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农家书屋必备书系(第2卷)——农村夫妻健康生活常识
28685700000002

第2章 农村男女两性生理卫生知识(2)

阴茎是男子最显著而且又被谈论得最多的性器官。阴茎疲软状态下的长度,各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精神状态和不同的环境下,阴茎的大小也有差别。

一些男子以为自己的阴茎比别人小,从而产生自卑感,甚至担心影响性生活,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阴茎的大小对女性的性满足并不十分重要。阴道2/3对阴茎的刺激不太敏感;在性交时,阴茎和阴道的摩擦,刺激了阴蒂、小阴唇、阴道口及阴道的外1/3段,才使女性获得快感。而且事实上由于阴道富有弹性,男性阴茎的大小并不影响女性性交时的快感。因此说,阴茎短小,不用担心,只要阴茎能勃起进入阴道性交,它就是符合标准的。

男性的夜间射精

夜间射精(“梦遗”)也是完全正常的现象,而且完全无法由意志控制。一般来讲,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梦遗”对身体是无害的。因为睾丸在不断地制造精子,前列腺和精囊等会分泌精浆,两者形成了精液,当精液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梦遗的方式捧出体外,通常青春期的男性,一般十几天可发生一次梦遗,但如果每隔两三天就发生一次梦遗,那就有问题,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我国男性睾丸的一般大小

我国成年男子睾丸大小,范围在15到25号之间,15号相当于4.29cm(纵径)×2.58cm(横径)大小,25号相当5.01cm(纵径)×3.01cm(横径)大小,如果睾丸大小在此范围之内,应视作正常。睾丸长得太小,尤其离开上述正常标准距离很远者,性生活也许会妨碍。表现为阴茎勃起不够坚硬,射精没有力量等,但是多半人还是能够完成性生活,问题在于生育力,睾丸太小,其里面负责生产精子的曲细精管会发育不良,无力负担起生产精子的任务,往往导致不育。

女性生殖器概述

女性生殖器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女性生殖系统自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成熟。其结构和功能活动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具有生殖能力。更年期后,生殖器官逐渐萎缩,功能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1.女性的外生殖器常识

(1)阴阜: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皮下具有较多的脂肪组织。性成熟期以后,皮肤长有阴毛。

(2)大阴唇:一对纵长隆起的皮肤皱襞。大阴唇的前、后端左右互相联合,形成唇前联合和唇后联合。

(3)小阴唇:位于大阴唇内侧,为一对薄的皮肤皱襞,表面光滑无阴毛。两侧小阴唇后端互相联合形成阴唇系带。

(4)阴道前庭: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阴道口,另外还有以下各部:

(1)前庭球:相当于男性的尿道海绵体,具有一定的勃起性。(2)前庭大腺:与男性尿道球腺相当,为黄豆大。

(5)阴蒂:由两个阴蒂海绵体构成。相当于男性的阴茎海绵体,表面盖以阴蒂包皮。露于表面的为阴蒂头,感觉敏锐。

2.女性的内生殖器常识

(1)卵巢:卵巢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呈扁卵圆形。卵巢位于子宫两侧,含有卵泡,是卵泡发育的部位。

卵泡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构成。原始卵泡位于皮质的浅层。卵泡在发育过程中体积长大,细胞数量增多。

周围结缔组织发生变化,卵泡的功能也相应变化。青春期以前,卵巢内仅有原始卵泡,进入青春期,原始卵泡在垂体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周期性的分批生长发育、成熟并排卵。每个月经周期有多个卵泡进入发育阶段,但一般只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其他卵泡都在发育的不同阶段退化成为闭锁卵泡。卵泡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原始卵泡:由位于中央的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单层扁平的卵泡细胞构成。

生长卵泡:生长卵泡又可分为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两个阶段。

(1)初级卵泡:生长卵泡发育的初级阶段。

(2)次级卵泡:卵泡细胞间形成充满卵泡液卵泡腔,这样的卵泡为次级卵泡。

(3)成熟卵泡:卵泡体积明显增大,颗粒层变薄,整个卵泡突出于卵巢的表面。于排卵前36—48h,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产生一个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小的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随即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并滞留于分裂中期。

出生时,初级卵泡的数量为15万—50万个。到青春期后逐渐减少,约34000个,到绝经期则所剩不多。在一个妇女的生育时期中,估计仅有300至400个卵细胞成熟排出,剩余以闭锁形式消失。成熟卵的直径为0.2mm,是人体最大的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周期中只选择1个卵泡排卵,其余十几个较大的卵泡退化。

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连同透明带、放射冠与部分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进入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次级卵母细胞由卵巢排出后,如果在24h内不受精即退化;若卵受精。次级卵母细胞迅速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通常每28d左右(即一个月经周期)排一个卵,双侧卵巢交替排卵。排卵一般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d左右。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在黄体生成激素(1H)的作用下,颗粒层细胞和卵泡膜内层的细胞分裂增生,形成一个血管丰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黄体。排卵后7—8d,黄体发展到顶峰。

若排出的卵细胞未受精,在排卵后第10d黄体开始退化,黄体仅维持2周,称月经黄体;最后结缔组织取代成为白体。若排出的卵细胞受精,在胎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影响下,黄体进一步增大,6个月后才退化,称妊娠黄体。

(2)阴道:处女期。阴道壁处于紧密相对的位置,其间形成一个潜在的腔,前壁长度范围6—7.5cm。后壁大约9cm。阴道腔在入口处收缩,中部扩张,接近子宫末端部分狭窄。子宫颈突入阴道腔,包绕宫颈的隐窝称阴道穹隆,分为前、后和侧部。

阴道壁由三层组成:黏膜、肌肉和纤维层。肌肉有两层,强韧的表面纵肌层。其纤维和子宫肌纤维相连;较弱的内环肌层,阴道被横纹肌纤维带所包围,外层结缔组织包围了肌肉组织。是膀胱直肠及其他骨盆结构的结缔组织的延续。

(3)输卵管:输卵管是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道,全长约8—14cm。输卵管位于子宫底的两侧,外端口开口于腹膜腔,内端开口于子宫腔,称输卵管子宫口。输卵管由内侧向外侧分为:子宫部、输卵管峡部、输卵管壶腹部、输卵管漏斗部。

(4)子宫:子宫是一空腔器官,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它的形状是三角形。在妇女生育年龄期长6.5—8cm,厚2.5—3cm,底部宽5—6cm,峡部宽2.5—3cm。子宫体和子宫颈是连续的。在子宫底部侧面与输卵管相连;子宫腔下部与阴道连接;上部与输卵管腔相通。子宫内部为黏膜表面,称为子宫内膜。在这层之下为子宫肌层,由三层分界不清楚的平滑肌层组成。

子宫内膜组织及其分泌物在生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当精子通过子宫腔到达输卵管时,它们被浸泡在子宫内膜分泌物中。当受精卵运行到子宫腔,在着床之前的这一时期内,它们又从子宫分泌物中接受营养。着床后胚胎依靠子宫内膜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以得到营养。以后子宫内膜的生理特点以及其血液供给足,胚胎在整个妊娠期的生存与发育的关键因素。

女性的生殖生理常识

1.卵巢的功能

卵巢是女性的生殖腺,具有产生并排放卵子和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以及少量雄激素的功能。卵巢中卵泡发育经历原始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三个阶段,通过排卵过程卵细胞进入输卵管。雌激素由卵泡的颗粒细胞、内膜细胞和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由黄体细胞分泌。

(1)雌激素:促进女性性器官的生长发育并维持正常状态,使子宫内膜发生增殖期变化;使宫颈腺分泌大量稀薄的黏液,促进输卵管运动;刺激阴道上皮细胞增生,降低阴道pH值,抑制病菌生长;促进女性性征的出现并维持于成熟状态;促进乳腺导管上皮增生;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骨生长,促进钙盐沉积;促进肾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

(2)孕激素:通常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保证受精卵着床和维持妊娠;使子宫内膜在增殖期出现分泌期的改变,使宫颈腺分泌黏稠的液体。促进乳腺腺泡和导管的发育为分娩后泌乳做准备;排卵后由于孕激素的作用使基础体温升高0.2—0.5℃。

(3)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经垂体门脉运送到腺垂体,作用于促性腺激素细胞,促进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卵泡刺激素主要促进卵巢中卵泡的生长、发育和成熟,并在黄体生成素的协同作用下促使卵泡分泌雌激素。

黄体生成素则促使成熟卵泡排卵,使排卵后卵泡中残留的细胞转化为黄体细胞形成黄体,并促使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对下丘脑和腺垂体分泌的调节既有正反馈作用,也有负反馈作用,即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促进其分泌或抑制其分泌。卵巢分泌的孕激素与雌激素协同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分泌产生负反馈作用,抑制其激素的分泌。

2.月经周期

由月经来潮的第一天至下月月经来潮的前一天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平均28d,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经历周期性的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按子宫内膜变化分为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三期。

3.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1)受精后第6d左右,胚泡形成滋养层细胞,开始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妊娠早期形成绒毛后由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大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至妊娠8—10周分泌达高峰。此后下降并维持至分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从尿中排出,可用于早期妊娠诊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妊娠早期刺激母体的月经黄体转变为妊娠黄体,妊娠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以维持妊娠的顺利发展。

(2)由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胎盘催乳素,可促进乳腺发育,具有催乳作用,可调节母体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促进胎儿生长。

(3)妊娠期产生大量的甾体激素,主要有孕激素、雌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三类,胎盘不能独立合成这些激素,而是从胎儿或母体获取激素的前体物质进行加工。孕激素主要是孕酮,随着妊娠进展,孕酮分泌逐渐增加,足月时达高峰;孕酮使子宫内膜分泌,防止妊娠子宫收缩,对维持妊娠起重要作用。雌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子宫、乳腺发育增长,松弛骨盆韧带,调节母体和胎儿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