人物的尊称。“诰”是上对下的一种诫勉。可知“真诰”与“神灵附体而告”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