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40

第140章 学习宣传(2)

9月2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正式颁布实施。省协商委员会又邀集本会和兰州市协商委员会委员,以及民革、民盟、民建、九三学社、省市工商联委员、省民委主任委员、省参事室正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正副馆长等进行座谈,会上有16人发表讲话。之后,又组织委员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从10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参加学习的民主人士和工商业者组织起124个学习小组,有3255人参加了学习。

学习《联共(布)党史》和《政治常识读本》

1953年5月份起,省协商委员会、民盟、民革、民建的委员和成员以及机关干部,统一参加了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机关干部理论学习,这4个单位分别编成了中级组和初级组。

省协、民革、民建联合编在一起,参加中级组者24人,参加初级组者20人;民盟单编为一组,参加中级组者7人,参加初级组者15人。学习内容完全依照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的布置进行,中级组学习《联共(布)党史》1至8章,初级组学习《政治常识读本》前4章。这些章节学习完后,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的指示,集中进行了测验。中级组除一些年龄大的老人外,有16人参加了1—8章的测验。初级组进行了2次测验,第1次参加31人,评卷结果,甲等14人,乙等9人,丙等6人。

三、学习人民政协理论、知识和业务

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首次会议,确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省协商委员会根据全国政协的统一部署,从1952年9月1日起,组织委员和各族各界民主人士,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地学习《共同纲领》。参加这次学习的人员,除省协商委员会40多名驻会委员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驻省代表外,还有人民政府不兼职委员、省参事室参事、省文史馆馆员、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各民主党派成员、省工商联成员及各同业工会负责人、宗教界代表人士,以及省协商委员会、各民主党派和省工商联的全体机关干部。按照《共同纲领》的内容和全国政协的要求,学习分4个单元进行:第一个单元,学习《共同纲领》的序言和总纲部分;第二个单元,学习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第三个单元,学习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第四个单元,学习新民主主义的民族政策。学习方法是以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大会报告和集中辅导为辅。为了澄清一部分人对《共同纲领》的模糊认识,在学习的每个单元,都请有关党政领导作专题报告,或者传达学习中央领导的讲话。

学习开始,传达了政务院总理周恩来1952年6月30日在“全国政协学习座谈会”上《关于学习〈共同纲领〉问题》的报告,省人民政府主席兼省协商委员会主席邓宝珊,向参加学习的成员和各界人士作了动员报告。结合每个单元的学习要求,还请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部长汪锋作了《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报告、中央民委副主任刘格平作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报告、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部长杨和亭作了《关于甘肃民族状况》的报告、省政府财政厅厅长黄静波作了《关于甘肃经济建设问题》的报告。邓宝珊在动员报告中指出:“《共同纲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30多年革命斗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意志、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经验总结,大家要联系实际进行学习,把《共同纲领》当作衡量自己思想言行的尺子,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这对于当时参加学习的民主人士,起到了很大的鞭策和推动作用。通过学习,使委员和各族各界人士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大政方针,对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新中国的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等,有了深刻的认识。许多委员说,中国革命如果没有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能取得胜利的。一部分委员经过对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分析批判以后,对《共同纲领》中阐述的民族平等政策,特别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来自觉抛弃历史的偏见,搞好民族团结。与此同时,民建兰州市分会筹备委员会还对170名会员专门办了“《共同纲领》学习会”

,使大家明白了私营工商业者必须遵纪守法,才会受到政府的保护。

这种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不仅促进了大家学习的自觉性,而且也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富有成效。但这次学习由于发言频繁,到年底未能按计划进度学完,剩下的经济政策部分被放到1953年初继续进行学习。

学习统一战线理论1950年10月14日甘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成立。当时的省协商委员会主席邓宝珊和副主席王世泰、张德生、马鸿宾都非常重视对人民政协工作知识和统战理论的学习,不但对自身学习抓得很紧,而且对协商委员会班子的学习也抓得很紧。协商委员会一成立,就制定了学习座谈会制度,开展了学政治、学理论、学人民政协工作的活动。从协商委员会成立之日起到1952年结束,就举行各种学习座谈会23次。在每次座谈会上都强调协商委员会是人民统一战线的组织,作为人民政协组织的一名成员,身上肩负的使命十分重大,每个人都应不辱使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省协商委员会的学习内容第二节省协商委员会的学习机构和组织

一、兰州市减租土改座谈会

兰州市减租土改座谈会,是新国成立后在甘肃建立的第一个学习机构,成立于1951年2月。当时,甘肃省的减租减息运动普遍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即将开始,针对一些民主人士中有些人怕土改、怕斗争、怕过不了“土改关”和存在“只须进行和平土改即可,不必采取阶级斗争办法”的思想状况,在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和省协商委员会联席会议之后,由省协商委员会、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省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民盟甘肃支部4单位,联合成立了“兰州市减租土改座谈会”,学习对象为省级单位在职的上层民主人士。学习前,有人曾认为地主并不都是剥削阶级,有的地主是由勤奋而发家的;还有的思想模糊混乱,认为“减租土改”是干部们想出来的名词。通过学习《农村减租办法》及有关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法令,以后又参观了郊区农村和参加了减租反霸斗争会,耳闻目睹了恶霸地主们如何向农民进行残酷剥削的罪行,思想觉悟提高,由不理解土改转变为同情农民和拥护土改。

二、兰州市各界社会人士学习座谈会

“兰州市各界社会人士学习座谈会”,成立于1951年5月,系由“兰州市减租土改座谈会”改组而成。名称改变的起因,是由于全国范围正在进行“三大运动”,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运动,加上民革和民建两个民主党派也要求参加进来学习,学习的内容需要增加国际形势的学习、镇压反革命的政策学习,学习内容越来越广,学习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省协商委员会认为这是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更多中上层人士的好机会,提议将学习组织扩大改为“兰州市各界社会人士学习座谈会”。这个学习组织的扩大,对当时的“三大运动”起了很大推进作用。有的人积极参加土改,有的人配合政府检举揭发了特务和反革命分子,有的带头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等。

三、甘肃省各界人士学习会

1951年7月,为了满足全省各地区社会人士学习的需要,省人民政府和省协商委员会提出:

在两年之内,将学习会组织在全省各县、市普遍建立起来。因此,将“兰州市各界社会人士学习座谈会”改组为“甘肃省各界人士学习会”。“学习会”由省政府主席兼省协商委员会主席邓宝珊任主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部长朱侠夫、省协商委员会秘书长李翰园任副主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办公室葛曼主任任总干事。各族各界民主人士通过学习会组织的学习,加深了对新中国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积极投入各项建设事业和政治运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据统计,当时主动要求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的民主人士,就有200多人,其中不少人受到当地政府和贫苦农民的好评。

四、甘肃省协商委员会学习委员会1952年8月,省协商委员会根据全国政协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在“甘肃省各界人士学习会”的基础上建立甘肃省协商委员会学习委员会(简称“学委会”)。学委会由邓宝珊任主任委员,省政府副主席兼省协商委员会副主席马鸿宾、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部长杨和亭任副主任委员,并由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省协商委员会和省级各民主党派委员会,共同组成领导机构,设立了办公室。由于学习成员对象的扩大,在委员会之下又分设为省协商委员会、省民革、省民盟、省民建及省工商联5个学习分会。分会下设学习小组12个,经常参加学习的各族各界民主人士共380人。他们中除了以上单位的在职干部和各方面中上层人士外,还有不在职的盟员、党员、会员等。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习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省政协经历了第一、二、三届委员会。

这一时期的学习主要是配合“三大改造”、“三面红旗”、“三个主义”的教育以及反右派、“反右倾”斗争展开的。学习中除了继续强调“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外,更贯穿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内容。学习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第一节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的学习1954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1955年2月至1959年12月)组织委员重点围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学习。1957年反右派斗争之后,学习中更强调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强调联系思想实际,批判“右派”言论和“右倾思想”。

一、学习的内容

学习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精神1955年2月15日至19日,在省政协一届一次全体会议上,传达和讨论了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文件。主要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的《政治报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言》等,会后,在全省范围内按地区和系统进行了学习和讨论。省政协及民盟等直属学习小组也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讨论。通过学习,大家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中国人民民主革命阶段和在过渡时期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政协章程》规定的7项准则,有了初步了解。

学习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11月至1956年2月,按照中共甘肃省委省级机关委员会的安排,省政协机关和各民主党派全体干部学习了党的七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以及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等文件,并进行了讨论。讨论中,许多人结合自己的思想写出了发言提纲。通过讨论,大家认为: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和党的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是国家几年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正确经验总结,说明党是能够领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学习兵役法1955年上半年,省政协在兰委员参加了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修正草案)》的讨论。省政协与民主党派共组成4个学习讨论小组,参加学习讨论的省政协在兰委员及各民主党派的委员共120多人。讨论时间于3月中旬开始至4月下旬结束,一般讨论了3至5次。通过学习讨论,取得6点共识:1实行义务兵役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上的一个重大改革;2兵役法修正草案体现了人民利益与革命事业利益的一致性;3义务兵役制的特点是不分民族、宗教、职业一律要当兵;4实行义务兵役制是一种广泛而实际的共产主义教育;5通过兵役服役有助于使国家工业化早日实现;6我们的兵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兵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习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省政协根据全国政协的安排,组织委员和各族各界民主人士,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并请本省人大代表杨子恒向参加学习的人员作了人大会议盛况的传达报告。接着省政协从1955年10月至1956年2月,以3个多月时间学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文件。侧重的学习文件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等。通过学习,委员和各族各界民主人士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奠基的作用,意义深远而又重大。工商界的委员说,在旧社会,无论是工商经济还是农业经济,由于都是分散经营,实力不足,加上国家从不扶持,就像随波逐流的一个个水泡,自生自灭;如今,工商业者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如同千水汇流有了整合力。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界的人士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大西北安排的建设项目比较多,在甘肃安排的也不少,大家一定要尽其所能,努力学好文件,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动员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献计献策,踊跃参与建设,确保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早日赶上经济发达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