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04

第104章 视察调查(1)

视察、调查是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和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形式和方法。省政协视察、调查工作,为省政协的会议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内容,为省政协的提案及建议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为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视察、调查是省政协经常性的重要活动。形式上,有省政协统一组织的,也有各专委会组织的;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有专题性的,也有综合性的;有省政协单独进行的,也有省政协与民主党派、省上有关部门、有关市、州政协共同进行的。人员组成上,以省政协常委、委员为主,邀请有关学者、专家,省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方法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听取汇报、访问座谈,现场察看,综合研究,分析问题,把握规律,实事求是,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在视察、调查工作中,省政协委员及学者、专家发挥了主体作用,省政协农业、经济、科教文卫体、民族宗教、祖国统一联谊等委员会及办公厅、研究室等工作部门发挥了组织协调和综合研究作用,省上有关部门和市、州政协发挥了支持配合作用。

省政协的视察、调查工作是紧紧围绕各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来进行的。视察、调查的课题是党政部门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关系长远和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政协围绕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视察、调查工作,并把视察、调查的课题与常委会的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常委会的重要建议,受到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完成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任务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本编记述了省协商委员会和省政协一至七届委员会的90多次重要视察、调查。

内容有6个方面:

一、农业方面的视察、调查41次。主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甘肃农业和农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改革和发展情况,也反映了省政协对农业的极大关注和协助党委、政府促进农业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二、经济方面的视察、调查18次。主要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甘肃工业企业、金融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旅游业,以及城市和财税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情况,为党政机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视察、调查13次。主要反映了20世纪80、90年代,甘肃在廉政建设、文化市场管理、治理“六害”、文物保护、科技、教育、人才问题、民请教师转正等方面的情况,协助党委、政府及时了解了民声民意,加强了科学决策。

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视察、调查12次。反映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开发扶贫、治穷致富的情况,也反映了省政协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关心重视,协助党委和政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五、落实政策方面的视察、调查7次。反映了甘肃在20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去台人员亲属及台胞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调动知识分子、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去台人员亲属和台胞积极性的情况,为党委和政府了解情况,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依据。

六、联系县工作的视察、调查5次。会宁县是全国政协和五至七届省政协的联系点。全国政协、省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不仅深入该县做过5次调查研究,而且与省政府联合召开振兴会宁经济和扶贫开发的工作会议及专题座谈会6次,组织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教师、开展咨询、讲学、技术服务、知识培训等活动68人次,为会宁牵线搭桥,争取建设项目75个、建设资金19亿元,对会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七届省政协对视察、调查工作总结了3点经验:一是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确定政协视察、调查工作的任务。二是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对改革和发展中带有方向性的新生事物,要有敏感性,早调查、早认识,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对出现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不回避,不畏缩,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发挥政协“智囊团”、“人才库”的优势,群策群力,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工作。三是必须求真务实,讲实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调查研究要深入扎实,建言献策要切实可行。对看准了的问题,要下工夫研究,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一、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的视察和调查

§§§第一节省协商委员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河西地区土地改革和春耕生产情况的视察

1952年3月,省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省协商委员会主席邓宝珊同省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席安振等,赴河西地区视察了土地改革和春耕生产情况。视察组通过听取地、县政府的汇报、访问贫雇农、参加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到,经过两年多的剿匪、减租、反霸、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生产建设等一系列的运动,给广大农村带来了蓬蓬勃勃的新气象,开辟了无限光明的前景。各地土改工作干部在反封建斗争中,替农民做了许多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热情,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爱。由于干部认真执行了土地改革法,贯彻了对地主区别对待的策略,使中农和富农消除了顾虑,迅速巩固了农民的团结,分化了地主阶级,大大减少了土改运动的阻力,创造出了辉煌的成果。在武威靖边区张家庄召开的座谈会上,每个发言的农民都口口声声说:“过去暗无天日,今天见了太阳,这都是毛爷爷给的好处。”由此可见,土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同时,还发现部分干部存在着放松深入访贫问苦,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简单粗糙,赶急图快,不认真分析问题,不总结新鲜经验,不肯用心钻研上级指示和土改文件,缺乏斗争策略等自流现象和自满情绪。在群众中存在着拒绝把本村的土改果实向外村调剂和对土改后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缺乏明确认识的问题。因此,邓宝珊主席在视察报告中要求,各地在进入划分阶级或分配果实阶段时,对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必须认真进行阶级教育、生产及前途教育。特别要对乡村干部大力进行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观点教育。视察报告还针对第三期土改情况复杂、地域辽阔、与春耕结合、任务繁重、力量分散的情况,提出了4点意见:一是各县干部必须把全部精力用于领导春耕生产和土地改革。土改完成的地区,干部要全力领导生产,正在土改的地区,必须把土改和春耕结合进行,不能因土改影响有季节性的春耕。二是组织有力的巡视检查组,到各地巡视检查,帮助干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思想和工作水平,克服种种不良倾向。三是专、县领导机关要根据乡政府和检查组的汇报,及时总结经验,以教育乡村工作组长和全体干部善始善终、扎实细致地做好土改工作。四是坚持70天的土改工作时间,反对欲草率结束的情绪。过去各阶段做得草率的,必须在善后阶段加以补救。视察报告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这是做好春耕生产和土地改革工作的关键。视察后,1952年3月20日,《甘肃日报》头版发表了邓宝珊主席《加强土改和春耕的领导——河西视察之一》的视察报告,对当时土改和春耕工作的健康进行,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第二节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农业合作化情况的视察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主席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也作出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下,甘肃同全国一样,出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1955年底,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组织60多名委员,分赴平凉、庆阳、天水、张掖、银川等地区,对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视察。委员们在视察中亲眼看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取得的成就和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平凉、庆阳地区和吴忠市看到,入社农户达到50—80%以上,出现了群众办社、自愿入社的合作化运动高潮。在天水地区看到,合作化带来了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的农田建设高潮和粮食增产、收入增加、群众团结的新气象。在两当、徽县、武都等地看到,入社农户达到95%以上,合作社质量比较高,一、二类社占86%。在张掖地区看到,水地粮食大幅度增产,195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5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杨家桥合作社的粮食比1953年增产20%,皮棉亩产由59斤提高到100多斤,使社员得到了不少经济效益。通过这次视察,使参加视察的许多人解除了疑问,改变了看法,端正了认识,共同感到农业合作化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正确和成功的。

委员们还针对一些地方在组织领导方面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了要认真贯彻自愿原则,合理解决生产资料入社;团结争取和热情欢迎社外农户入社;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效率;搞好收益分配,防止贪污浪费;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干群团结;巩固提高一、二类社、整顿三类社,提高办社质量等意见和建议。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合作化情况的视察

1956年12月9日至30日,省政协组织委员视察组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对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合作化问题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在甘南州牧区了解到,各级党政组织已向广大牧民群众和宗教上层人士宣传了政策,使他们基本上消除了原来不了解合作化政策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但思想上仍存在不少疑虑和担心。因此,视察组建议,牧区合作化运动,必须坚持慎重稳步的方针,进一步深入宣传政策,组织宗教人士和群众代表去外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对牧区合作化的有关问题,要同牧民反复商量,取得绝大多数群众的同意。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牧区合作化。视察组在临夏农业区了解到,农民已全部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化。大部分合作社都程度不同的增加了粮食产量,副业收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9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在牲畜折价上采取了民主评议,三榜定案,基本公平合理,群众满意。但有的合作社干部存在严重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现象,遇事独断专行,不和群众商量,群众意见很大。有的农业合作社会计业务能力差,财务混乱,差错多,社员担心影响收益分配。有的合作社干部只抓农业,不重视副业,影响了社员收入。有的合作社牲畜饲养不好,饲料不足,出现了牲畜落膘和死亡现象。因此,建议要认真贯彻民主办社方针,健全社内民主制度;教育干部转变作风,密切干群关系,遇事同群众商量;要加强会计业务培训和合作社经营管理,不断巩固和壮大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和经济。视察后形成了《关于视察甘南、临夏两个州的情况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1956年上半年对地县工作的综合性视察

1956年5月下旬至7月上旬,省人民委员会和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组织全国人大在甘代表和全国政协在甘委员、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共43人,分4个组,赴各地进行了40—50天的视察。这次视察的单位有兰州、银川、平凉、天水、酒泉、张掖、武威、临洮、临夏、夏河、武都等24个县、市的17个乡、1个街道、4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1个公私合营商店,以及食品加工厂、手工业合作社、学校、医院、电影院、剧团、水坝工程等。还视察了玉门油矿、白银厂、刘家峡、城市建设等。视察组通过听取当地政府的汇报介绍,现场参观,深入访问,座谈讨论,主要了解了农业生产、文教卫生、社会救济、私营工商业改造、交通运输、文物保护,以及粮食、移民、民族等工作。视察结束后,由省人民委员会、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联合召集了视察情况汇报会,省人民委员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了汇报。参加视察的代表和委员在汇报中,充分肯定了各地在农村各方面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60多条意见和建议,由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和省政协秘书处联合转省上有关部门处理,各部门对办理情况都一一作了认真答复。这次视察对各地区和省上有关部门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参加视察的委员和代表,亲自深入实际,看到了各地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发展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思想上有很大感触,认识上有很大提高。视察中吸收当地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和地方党政负责人参加,共同进行视察,既有利较快地了解掌握情况,又使发现的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视察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收效。

1956年下半年对农村工作的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