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密码
28653200000053

第53章 附录四:仙道人物小传(2)

陈抟(?-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人,五代宋初道教学者。他屡试不第,又与高道隐士往来甚密,于是便决心出家。他是北宋三教合流的第一个倡导者,他把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和道教的修炼方术与儒家的修养、佛教的禅观融会贯通,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被后人称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曹国舅

曹国舅(生卒年不详),名佾,也作景休,字公伯,真定(今河北邢台)人,道教八仙之一。相传,他是宋仁宗朝的大国舅。史书记载,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长于作诗。《神仙通鉴》中记载,他不喜富贵,却仰慕仙道,于是人山修炼,被钟离权、吕洞宾收为徒弟,很快他也修成仙道。

张伯端

张伯端(?-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天台(今浙江天台)人,世称悟真先生、紫玄真人、紫阳真人,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他自幼博览三教经书,广泛涉猎各种方术。他在成都遇到刘海蟾授道,于是著书立说,传道天下。在内丹学说上,他主张以内丹作为修仙的途径,强调先修命、后修性,对佛教禅宗的“明性”境界尤其推崇。著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等。

刘混康

刘混康(1036年-1108年),字志通,世称“华阳先生”,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北宋道士。在宋神宗朝(1068年-1085年)他就已经名扬天下,受到神宗器重。1108年,在宋徽宗的一再催促下,刘混康奉诏出山。到京城后,他曾奉命在上清储祥宫建造元符别观。徽宗对他极为宠信,曾赐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并先后赠诗七十多次。

张继先

张继先(1092年-1127年),字遵正,又字道正,号“翛然子”,北宋末期道士、道教正一派的第30代天师。宋徽宗曾四次派人召其入京,建造醮内廷,并赐其号为“虚靖先生”。张继先得到徽宗的恩宠,但是他淡泊名利,多次请求回归山野,清静修道。他认为“心”为万法之宗,主张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著有《大道歌》、《心说》等。

王文卿

王文卿(1093年-1153年),字予道、述道,号冲和子,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末南宋初道士、神霄派创始人。他自幼慕道,能诗善文;长大后他得到异人传习道法,修得风雷之术。1122年,他奉诏人京,赐馆于九阳总真宫。1126年,他回乡侍奉母亲,之后朝廷多次征召而不应。著有《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

林灵素

林灵素(生卒年不详),初名灵噩,一作灵蘁,字岁昌,温州永嘉人,北宋末期道士、道教神霄派的核心人物。他原是佛门童子,后来改从道教,远游到蜀地,习得《五雷玉书》。宋徽宗极为宠信他。1118年,他曾上呈《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1119年,他建议徽宗下诏,将佛改为道。后触帝怒,被斥还温州。著有《归正议》。

曾慥

曾慥(?-1155年),字端伯,号至游子,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两宋年间道教学者、诗人。曾任仓部员外郎、尚书郎、直宝文阁等职。他晚年隐居在银峰,潜心研习道术。他为了研究和进行养生修道,曾从大量道书中精选修道养生术的资料,编成《道枢》四十二卷。另著有《集神仙传》、《类说》、《通鉴补遗》、《宋百家诗选》、《乐府雅词》等。

萧抱珍

萧抱珍(?-1166年),又名元升,卫州(今河南卫辉)人,金代道士、道教太一道的创始人。他原修习箓,并将其演化为“太一三元法篆”,后在卫州自创太一教传道。他主张以内炼为主,符篆为用。太一道的主要宗旨是祈禳劾治、治病驱邪。太一道的教徒坚持以符篆法修传,以符水祈禳,同时也注重内炼。太一教规定道士出家必须受密篆法物,嗣教者还需要改姓萧。

王重阳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名中字、世雄,字允卿、德威、知明等,号重阳子,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1159年,王重阳弃家外游,在甘河镇偶遇神人传授内炼真诀,得以悟道出家。1167年,他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并创立全真道。他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地位平等。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王重阳

王重阳拜别登程,太守纥石烈出郊外为其送行。分别时间后会之地,王重阳说:“夷门。”后来纥石烈听闻王重阳升化,痛心礼拜。图中所示为王重阳会别纥石烈的情节。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

孙不二

孙不二(1119年-1182年),法名不二,号清净散人,或称孙仙姑,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马钰的妻子,金代女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王重阳在她家借住时,曾以“分梨”的比喻点化孙不二和马钰。1169年,她在金莲堂出家,王重阳传授她天符云篆秘诀。她初在洛阳凤仙姑洞修道,修成后在伊河、洛河流域游历,并传道度人。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等。

刘德仁

刘德仁(1122年-1180年),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金代道士、道教教派大道教的创始人。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他奉诏入京居天长观,被赐号“东岳真人”。他行教共38年,提倡“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他曾作九条戒法传习教徒,即忠君孝亲、诚以待人、清净无邪、安贫乐道、力耕而食、量人为用、不盗窃、不饮酒、不骄盈等。

马丹阳

马丹阳(1123年-1183年),原名从义,字宜甫,改名钰,字宫宝,号丹阳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1169年,他和妻子孙不二共同拜王重阳为师。后来,他传真布道,不仅继承全真道,并开创遇仙派,广收门徒,弟子众多。元世祖赠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世称“丹阳真人”。他还擅长针灸疗法。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谭处端

谭处端(1123年-1185年),本名谭玉,字伯玉,后来改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博览经史,擅长草书和隶书。1167年,王重阳到山东传道时,医好了他久治不愈的风痹病,谭处端因此皈依全真道,苦心修炼。王重阳逝世后,他在伊、洛一带隐居。著有《水云集》传世。

王处一郝大通

郝大通(1140年-1212年),名磷,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法名大通,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喜好黄、老、庄、列、方外之书,擅长卜卦占筮之术,尤其精通《大易》。1168年,他得到王重阳的点化,皈依全真教。1175年,他在行乞时有所顿悟,于是在桥下苦修六年,人称“不语先生”;功成后继续往北传教。著有《太古集》。

王处一

王处一(1142年-1217年),号玉阳子,或全阳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1168年,他拜王重阳为师,长期在昆嵛山烟霞洞隐居,人称“铁脚先生”。他苦修九年,终于得到大道之要。1188年,他奉金世宗之召,人京主持万春节醮事。著有《云光集》、《西岳华山志》。

刘处玄

刘处玄(1147年-1203年),字通妙,号长生子,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从小丧父,孝敬母亲,不爱慕荣华富贵,清静自守。1169年,王重阳到掖城传道,收他为徒。王重阳去世后,他一个人隐遁于京洛。静心炼性。著有《黄帝阴符经注》、《黄庭内景玉经注》、《无为清净长生真人至真语录》、《仙乐集》等。

丘处机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他19岁时在宁海出家,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逝世后,他到蹯溪穴居修炼,历时六年,人称“蓑笠先生”。功成后,他又在陇州龙门山隐居,后开创了全真道龙门派。他在雪山觐见成吉思汗时,多有进言,曾影响成吉思汗下令“止杀”。著有《大丹直指》、《鸣道集》等。

尹志平

尹志平(1169年-1251年),字太和,沧州(今属河北)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他曾随丘处机觐见成吉思汗。在丘处机死后,他成为掌教宗师。在他掌教期间,全真教受到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发展十分兴盛。1235年,他在沁州(今山西沁源)主持黄篆醮事。1236年,他奉旨在云中试经,并度化千余道士。他70岁时,传位李志常,并归隐大房山清和宫。著有《葆光集》等。

白玉蟾

白玉蟾(1194年-?),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等,福建闽清人。南宋道士、内丹理论家、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他醉心玄学,离家外出遍访名师,参游各地,苦心修炼,在惠州遇到高人点化,修习金丹火候法。后来他在武夷山隐居修道,并致力于传播丹道。他的内丹学说以“精、气、神”为中心。著有《玉隆集》、《上清集》等行世。

俞琰

张三丰塑像

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影视作品中都有很多关于张三丰的描写,那是因为张三丰掀起了道教发展的一个新高潮。俞琰(生卒年不详),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他自幼好学博览,人元后隐居不仕,专心著书立说。他继承家传,潜心《周易》,并涉猎丹道。他曾作《玄牝之门赋》,在道友中广为传诵。著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阴符经注》等。

张三丰

张三丰(生卒年不详),本名通,名全一,又名君宝,字君实,号玄子,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元末明初道士,三丰派的创始人。史载张三丰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龟形鹤背,寒来暑往只穿一件衲衣。他继承了自陈抟以来道教宗师倡导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行踪飘忽不定,明朝廷多次派人查访而不得。他在武当山创立三丰派,掀起了道教发展的新高潮。著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等。

张留孙

张留孙(1248年-1321年),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元代道教领袖、玄派创始人。他自幼入江西龙虎山,成为正一道教掌教天师张宗演的弟子。随着地位的提升,张留孙自立玄教,并且得到元朝统治者的承认,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备受宠遇。他握有实际职掌,政治地位极高,道教权力极大,在当时道教各派中居首领地位。

刘渊然

刘渊然(1351年-1432年),号体玄子,萧县(今属安徽)人,元末明初道士、长春派创始人。他自幼是祥符宫道士,曾受业于紫阳观赵原阳。1393年,明太祖慕其名,将其召至京城,赐号“高道”,颇得太祖宠信。后来由于他得罪朝中权贵,被贬至云南,在当地传教,广收门徒。他精通道教经典,道行精妙。1425年,他回朝受封,并成为全国道教的领袖。

张宇初

张宇初(?-1410年),字子旋,别号耆山,明代正一派道士。他是公认的历代天师中最博学的人之一,有“道门硕儒”之称。1380年,明太祖敕受他为“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管理天下道教事。传世著作有《岘泉集》、《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等。此外,他还擅画墨竹,代表作《秋林平远图》、《夏林清隐图》等传世。

邵以正

邵以正(?-1462年),别号止止道人,又称承康子,明代道士。他是刘渊然的弟子,刘渊然向朝廷告老时举荐了他,被召为道录司左玄义,后升任左正一,统领京师道教。当时朝廷的大禳祈之事,大多由他主持。他曾奉命督校《正统道藏》一书,另著有《长春刘真人语录》等。此外,他还编著了一部医学丛书《青囊杂纂》,对道教医学经方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陆西星

陆西星(1520年-1606年),字长庚,号潜虚子,扬州兴化(今届江苏)人,明代内丹东派开创者。他九次参加乡试,都不中,于是弃儒为道,入山隐居。他自称吕洞宾曾降临他的北海草堂,住了二十日,并亲自授予他丹诀。他把这次授受情况,整理成《宾翁自记》、《道缘汇录》等书。他自称得到吕洞宾的真传、著书立说,阐发内丹的要旨,开创内丹东一派。

王常月

王常月(?-1680年),俗名王平,法名为常月,号昆阳,潞安府长治(今山西长治)人,清代初年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他毕生以振兴龙门派为己任,曾在华山隐居,刻苦修道。1656年,他奉旨在白云观说戒,招收弟子千余人。他受到顺治帝的器重,被赐“国师”。1662年,他亲率弟子南下南京、杭州、湖州等地开坛授戒。著有《碧苑坛经》、《钵鉴》等。

李西月

李西月(生卒年不详),名平权,号涵虚,又号长乙山人,四川乐山人,清代内丹西派开创者。他在养病期间,拜道教高人郑朴山为师。相传,他曾先后得到张三丰、吕洞宾等人传授内丹要诀。他为人效仿陆西星,以隐士的身份弘扬仙道,但不出家。他虽然继承了道教的炼养之道,却不受戒律的约束。他所开创的流派自成一家,世称“西派”。著有《太上十三经注解》、《三车秘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