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28656600000040

第40章 振兴篇(6)

清末历史文献反映的上海伊斯兰教社团与国家、地方和族群、宗教社团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便在清末时期政治发生巨大变革的重要关头,上海地方的宗教社团与政府和社会取得共识并做到同舟共济、和谐发展。比较今天,我们有党的正确路线和强大的经济发展的雄厚基础,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优越条件和有利因素,我们应该更有信心和决心能够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百年前的上海清真寺董事会形式的宗教社团的已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过去成功的事例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方向和设定的未来目标具有积极的借鉴和能够参照的实践意义。具体的历史经验总结如下:

1.和谐社会需要经济向上发展的动势。作为通商开埠的上海城市在清末时期获得了经济和贸易方面的飞速发展。产业的蒸蒸日上和商业的日益繁荣保证上海作为一个新兴城市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群和族群在上海谋生定居,并有稳定的生计供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经济发展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没有一个向上发展增长的经济,就不可能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或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物质基础,也不可能团结各宗教团体和群众的力量以繁荣社会。

2.和谐社会需要开放性的对外政策。上海自开埠建港后就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门户。开放的上海吸引了外来资本和人才,涌进了优秀的异质文化和先进经验。这些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友好交流和融合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当时上海的穆斯林社团荟萃了各地的人才,上海的社会各阶层包括士农工商也是人才济济、俊杰汇集。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为上海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海纳百川的精神使得上海在开放发展进程中获得了宝贵的人文资源和生气勃勃的科技生产力。交流和融合是维系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一个闭锁和死气沉沉的机制不可能引导到和谐社会的境界。开放性的社会也为宗教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和最佳的机会。

3.宗教社团的自治和民主方式是维护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清真寺董事会作为宗教社团自治形式的机构以及通过民主选举的途径决定其领袖的人选极大地优化了地方基层组织的素质和能力。地方政府在管理宗教社团上让其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治,允许它们自己管理自己,以宗教教义约束自己,尊重它们选举出来的领袖,尊重它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同样,上海清真寺的教众以充分民主的方式遴选了他们自己的领导人。公众积极参与管理和发扬民主精神而后归纳众议而作出决定才能做到政廉民勤,才能达到政通人和,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同样,只有一个真实意义上的自治社团才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竭尽效力。

4.优秀的地方政府官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所在。政府官员的素质决定了政策导向和行政效率。清末时代的上海知县田宝荣先生能够通晓执政方略、施政练达、为人正派并能顺应民情且尊重宗教社团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因而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在上海实现了宗教社团与地方社会的真正和谐共处,做到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平行发展,做到使宗教社团群众比较满意,由此改善了社会风尚、稳定了社会秩序,为上海的繁荣做出了值得称道的贡献。他代表的地方政府与上海穆斯林社团的友好关系使得上海社会新秩序能够获得成功并成为学习的榜样。

5.社会公德和思想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杠杆。没有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优良社会道德的铺垫和衬托,一个和谐社会就成了建立于沙漠上的大厦而没有坚实的基础,因此不可能维持长久。当时上海清真寺董事会的工作为什么能够欣欣向荣,能够带动教民促进社团公益事业?其重要条件就是社团内外环境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纯朴的道德传统的影响以及宗教社团本身拥有的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即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相适应生成的中国伊斯兰教传统。如果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能够认识到社会公德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那么和谐社会就有可靠的基石和牢不可破的凝聚力。因此和谐社会需要发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优良思想和美好的精神理念。宗教社团所弘扬出来的宗教道德和宗教伦理是社会公德和思想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源泉,也是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可贵财富。

6.宗教对话和民族团结是通向和谐社会的必需渠道。清末民初的上海是个多元宗教和多民族的聚集区。除了汉族群众普遍信仰的佛教、道教、儒教和民间宗法制的宗教以外,上海还有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火祆教等。至于民族,上海港埠有许多外国人种居住,同时也有不少国内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这样一个绚丽多彩、万花镜似的复杂社会中,上海各宗教团体自己组织了宗教间的对话和教义沟通座谈会。在这样的宗教和文明对话活动中,各宗教宗派领袖们能够客观地交流各自的教义和信条,找出共同的内核和普世的伦理价值观念以建树大同社会,这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此外,上海的各民族团体和社区能够加强联系,诚恳交友,彼此谈心,联络感情,化解矛盾,增加信任,这些都是对民族和解和团结的事业非常有利。类似这样的多元并存的宗教对话和民族团结方式的确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7.上海的穆斯林社团对其他宗教采取了虚怀若谷的态度。他们不仅将伊斯兰教与儒教相比拟和相参照,同时他们还虚心地学习西方文明中精华的东西和优秀的东西。比如,清真寺董事会运用西方民主公决式的选票制度来决定董事会负责人的人选。他们在清真寺举办的清真小学堂中吸纳了西方的教育方式,采用了一些西方学校中的课程和教本;他们甚至还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他们能正确地评价基督教,并与之对话和联系。上海穆斯林的这种不排斥西方文化和采用西方先进体制的明智态度是伊斯兰教社团能够积极地适应近代上海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兼收并蓄其他文明中的优秀成分并确保了作为少数民族的宗教社团与广大社会外界和谐共处的和平气氛和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一百年前,上海穆斯林社团就能奋发向上,包容其他宗教和文化,学习别人的长处,不以狭隘的世界观看待社会和交往社会,这种进取的积极精神值得今天的世人钦佩和尊敬。只有理智地对待其他文明和学习别人优秀的东西才能使得自己长足地发展和壮大。而上海清真寺董事会领导的穆斯林社团在清末民初取得的巨大进步并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恰恰反映了他们向往内外和谐生活的真实心愿和理性选择。这种宽广的胸怀为上海穆斯林社团在民国时期发展伊斯兰文化、弘扬伊斯兰精神和坚固伊斯兰传统并在全国伊斯兰教界处于较为率先的地位铺平了道路。

将近百年前的历史文献《上海清真寺成立董事会志》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经验。我们应该研究和学习这份宝贵的历史文献以加强我们国家和社会中的民族和宗教工作。温故而知新,这就是优秀文化遗产的伟大价值。哈佛大学珍藏的这本《董事会志》是保存下来的珍贵史料之一,是研究清末民初上海伊斯兰教界情况的必不可少的历史文献和参考书。它反映的历史真实将会为中国伊斯兰教史的修订提供一些新的素材,开阔了一个新的视角。

原文登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88-97页。

当代中国伊斯兰文化刊物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初期到现在的100年间,中国穆斯林发展史上有两次规模较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弘扬伊斯兰文化运动。这两次运动都与蓬勃发展的伊斯兰教育发展浪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它们都是中国伊斯兰文化教育发展的派生现象和结果,是回回民族和中国穆斯林社会经过严冬之后所出现的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似的一派生机勃勃气象。大规模的弘扬伊斯兰文化浪潮的显著标志是遍布全国各地的穆斯林社区、清真寺、社会团体和附属于清真寺的经文学校自己办报办杂志、自筹资金出刊物。第一次办报办刊的热潮大体发轫于20世纪20代,形成于30年代,延续到40年代。它是在中国穆斯林民族于19世纪下半叶遭受了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回回少数民族的起义和斗争所进行了野蛮的镇压之后,历经半个多世纪才出现的。后来回回民族经过稍事休养和生息,其境遇等到了改善。特别在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和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包括回回穆斯林民族在内的“五族共和”的政治主张后,回回民族在辛亥革命胜利的形势下至少在理论上获得了作为“中华民国”社会大家庭的一员而享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上的平等地位。由于孙中山先生倡导了三民主义理论,使得回回民族出现了兴办教育和弘扬伊斯兰文化的热忱。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回回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地位改善是中国穆斯林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产生和伊斯兰文化得到弘扬的历史背景和外在条件。

第一次回回穆斯林民间办报办刊的热潮一般以云南的《清真铎报》视为开端(北京清真书报社在此之前曾出版过《清真周刊》,此外更早的时候有过《正宗爱国报》和上海广仓学宭办的刊物)。此后陆陆续续出现了《月华》《中国回教学会月刊》《晨熹》《突崛》《回教月刊》《天方学理月刊》《伊斯兰青年》《伊光》《伊斯兰》《回教论坛》《穆民》《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报》《伊理月刊》《回教青年》等150种以上的定期和不定期刊物。通过这些出版的刊物来看,回回民族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对信仰的维护,对自己历史的了解,对各地伊斯兰教门的情况介绍,对宗教改革的呼声,对时事政治的针砭以及对其他重要主题的讨论等,都充分反映了回回民族知识水平上升了一个高度。20世纪30年代的办刊、出版和宣传教育的热潮极大地调动了回回民族的积极性,唤醒了回回民族的民族意识,同时在各地出现和组织的回教俱进会和救国会等团体,利用这些宣传刊物有力地发动回回民族群众进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并参加抗日救国的爱国斗争。八年抗战胜利结束后,回回民族在这股办报办刊浪潮推动下产生的民族觉醒运动和伊斯兰文化运动,又汇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浩浩荡荡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

第二次办报办杂志热潮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和灾难后,党和国家落实了对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的正确政策后逐渐出现的。这种正确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加之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使得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各种积极性大大提高,形成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和办报办刊的浪潮。目前这个浪潮的势头正方兴未艾。本文是对几种主要的、发行面比较广且在穆斯林社会中影响比较大的自办刊物进行简略的介绍。这些报刊、期刊出版物大体上是由民间社会团体、伊斯兰学校或经学院校的学生或者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穆斯林贤达和社会组织所自发创办,并经过地方有关部门批准和监督管理的。其撰稿者和阅读者大多是伊斯兰经堂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教职人员和社会积极分子,也有相当一批回族知识分子和干部。因此这些报纸和杂志对学习伊斯兰教义、弘扬伊斯兰教育、介绍各地教门情况和经学院校办学的报道也占了很大部分。

与第一次穆斯林文化热潮相比,第二次热潮中的出版物发行量大,读者群广,出版印刷质量高,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的杂志纸张非常精美,并刊有彩色照片,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穆斯林社区经济实力的强大和人才众多。另外,所有的民办刊物以及大多数地方伊协办的伊斯兰刊物都是免费散发和免费邮寄。这些刊物的主办、撰稿、编辑、排版、印刷和发行的支出全靠广大穆斯林群众的热心捐助和社会的赞助、资助维持的。所有的撰稿者都是义务的,没有稿酬。义务办刊、免费赠送和散发、体现穆斯林宣教和弘扬伊斯兰文化的热诚是这次伊斯兰文化倡兴和蓬勃高涨的主要特点。与第一次办穆斯林文化刊物热潮相比,第二次热潮中的刊物文字内容也远为活泼和生动,栏目多,讨论议论多,而且有争鸣文章,在学术观点和看法上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它们确实调动了穆斯林社会群体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由此可见,第二次的民间办刊运动远比第一次要影响大的多,意义要深远的多,反响要久远的多。

《穆斯林通讯》是甘肃省兰州市穆斯林福利事业交流中心主办的报纸型月刊,常务副主编是摆生义。它的发行量非常大,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和回民穆斯林都可免费订阅。迄今为止是中国穆斯林社会中影响较大的民间报纸,也是较有新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穆斯林心声和愿望的民间出版物。该刊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全靠广大穆斯林的捐款和赞助。报纸内容有对伊斯兰教著名学者(比如伊玛目安萨里)著作和教义思想介绍、翻译园地,经学院校学生们将一些阿拉伯语伊斯兰教内容翻译成汉文的习作,还有各地穆斯林社团的宗教活动简讯。它主办包括《渗渗泉杯知识竞赛》这样的宣传教育伊斯兰教义的活动。该报办得最佳也是最精彩的地方是每期第一版的通讯和评论文章,它详尽地报道了中国回族社会中的最新动向和焦点问题。比如,它详细地报道了清真寺经文学校的发展、穆斯林妇女教育、清真小学、地方教门问题、社区改造、经堂教育制度的改革等穆斯林大众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地区的穆斯林群众,特别是一些穆斯林青年将该报纸看作是回族穆斯林群众的民间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