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18

第118章 视察调查(15)

1982年4月,省政协组织委员访问调查组,走访调查了在兰州的25个单位的43名科技、教育、卫生、文艺界的省政协委员。通过访问、座谈,了解了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听取了他们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委员们一致反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肃在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搞好知识分子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活待遇得到很大改善。此次走访的委员中,有3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5人晋升了职称,8人进入了单位的领导班子,38人改善了居住条件,18人提高了工资待遇,有的按专业调整了工作岗位,有的解决了夫妇两地分居和身边无子女照顾的问题。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激发了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四化”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许多人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艺等方面创造了新的成就。如兰州铁道学院科研所胡春农教授的残余应力精密制控装置、焊接结构等项目,兰州军区总医院门诊部副主任赵烨华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颈肩综合症”的治疗研究,西北民族学院教授王沂暖编写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西北师范学院李学禧教授编写的《汉英常用语字典》和《关于英诗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有的还带研究生,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决心把有生之年奉献给祖国的“四化”建设事业。调查组建议:要彻底肃清“左”的思想流毒,提高对知识分子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知识分子特别是党外知识分子,要从政治、学习、工作、生活上关心照顾;要彻底平反冤、假、错案,做到不留尾巴;要抓好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解决;学非所用,浪费人才的要作调整,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要解决知识分子的生活困难,住房、乘车、工资等待遇要落实,积极制止人才外流现象;建议省政协选一批在“四化”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年轻知识分子当委员,解决现有委员年龄老化问题。访问报告报送有关方面。

关于兰州市落实对台政策情况的调查

1982年5月6日至29日,省政协副主席卢忠良带领19名常委、委员组成的落实对台政策调查组,对兰州市落实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台胞和去台人员亲属政策的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

调查组先后召开台湾情况介绍会20次,参加1100多人,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共中央〔1979〕6号、〔1980〕44号、〔1981〕38号文件精神,并召开了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台胞和去台人员在大陆亲属座谈会17次,参加158人,向他们宣传了党的对台工作政策,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调查组了解到,新中国建立后,兰州市对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台胞和去台人员亲属实行了党的“爱国一家,既往不咎,一视同仁,量才录用,妥善安置”和“一视同仁,不得歧视”的政策,做了大量团结教育和安置使用工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但由于“左”的影响和过去工作上的失误,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10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中,不少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和去台人员亲属受到错误对待和处理。据兰州市1981年底调查统计,共有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492人,“文化大革命”中受各种处理和处分的占4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兰州市认真落实党的政策,昭雪冤案,平反假案,纠正错案,取得了很大成绩。起义投诚人员中,有67人办理了退休手续,有27人收回原单位工作,有46人重新安排工作,有18人发上了生活费,有3人落实了兰州市户口,有17人退职就地安置。对有影响有贡献的11人,安排担任了省、市政协委员,有的还被选为市、区人大代表,有的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调查组针对当时落实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台胞和去台人员在大陆亲属政策的工作面宽量大,任务繁重,政策性强,有的单位对政策宣传不够,底子不清,遗留问题多等情况,提出3点建议:一是建议市、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各方配合,大家动手,继续抓好落实政策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1980〕44号文件,组织人事、民政、公安、房管、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落实政策办公室,由中共兰州市委统战部牵头,共同商量,及时研究,搞好去台人员在大陆亲属的落实政策工作。二是建议组织城建、民政等部门,按照中央的政策,认真清理和处理好去台人员在大陆的房产问题。三是要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做到家喻户晓,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深学透,提高对搞好落实政策工作的认识。要教育搞好落实政策工作的干部实事求是,按政策办事,认真负责、善始善终的搞好政策落实工作。调查组提交了《兰州市落实对台政策的情况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甘肃政协》1982年第2期刊登。

关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执行党的宗教政策情况的视察

1983年1月15日至23日,省政协副主席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带领部分常委、委员及省宗教局、省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组成的视察组,对临夏回族自治州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情况表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临夏州委、州政府对宗教工作十分重视,坚决及时的落实了中央的宗教政策。全州已开放清真寺、点1700多处,还开放了一些佛教、道教寺观。对1958年以来在冤、假、错案中受牵连而错处理的2000多名宗教人士进行了平反纠正,在州、县政协、人大、伊协等机构中,共安排宗教人士400人。对当地出现的复杂的教派纠纷及时进行了调解,化解了矛盾。特别是1982年11月召开了有300多人参加的宗教人士会议,传达了中共十二大精神和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中发〔1982〕19号),协商制定了州内宗教人士爱国公约,使宗教人士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政策教育,也促进宗教活动走上了正常轨道。视察组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广泛宣传贯彻中共中央〔1982〕19号文件的精神,正确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强调保障人们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也要强调保障人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绝不允许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宗教压迫剥削制度,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通过反复深入地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党政机关、有关部门和宗教界人士,以及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的自觉性。调查报告在《甘肃政协》1983年第2期刊登。

§§§第三节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对落实政策工作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夏河县落实政策工作的调查

1986年2月,省政协副主席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带领宗教界委员对夏河县落实政策情况进行了调查。夏河县是一个牧业县,有12万多人口,藏族人口占61%。这次调查内容:一是关于调解草山纠纷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甘南的草山纠纷很多,县与县、村与村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夏河县与青海相邻的几个县也常发生草山纠纷。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有的是近年来发生的新矛盾。每到夏季,矛盾就尖锐起来,发生群众械斗,造成人员伤亡。夏河县委、县政府、县政协,每年邀请政协委员协助政府解决的草山纠纷达40多起,收到很好效果。二是关于落实宗教政策问题。夏河县委、政府、政协积极宣传和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在加强宗教活动点的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79年至1983年,夏河县先后开放喇嘛寺29处、尼姑寺1处、红教寺2处、清真寺11处,保证了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三是关于落实政协委员政策的问题。夏河县落实政协委员政策的任务很大,不仅要落实“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还要落实1958年平叛扩大化遗留的问题。经过认真落实政策,大部分问题得到解决,恢复工作的14人,恢复定期生活费的9人,恢复家属城镇户口的23户、47人。调查组还建议县委、县政府、县政协继续努力,进一步搞好草山纠纷调解、党的宗教政策和政协委员政策的落实工作,充分调动宗教人士和广大群众加强团结、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调查报告在《甘肃政协》1986年第1期刊登。

第六章会宁联系县工作方面的视察调查和咨询服务§§§第六章会宁联系县工作方面的视察调查和咨询服务

会宁县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也是甘肃“两西”农业建设的重点县之一。1984年夏,全国政协常委蔡子伟和省政协副主席王世杰到会宁调查研究,认为会宁虽然雨量稀少,气候干旱,但是土地、劳动力和农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较快,特别是教育事业兴旺,升学率名列全省前茅,在经济和人才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经两位领导建议,全国政协和省政协于是年11月正式将会宁县确定为全国政协、省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联系点。1985年3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子昂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六届三次全体会议上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说:“本会农业组和民主党派中央咨询机构联合选择甘肃省会宁县作为联系点,对该县的经济建设、培育人才、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种草种树提供全面咨询,以帮助这个干旱县迅速改变面貌。”1985年3月,会宁县派出3名县领导组成的汇报组,赴北京向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汇报工作,取得全面联系。并经全国政协介绍,汇报组就经济、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一些建设项目,向中央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中科院、农科院作了汇报联系。

此后,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钱伟长,常委宋德敏、蔡子伟、陆平、罗涵先、谈镐生、邢永宁,五至七届省政协主席王秉祥、葛士英、申效曾,副主席黎中、韩正卿、朱宣人、应中逸,以及部分常委、委员,多次到会宁视察指导工作。从1985年至1997年,经全国政协、省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牵线搭桥,为会宁县争取各类建设资金19亿元,建成75个工农业、文教卫生及扶贫项目。受到会宁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第一节全国政协、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对会宁联系县工作的视察调查和咨询服务

为县办工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帮助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1985年5月,经全国政协联系,北京市工商联黄金茂等3名技师到会宁食品厂传授技术,开发糖果生产,使该厂水果糖由1个品种增加到36个品种;天津市工商联常委黄逸民先后3次到会宁考察杏子生产,并帮助建设果脯厂,传授了21个果脯品种的生产技术。天津市工商联赴会宁咨询组叶茂山昆开展科学试验示范,探索干旱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路子。1985年8月,全国政协农业组、民盟中央、甘肃省政协,在费孝通、叶笃庄、王世杰现场调研和主持下,将会宁县中川乡米家峡农业合作社确定为“旱区农牧综合技术开发示范点”,并投资3万元,委派民盟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农科院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德成驻点,省、市、县农业部门抽调6名农牧技术人员参加试验和示范。通过退耕种草,发展畜牧,增加投入,提高粮食单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养殖业和经济作物,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元增加到442元,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为会宁教育传经送宝,培训人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985年起,经民进中央牵线,会宁一中、二中、三中与北京五中、东直门中学、天津市新华中学建立校际关系,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和协作。会宁县先后派出60多名教师到上述学校和北京市教育行政学院等学校进行较长时间的实地学习和培训。北京市五中、东直门中学的校长和部分教师到会宁讲学,传经送宝。民进中央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冯远程等3人到会宁视察指导教育。这些活动,对该县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