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31

第131章 文史资料(1)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根据统一战线的特点,进行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这一工作是在第二届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的亲自倡导下开展起来的。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具有鲜明的统战特色,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日益受到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文史资料涉及的内容有政治、军事、外交、财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民族、宗教、华侨、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做好此项工作,是为了鉴往知来,更好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第二届省政协于1960年2月成立文史资料委员会后开始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此项工作停顿了12年。1977年12月至1997年底得到恢复和发展,是文史资料工作最好的时期。各届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认真贯彻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提出的“把亲身经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的指示,把编辑《甘肃文史资料选辑》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在史料的征集、研究、编辑、出版发行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共出版《甘肃文史资料选辑》47辑,726万字。与各兄弟省、(市、区)协作出版的文史书籍中,采用了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提供的大量稿件,字数有345万之多。在此期间,本省各地、州、市、县政协也出版了各类文史资料选辑339辑,3364万字。到1997年底,全省政协系统共征集文史资料9000多万字。这些资料都是各界人士亲闻、亲见、亲历的史实,也是甘肃省百余年历史风云的见证。

本编第一章记述了历届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情况;第二章记述了史料的征集、审阅、整理、编辑出版工作情况;第三章记述了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与全国政协和各省(市、区)政协、基层政协开展协作的情况;第四章介绍了《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篇目简述和社会影响。以上各章基本反映了省政协二到七届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的概貌和成果。

一、文史资料工作

§§§第一节第二届省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

一、文史资料工作的开始阶段

1960年2月,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简称省政协文史委)成立之后,立即召开了第一次文史委员会议(扩大)。会上,讨论了《文史委工作办法》和征集撰写文史资料的第一批《参考题目》。根据征集题目,委员们进行了分工,要求各负其责,分别联系撰写人员。会议结束后,邀请省文史研究馆、省参事室、省图书馆、省博物馆、西北师大历史教研室、各民主党派及社会有关人士,举行了5次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并提出130余人撰写史料的人员名单,用书信约稿和分送《文史委工作方法》、《参考题目》的方式进行联系。与此同时,省政协文史委还函请各地政协,希望能够大力协助开展这一工作。当时由于工作刚开始,还缺乏经验,文史委对征集工作范围并不甚明确,所以只规定了3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本省近百年来尤其是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民族、宗教等历史事迹和历史人物的资料撰写;(2)协助各有关单位对本省分散在各地或由个人收藏的古、近代图书、字画以及未经印行的稿本等历史文物进行收集;(3)发动组织文史委员和由他们所联系的爱好书画与文艺的人士,经常到政协来进行书画创作,供大家进行研究。

为此目的,文史委于1960年上半年开设了一个书画室。想通过这种方式联络委员和征集文史资料,但只收到委员创作的书画作品40余幅。尽管如此,省政协文史委领导却认为这是个良好开端。经过一段工作,到年底已收到史料30件、约16万字。但从稿件内容看,多是属于传闻资料收集,属于亲历亲见的很少。

二、总结经验,充实力量

1961年春,省政协文史委召开会议对1960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大家认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头戏在于征集史料,像去年那样以搞书画创作来代替是不行的。是年4月,适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来甘肃视察工作,省政协文史委及时请他们进行指导,并召开委员座谈讨论会,研究改进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路子。是年5月,省政协文史委成立了办公室(简称文史办),配备了专职干部,有些文史委员也参加了办公室的工作,并且建立了一些必要的制度,从而使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有了转机。

省参事室的参事们,听了全国政协文史委介绍全国各地开展文史资料工作经验后,积极响应周恩来主席提出的“把亲身经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的号召,立即投入撰写工作。参事室还把撰写史料作为本室1961年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表示要真实地撰写亲历、亲见、亲闻的近、现代历史事件,供作历史研究的资料,而且提出14条多出成果的具体意见。

在此基础上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也加强了计划安排,有目的、分步骤、有组织地进行征稿。对年老体弱或有病的人士,文史委派专人前去帮助,把他们口述的史料记录下来。对于来稿,均按规定分别寄给报酬,因而推动了文史资料工作的开展。到1962年2月,收到的史料稿件已有90余件,约50余万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上年提高。文史资料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文史委的指导下,将来稿分为3类,分组进行核对、审查和整理,对其中的一部分重要稿件,还临时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订正和补充。这些稿件,除了为全国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供稿外,还从中选出了28篇、11万余字,编辑出版了《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此外,还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征集了回忆性稿件20余篇,约8万余字,协助全国政协编印了《辛亥革命回忆录》。

这一年,通过各种方式组稿,共征集文史资料332件、150余万字,占3年中征集资料总数的50%以上。并且联系撰稿人260余人,其中有215人写了稿件。尤其是统一战线各有关单位,还指派专人参加省政协文史办公室各小组的工作,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组稿审稿任务。

1962年,为了充实和增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力量,更好的开展文史资料的征集撰写工作,省政协文史委又增加副主任1名、委员12名。

三、贯彻首次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

1962年12月20日,首次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了解情况、提高认识、交流经验、加强协作”。会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总结3年多来的工作经验与体会,印发了《关于文史资料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个《意见》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工作方针,即“三要、四不、三给”方针。(三要:要真实、要具体、要大胆直书;四不:不求完整、不拘观点、不限体裁;三给:对撰稿人付稿酬、在撰写过程中给予必要帮助、对撰稿者提出的要求给予尊重)。省政协认真贯彻了首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扭转了在三年困难时期文史资料工作停滞不前的状况。

1963年2月18日和20日,省政协文史委先后召开了六、七两次委员会议,传达和讨论了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的精神,并且制定和通过了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关于今后工作的意见》。紧接着,省政协于是年2月22日召开了二届二十一次常务委员会议(扩大),并邀请各民主党派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列席,进一步传达和讨论了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常委会议同意了文史委所制定的《关于今后工作的意见》。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部长蒙定军参加会议并讲话。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省参事室、省文史馆以及兰州市政协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也都表示要动员所属成员积极撰写史料稿件,大力支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

省政协文史委制定的《关于今后工作的意见》,重点提出了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协作关系。首先是加强与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参事室、文史馆、宗教团体、大专院校历史系和文化局、人民出版社、新华书店、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协作。对有条件并且需要开展文史资料工作的州、市、县政协,积极予以帮助和指导,并要求其把征集到的稿件送省政协选用。对全国和各省委托征集的史料稿件,积极协助进行组稿。二是加强组织领导。适当增加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人员,邀请大专院校历史系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委员会。文史委办公室,保留原有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民族宗教3个专业组,将原有的历史人物组调整为社会生活组,并视需要在专业组设立专题小组。办公室内增设编辑部,负责编辑工作。同时建立和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三是加强编辑出版工作。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当年出版《甘肃文史资料选辑》2至3辑;在深入组稿、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逐步由编辑出版综合性的选辑向专题性的选辑发展;对于具有全国性而又与本省关系密切的史料稿件,除本省选用外,及时向全国政协供稿。四是提出了1963年组稿重点:(1)继续调查了解与“北洋”有关的人士和所掌握的资料情况,并积极进行征集;(2)继续征集甘肃回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有关史料;(3)新中国成立前基督教(包括青年会)、天主教在甘肃活动的有关史料;(4)新中国成立前在甘肃历史较长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学校的史料,以及历次学生运动的有关情况;(5)新中国成立前甘肃的银钱业、水烟业、药材业、茶庄、交通运输业等有关资料,以及较大的资本家的发家资料;(6)反动党团、匪特在甘肃的罪恶活动资料;(7)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在甘肃的军事部署及活动资料;(8)新中国成立前甘肃的田赋、税收、苛捐杂税和有关人民负担方面的资料;(9)有关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料;(10)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提出的有关甘肃资料或委托省政协组稿的专题资料。

由于全力贯彻落实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大大推动了甘肃的文史资料工作,到1963年底,共收到文史资料稿件549件,约300余万字,等于省政协文史委成立4年来征稿总数的50%,而且质量也有所提高。同时选送全国政协史料稿件45件;寄送新疆、陕西、河南、宁夏、青海等省(区)政协文史资料稿件76件。

四、深入组稿,提高质量

1964年是省政协文史委继续落实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的一年。文史委员和工作人员以“深入组稿、提高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开展了对文史资料的调查、研究和征集出版工作。在组稿工作中,除了采取一般的常规组稿外,还先后组织了军事、政治、文教、财经等专题组稿小组。如马福祥组、马鸿逵组、马仲英组、国民军组以及甘肃省贸易公司组、民国日报甘肃省银行甘肃学院组等,开展了集中的研究和组稿工作。同时还印发了《征求甘肃省近六十年军事政治及其民族宗教史料的参考题目》、《撰写文史资料的基本要求》等材料,寄给有关单位和撰稿人士,加强了与撰稿人的联系。

1964年5月初,省政协文史委还组织了一个工作组,深入到天水市、天水县、秦安县、甘谷县、张家川自治县等地,进行调查了解,摸清文史资料线索。并与当地政协携手协作,召开文史资料座谈会,传达有关政策,介绍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情况,对这些市、县的文史资料,进行了深入摸底,排出了征集参考题目和撰稿人的名单。

这一年,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更上一层楼。全年共征集到各类史料398件,共计198万余字,约为历年累计史料947件、475万余字的40%。据当时统计,这些文史资料中,有军事方面142件,政治方面519件,文教方面50件,经济方面63件,民族方面5件,宗教方面18件,社会生活方面48件,其他方面7件。这一年,还分别向全国政协供稿6件、青海3件、新疆4件。

§§§第二节第三届省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

一、全面征集突出重点

1964年9月,省政协三届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对文史资料工作的主要任务进行了研究。要求新一届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要围绕政协工作和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中心,推动和组织阅历丰富的老年人士,撰写亲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

1964年11月5日,省政协副主席马靖主持召开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研究了文史工作要引起重视的8个问题:1要坚持贯彻周恩来主席提出的“把亲身经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的指示;2坚持政治挂帅的唯物主义史观;3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征集工作;4改进作风,深入进行组稿;5编辑工作要讲质量;6定期向全国政协请示汇报,向省政协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7加强与其他省、市、自治区以及本省各地方政协的联系;8组织好专业小组。

根据常委会的决定,三届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于1964年11月14日组成,并举行了第一次全体文史委员会议,研究和安排了文史资料工作。新组建的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由13人组成。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并设编审组和4个专业组,决定第1专业组分抓军事政治史料,第2专业组分抓文教财经史料,第3专业组分抓民族宗教史料,第4专业组分抓社会生活史料。

文史委根据省政协《关于今冬明春的工作要点》,结合文史委过去工作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工作安排,突出强调了史料的征集工作。并提出了3项要求:一是继续深入进行组稿工作,领导亲自动手抓重点组稿,并指定专人选定重点题目,组织有关人士进行座谈,记录亲身经历。二是进一步整理现存资料,将积存的资料适当地分类,按纲、目拟编资料目录和索引,并开展对资料的核实、补充工作,进行专题整理。三是进一步加强同市、州、县政协文史委和各民主党派单位的联系和协作,力求将这些方面的文史资料征集起来,抢救下来。1965年,由于第三届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抓了许多基础性的建设工作,在征集文史资料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共征集到资料191件,近100万字。

二、“文化大革命”中文史资料工作被迫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