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何处无芳草”,类似这样闪耀在人们心灵中的思想火花,从普通生活中折射出来的时代美,如同天上闪烁的星星,多得很,问题是你能不能发现它,把握它,表现它。人们常常对于丑恶的东西,看得多,对于美好的东西,特别是人物的心灵美,往往视而不见。这不奇怪,在今天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生活中本来就不乏丑恶的东西,并且因为人们对此深恶痛绝,也就格外注意,容易看得见。而美好的东西,往往是在生活的深处,如同埋在土里的玛瑙,虽然就在我们身边,不下一番苦功找不到。另一方面,不善于发现美,也跟一个人的思想方法以及精神情操有很大关系。如果看问题方法不对头,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或者是一个道德、趣味低下的人,那就很难发现什么美的事物,甚至是美丑不分,认丑为美。一位美学家说得好:“眼睛如果没有变得像太阳,他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要善于发现美,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思想崇高、心灵纯美的人。
一般记叙文章的构思,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有区别。文学作品的构思“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拼凑起来的角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论创作》)。《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就是由“好些成分合起来的”,其中有一个本家远房的伯母(作者最后遇见她时的形象),一个名叫单妈妈的事(关于再嫁妇女死后会不会被锯成两片的事),周氏第九世祖坟看坟人的事(祥林嫂儿子被狼吃了的情节)。这叫塑像式构思。构思的重点是寻找典型细节(“嘴”、“衣服”等),摈弃一切非典型细节,经过想象、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段,溶化成一个典型形象。而一般记叙文章的构思则是采用雕像式构思。它不是“杂取”、“合成”,而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开掘。“它的谋篇过程,很像石雕艺人的匠心独运。从生活的山野中采来的璞石,一眼看去,往往是粗糙的,质朴的,不规则的。作者要善于从众多的荒石中,认出它那璞玉浑金的品格,端详着,思考着,进入了构思。随之操起锤錾,利用天然材料的形态、色泽和纹理,因势而雕,经历一个艰苦的琢璞成玉的过程。作者并没有改变它的质地,却显露了它的晶莹的内涵,使之成为一件精巧的工艺品。”(理由《金芍药》)这里谈的是报告文学的创作构思,一般记叙文章的构思也应该是这个道理。
二、从小处落墨,以少总多
文章反映社会生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某段生活、某个事物都搬到纸面上去。“物貌难尽”,再丰富的语言,也无法把“物貌”都描写完。文章要对生活进行集中概括,只有以小见大,以个别反映一般。因此,构思也必须是从小处落墨,作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纳须弥于芥子”,以有限的篇幅反映无限的内容。因为“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论艺术》)。
记叙文的构思要善于截取生活的横断面。
山水画家画山水,常常只取一截,其余则或烟雾笼罩,或树木掩映。南宋画家马远的山水画多是局部取景构图,写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画绝壁在下而不见其脚,作孤舟泛月,渔翁独钓,只在一片空白画面的中央画上简括的几笔。有人讥刺他画的是“残山剩水”,而这正是马远绘画构思的高明之处。这叫露中有藏,藏中显露。唯其峭峰藏顶,绝壁藏脚,才更显示出其高无比,其深莫测,虽只是几笔作水,却使人感到“极尽浩淼之壮观”。记叙文的构思也应当这样截取题材,要截取横断面,尽量不写纵断面。所谓纵断面,是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时间顺序,依次往下写。如果处理不好,文章就会冗散累赘,平铺直叙,不能集中鲜明地表达主题思想。写横断面,是从长过程中截取一段,或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断,通过一个场面,一个冲突,一个情节的精细描绘,集中地表现主题思想。理由的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就是写横断面,只是写了击剑运动员栾菊杰在马德里一个晚上带病奋战的一个片断。从把她送进医院写起,然后倒叙出这场奋战的故事。当中由一把剑又引出了她对国内生活的追叙(如她的出身,父母对她的支持,她的刻苦锻炼,党组织的教育等),这是从舍弃的大量材料中择取的。没有这些交代,故事的连贯性就会受到影响,人物形象也不会这样丰满高大。因为这不是表现主题的主体部分,所以文章就撮其要,运用插叙、补叙的办法,在描写过程中穿插其间,这就叫横中有纵,小中见大。可以明显地看出写横断面就是一种浓缩了的结构,如同开一个小小窗口来看大千世界,也正是契诃夫所说的“我力求用一尊大炮,震得满天都是火药。”
截取的部分应该是最能集中表现主题的部分,最有意义、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又常常是人物思想性格处于激变的瞬间。如果把反映的生活比做一支有“前奏”、“主段”和“尾声”的完整乐曲,横断面的截取,可以写“主段”,但必须是“主段”中震撼人心的一曲,可以写“前奏”,从骤然而起的前奏曲中可以体会出整个曲谱的基调;也可以写“尾声”,从袅袅余音可以感受到演唱者心灵之弦颤动的频率。有时“前奏”和“尾声”更富有表现的魅力。比如以《在迎接高考的日子里》为题作文。时间跨度很大,假若从头写起,怎样发愤,如何刻苦,遇到了什么困难……最后考取了大学,这样从头到尾,涓滴不漏,势必是主次不分,不仅不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反而会淹没了主题思想。有个同学的作文截取的比较巧妙。他从一次凌晨室外温课写起,因为成绩一时上不去,他焦躁、苦闷,对高考失去了信心和勇气,一气之下,丢下课本向前走去,然后坐在树下的一个凳子上,两眼呆滞地停在了树上……
蓦地,我看见一个尚未脱皮的蝉正在慢慢向上爬行。只见它,两只大脚紧紧勾住树皮,一步一步,小心地向上爬着。我向上抬了抬头,树是那么高,不觉对它产生了怜悯之情。我向前挪了挪凳子,仔细看着它,啊,你为什么偏着身子爬行?你的一只眼睛为什么凹了呢?我寻找它的出生地。不远处,一个被弄得很大的洞,而且还有鸡爪的痕迹。我明白了,你是在尖利的鸡爪下死里逃生的幸存者!然而,树这么高,你该怎么上呢?
它仍在爬着,爬着,突然,它身子往后一折,跌到了树底下。“咳,你为什么不看清楚,这里凹了一块!”我自语着。它再次从树根往上爬,终于爬到了上次跌落的地方。我的心缩了起来,禁不住用两个手指做起它的后卫来了。它似乎接受了刚才的沉痛教训,偏着身子,十分稳重地向上爬着。“啊,胜利了!”我禁不住为它祝贺了,然而它还是那样稳重地向上爬着,爬着……
啊,蝉,一个小小的精灵,虽然你没有那样的优越条件,但你不畏艰险,不怕失败,从容自若,满怀信心。因为你的心中充满了胜利的渴求,向上,向上,胜利就在前头。
此时的我,也许被蝉深深地打动了,或者被突然吹来的晨风唤醒了,竟迫不及待地跑回原处,重新拿起了书……
这里没有写迎接高考的全部过程,只是写了温课之余的一个小插曲。表面看来,是逗蝉取乐,细细玩索,却是味在其中。从整个迎接高考的长过程来看,这只是短暂的一刻,却又含意深蕴,比写一个长过程更耐人寻味。这里就是写了一个“前奏”。他以后怎样呢?也许这天一连苦读了几小时,此后,他夜以继日、攻克了一个个难题,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可他没有这样无休止地写下去,以“重新拿起书本”一句就此打住。既没有写发展,也没有写结果,正是这样才更给人留出了充分想象的广阔天地。没有写出事件的发展吗?“感动了”,“唤醒了”,“迫不及待”,“跑回原处”,他迎着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不是已经跃然纸上了吗?没有写出结果吗?“重新拿起了书本,分明是胜利在望了。没有如此大刀阔斧的截取,哪会收到这样以少总多的表达效果。
形式服从内容,断面的选择要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一般说,短文宜于写横断面,长文内容繁多,要反映出事件的全过程,或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就要选用纵断面。但是写纵断面也同样要讲究结构,讲究题材的切取,尽量避免从头到尾的铺叙。比如《水浒》写武松,就从景阳冈打虎写起,以后重点写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这些实际上也是长过程中的一个个横断面。这就叫纵中有横,大中见小。有纵有横,纵横结合,大中取小,小中见大,正确处理纵与横、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主题思想才能表达得集中、鲜明,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议论文主题的表现,同样有个选材大小的问题,也是要小处落墨,以小见大。可以是小题大作,如《从×写起》、《由×想到的》这类题目就是。有的题目较大,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就可以只取丰富内涵的某个方面着笔写,如《艺文杂谈——作文与运思》这样的题目,用一个副题加以限制,这叫大题小作。
构思中的主题表现
动笔前的构思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斟酌主题表现的方法。同一类题材,立意也相同,表现方法不同,主题表现的深度,以及文章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也常常是大相径庭。因此在立意和题材确定之后,主题表现的方法是否恰当、新鲜,就成为构思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了。绘画史上有这样一件轶事。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大公委托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各画一幅表现古代佛罗伦萨人反抗巴比伦入侵的油画。当时达·芬奇已经是享有盛誉的艺术大师,而米开朗琪罗还仅是个初露艺术锋芒的年轻人。米开朗琪罗深知在绘画技巧上无力同达·芬奇相匹敌,便决定在绘画的艺术构思上巧胜。果然,两幅画展出之后,人们一致推米开朗琪罗为第一。原因是,达·芬奇按正常的构思,正面表现这场战争,画了敌我双方战士的拼杀厮打,却未能表现出战斗者的精神风韵来。而米开朗琪罗没有画双方交战的场面,画面上也没有出现巴比伦侵略军,而只是画了战地生活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一群正在亚诺河洗澡的佛罗伦萨士兵,突然听到了军号声——巴比伦侵略军要来袭击了,他们飞快跳出水面,披上军衣,拿起武器,投入了战斗。这里画的是没有战斗的战斗,却能充分表现出佛罗伦萨士兵在反侵略战斗中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侧面虚写胜过了正面实写,这就是米开朗琪罗巧胜达·芬奇的关键所在。动笔前的文章构思,有如建筑学上的蓝图设计,却又不象建筑蓝图那样完备和定型(也有局部的改动);它是一个多方设想、反复酝酿的复杂思维活动,却又不是漫无涯际的胡思乱想。构思是有规律的思维活动,也必然有符合构思规律的主题表现的方法。主题表现的方法,主要的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