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06

第106章 视察调查(3)

1982年9月3日至9日,省政协副主席谢松柏带领部分委员和水利专家组成的视察组,赴酒泉县视察了水利建设情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酒泉县共建成水库37座、塘坝14座、打机井1298眼,建设干、支、斗渠共1300多条。1980年水地粮食亩产达到671斤,比1970年增加245斤。但存在渠系不配套,渗漏、串灌、漫灌,水的浪费现象严重,水库调蓄能力差等问题。视察组提出8点建议:一是抓好200多公里干、支渠的衬砌,所需三材请省上考虑解决。二是抓好渠系与田、林、路的配套,尽快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三是合理利用水利资源,搞好现有农田的灌溉,防止滥开荒地、广种薄收现象。四是合理确定作物种植比例,防止用水矛盾,影响作物生长。五是进一步加强水利管理,做到建、管并重,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合理灌溉。六是井灌工程要合理定位,搞一片,配套一片,受益一片。七是渠系配套、粮食增产的社队,不能满足现状,要继续发展水利和农业生产。八是要研究解决渠道冬季防冻问题和停灌期人畜饮水问题,所需物资、技术,请省水利厅安排解决。视察报告送达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并在1982年《甘肃政协》第2期刊登。

§§§第五节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干旱半干旱山区解决“三料”俱缺问题的调查

1983年9月中旬,省政协副主席王世杰和常委龚得福、高继善等,赴武山、甘谷、天水、张家川等县、市,重点调查了干旱半干旱山区通过种草种树,改革耕作制度,解决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发展农牧业生产的问题。调查情况显示,武山等县,由于缺乏燃料,群众长期烧肥料、烧饲料、铲草皮、挖草根,毁林开荒,造成光山秃岭,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后果。古人说:“欲先取之,必先予之”。“予之”不多,“取之”无限,植被遭长期破坏,给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因此,调查组建议:首先,要抓好种草种树。因为草生长快,易繁殖,能保持水土,提高地力,扩大植被面积,较快解决燃料、饲料困难,所以要先草后树,草灌结合。在干旱半干旱山区要积极种植草木樨、紫花苜蓿、红豆草等,特别要大种生长快,产草量多,适应性强,用途广,群众称为“宝贝草”的草木樨。其次,要正确处理种草种树和发展畜牧业的关系。提倡舍饲、圈养的办法,防止牲畜啃踏,保护草木成活生长,为牲畜提供丰富饲草,促进畜牧业发展。第三,要大力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耕作制度改革。普遍发动群众兴修水平梯田,增施有机肥料,深耕深翻土地,合理轮作倒茬;积极推广垄沟种植法、油豆草肥田法、间作套种法,以及蓄水保墒,秋水春用,用地养地,培肥地力等措施;大力营造护沟林、护坡林,使小流域治理形成体系,将水土流失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调查后,王世杰副主席向省政协和中共甘肃省委提交了《关于解决干旱半干旱山区“三料”俱缺等问题的建议》,受到中共甘肃省委重视。

关于开发武都山区商品经济的调查

1983年11月7日至19日,五届省政协主席黄罗斌带领省政协调查组,对武都地区开发山区商品经济问题进行了调查。武都地区青山绿水,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特产较多,岷县的当归、文县的党参驰名中外,是甘肃的一块宝地。但由于长期脱离实际,实行“以粮为纲”,使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很大限制。全区总面积21600多平方公里,总面貌是“六荒、三林、一分田”,耕地面积300万亩,其中90%以上是山地和挂田,粮食亩产长期在150斤上下徘徊,1982年农民人均口粮只有289斤,收入55元,群众生活困难。可是发展林业,搞多种经营,有很大优势:气候条件好,树木生长快;自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树木1000多种,经济林300多种,特种经济林上百种,珍贵动物20多种;宜林荒地面积有460多万亩,发展林业潜力很大,人工造林加天然林,户均可达到50亩;药材资源分布广,品种多、质量好、产量高,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全区已出现了一批发展商品生产的好典型,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调查组和武都地区共同算了3笔账;一是在适宜种泡桐地区的50万人种500万棵泡桐(每人10棵),10年后产值可达25亿元,相当于全区198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在白龙江两岸种植6万亩柑橘,8年后产值可达3600万元,相当于武都县1978年的农业总产值;三是建设两个10万亩漆林基地,种漆树2000万株,15年后,每年可收入2400万元,连续10年,产值可达24亿元。这说明,在二、三十年内把武都建设成为一个林业和多种经营基地,产值就可以翻两番、三番,甚至更多,群众生活也将大幅度提高。为此,调查组建议:武都地区要从实际出发,改变“以粮为纲”的传统观念,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坚持“种草种树、振兴林木、多种经营、勤劳致富”的方针,促进山区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调查组还建议,省上要在粮食和资金上,支持武都地区建设多种经营商品生产基地。建议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在适当时候召开陇南山区建设会议,专门研究武都地区资源开发和商品经济发展问题。调查后,省政协主席黄罗斌向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提交了《关于开发武都山区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共甘肃省委和省政府采纳省政协的建议,于1984年召开了陇南山区商品生产会议,于1986年召开了陇南经济开发会议,研究和明确了陇南发展商品经济的思路和措施。

关于会宁县实现“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解决群众温饱”目标的调查

1984年3月上旬,省政协副主席王世杰带领调查组,对会宁县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第六次代表大会精神,实现“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解决群众温饱”目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会宁是中部18个干旱贫困县之一,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上下,粮食平均亩产量只有100多斤,群众生活长期困难。许多地方滥垦荒地,铲草皮,挖草根,植被破坏相当严重。调查组提出3点建议:1要教育干部、群众提高对“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解决群众温饱”目标的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信心,克服心中无数、束手无策的现象,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保证目标的如期实现。2搞好种草种树,积极解决燃料、饲料问题。争取每人种植1亩紫花苜蓿和草木樨,有效地解决牲畜饲草和群众烧柴问题。扩大供煤植薪的范围,搞好煤炭和资金落实,使更多的农户烧上煤,停止对植被的破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3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扩建和延长靖会电力提灌工程,把灌溉面积由15万亩增加到35万亩,把每亩粮食产量由100多斤提高到600至1000斤,彻底改变会宁干旱面貌和人畜饮水困难。王世杰《关于会宁县实现“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的几点意见》,得到中共甘肃省委的重视和肯定。在1982年《甘肃政协》第2期刊登。

关于古浪县种草种树情况的调查

1984年3月8日至12日,省政协副主席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带领调查组,对古浪县种草种树情况进行了调查。中共甘肃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后,古浪县对种草种树很重视,技术指导加强,草籽树苗供应及时,任务比较落实。特别是香林寺山区封山育林4100多亩,林草茂盛,枯泉重涌,成绩显著。调查组建议:1要进一步贯彻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提高干部群众对种草种树的认识,认真解决部分干部群众认识不深,信心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

2要进一步加强对植树造林工作的领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千方百计完成种草种树任务,提高林草种植质量和成活率。3要积极搞好县煤矿建设,开发煤炭资源,认真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努力实现“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解决群众温饱”的奋斗目标。4要认真解决肥料问题,增加化肥供应量,落实每年所需的6000吨化肥供应指标,保证农田和树苗的施肥需要。5请省上有关部门帮助古浪县建设11公里农电线路和机井提灌,解决土门区沿沙漠边缘草场的干旱问题和西景乡5000多群众的饮水困难。省政协将调查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1984年《甘肃政协》第2期刊登。

关于庆阳地区发展商品生产情况的调查

1984年6月8日至21日,五届省政协主席王秉祥、副主席王国瑞、严树棠、蒋云台和部分委员组成的调查组,赴庆阳地区调查了商品生产发展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庆阳地区商品生产发展很快。在种植业方面,烤烟、商品菜、大葱、油料、药材、洋芋等经济作物和苹果、梨树、葡萄、泡桐、曹杏等经济林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养殖业方面,养猪、养羊、养牛、养鸡、养兔、养蚕达到了基地县、乡标准;加工业方面,豆腐、粉条、粉面、编织、配合饲料、石料、砖瓦等加工业普遍兴办起来。如镇原县年产2500万斤鲜杏,已开始杏肉、杏仁产品加工。全区黄花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已形成拳头产品,打入国际国内市场。出现了2562个商品生产联营体和34000多个商品生产专业户,占全区农户的9%。他们冲破“以粮为纲”传统观念的束缚,向多种经营发展,出现了百业兴旺的景象,并向生产、供销、加工、服务一条龙方向发展。一些思想开拓、有技术有经验、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在发展商品生产中大显身手,已成为万元户。还出现一些编织、蔬菜、养牛、养鸡、加工的专业村,把商品生产的规模逐步做大。专业户、专业村的出现,对搞活农村经济,发展商品生产起了带动和促进作用。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量比上年增长1至2倍,多种经营收入和农贸市场成交额上升20—30%,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一些出路。调查组建议:要继续贯彻中共中央(1984)1号文件和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具体规定,进一步放宽政策,解除农民怕“左”、怕变的思想顾虑;要加强信息工作,建立县的信息服务中心和乡信息服务站,加强产销两地信息联系,及时研究市场行情,防止盲目生产,造成产品滞销;要随市场供求变化及时调整价格,促进商品生产发展;要搞活商品流通渠道,放宽政策,减少环节,让农民直接参与流通领域;要加强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贸易提供集散地和各项必要的服务,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城乡交流日益扩大的需要;要加强技术指导,扶持“拳头”产品,促进商品生产迅速健康发展。这次调查后,分别由副主席严树棠、王国瑞在五届六次常委会议上作了庆阳地区发展商品生产和农村发展专业户情况的汇报,并将调查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上有关部门和有关地、县,在1984年《甘肃政协》第3期刊登。

关于环县经济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

1984年6月,省政协主席王秉祥到庆阳地区的环县作调查。环县地域辽阔,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牧业、林业的良好条件;刘家峡电网线路已拉至县城,宝中铁路距县较近,兰州至陕西的战备公路经过县境;地下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储量,对发展经济极为有利。通过这次调查,提出了环县在能源、交通等方面急需抓紧解决的4个问题:一是陕、甘、宁提水工程问题。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甘肃环县扬黄工程,中央已基本同意立项。工程建成后,给甘肃环县分35个水(宁夏95个水、陕西2个水),不仅可以解决甜水堡、洪德一带的人畜饮水困难,还可以灌溉部分川地。这是一项扶贫工程,争取立项很不容易,省上有关部门和地、县要与兄弟省、区积极合作,相互配合,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两西”建设资金也要给这个项目安排一些。二是拉电问题。环县有刘家峡电网的10千伏线路83公里,全县25个乡、279个大队、2030个生产队中,仅有5个乡、12个大队、60个生产队通电。为解决动力问题,需架设110千伏线路60公里,35千伏线路124公里,建设2×800千伏安变电所3个,请省上电力部门帮助解决。三是公路建设问题。环县有干线公路132公里,贯通6个乡,其余19个乡都是简易便道。急需修通木钵到华池,环城至镇原和固原,洪德至同心的3条公路,共178公里,约需投资630万元,请省上交通部门帮助解决。四、甜水堡煤矿建设问题。省上已批准立项,并投资420万元。请省煤炭公司尽快帮助施工建井,争取早出煤。另外,关于庆阳巴家嘴水库发挥效益问题,建议省上有关部门和庆阳地区研究给些投资,把遗留工程全部完成,帮助庆阳建设10至15万亩稳产高产农田。

关于河西地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1984年9月,由省政协部分委员组成的调查组赴金昌、张掖、武威、民勤等市、县,就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县体制综合改革问题进行了15天的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西地区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商品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兼业户、联营体占到总农户的1/4以上。他们由经营粮食、经济作物、畜禽饲料,向园艺、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方面发展,有的村初步成为商品生产专业村。但商品生产还在初始阶段,县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效益不明显,流通渠道不畅通,农民卖难问题突出。调查组建议:要破除粮食只能按计划调拨的观念,把粮食看作商品,让其上市,合理流通;从当地实际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商品生产向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支持乡镇企业搞加工,吸收农民手中的余粮,转化增值,解决群众卖粮难问题;搞好基层合作经济组织,让供销社真正发挥指导商品生产,促进城乡商品交换,实现生产循环的功能;村社要因地制宜,逐步形成经营、管理、服务三结合的经济实体,为发展商品生产提供必要服务。有关部门要在科技、信息、流通、加工、管理等方面加强服务,扶持商品生产发展;鼓励农民拓宽商品生产门路,建立商品生产基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教育干部解放思想,积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带头发展商品生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省政协将调查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上有关部门,并在1985年《甘肃政协》第1期刊登。

关于会宁县商品生产与企业管理情况的调查

1984年9月9日至14日,省政协副主席严树棠带领调查组赴会宁县,就商品生产与城镇企业管理问题进行了调查。会宁县有33个乡镇,428万人、231万亩耕地,年财政收入2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