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57

第157章 联系指导(8)

五、总结联系代表与人民的工作1952年11月,《甘肃省协商委员会关于联系代表与人民工作的报告》在联系代表部分写了5个方面的情况:(一)代表组成情况:第一届第一次会议代表名额550人,实到517人,内有汉族418人、回族73人、东乡族3人、藏族20人、蒙古族2人、维吾尔族1人。文化程度,有留学生1人、大学92人、中学180人、小学158人、秀才2人、进士3人、略识字及不识字81人。代表单位:区域代表253人、党派代表27人、当然代表15人、机关代表23人、部队代表24人、团体代表73人、各界代表37人、荣军烈属代表3人。代表年龄:18至20岁的11人,21至30岁的117人,31至40岁的184人,41至50岁的121人,51至60岁的56人,61至85岁的28人。代表分布地区:区域代表253人,都在各分区;党派、政府机关、各界代表202人,大部分在兰州;特别邀请代表101人,兰州、各分区各占半数。(二)代表变动情况:已故者9人,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中被处刑者3人,作风不好被群众撤去代表资格者2人,土改中转移财产、“三反”中有贪污被管押者4人,调职离省者5人,调职离开本县者12人,群众稍有意见者12人。(三)代表的表现:大多数代表,都担任各级政权的领导工作和县常委、协委、民委、抗美援朝、土改、生产、水利、优抚、团结等委员会的委员,直接具体的协助政府推行各项工作,再经过本会历次的号召,参加了各大运动,经过实际生动的教育锻炼,政治思想、阶级觉悟普遍提高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大大增强了,在抗美援朝爱国捐献中共捐献了9100万元人民币、1058件慰劳物品,发出了705封慰问信。土地改革中,大多数代表除实际参加帮助农民翻身的伟大反封建斗争外,很多地主成份的代表,不但自己带头守法拥护土改,还劝告其他地主守法,争取区别对待。镇反运动中,控诉匪特、检举道首、补充材料、参加肃特运动的更多。经过“三反”运动,代表们的积极性更加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加浓厚了,在生产救灾、兴修水利、修筑天兰铁路、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联系代表的方法:省协商委员会成立后,首先发动代表把本届会议的决议,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到各地区各阶层广大群众中去并向省协商委员会反映传达情况、地方情况和群众意见。“三反”以前采取个别联系,“三反”以后,建立了代表汇报办法,建议各地代表每月举行一次汇报,每县推出一位汇报召集代表,负责召集代表,加强代表间的联系,并向省协商委员会汇报工作,从而提高了代表的责任感。省协商委员会根据代表意见,当即给代表订购了“时事手册”,寄发了“省协通讯”,代表们非常高兴,不但自己学习进步,还向群众随时随地宣传,共同进步。(五)代表通讯情况和反映意见的处理:省协商委员会成立两年来,区域代表和住在外县的特邀代表、团体代表、各界代表,与省协委通信联系者有305人,通信最少者1次,最多者18次。1950年11月至1952年10月共收到代表来信612件,反映了会议传达情况及劝募寒衣、抗美援朝、拥军优属、减租反霸、镇反扩军、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生产防旱、互助救灾、公粮税收等运动的进行情况和群众的热烈情绪。同时也提出了建议、询问、批评、意见,共计199件,其中属于财经建设方面的45件,生产救灾方面的44件,军事治安方面的41件,减租土改方面的16件,文教卫生方面的16件,“三反”“五反”、干部作风方面的12件,加强宣传、发动群众的9件,婚姻虐待方面的3件,其他13件。这些意见,除少数由省协委解释说明,及时答复外,大部分转达有关单位作了研究处理和答复。

《报告》在联系人民部分写了3方面的情况:(一)重点对象:省协商委员会在团结各族各界广大人民,加强统一战线的基础上,首先以兰州市人民为重点对象,以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桥梁,展开了团结联系工作。对社会人士中的起义军人、退职官吏、旧公教人员以及各族各界的旧知识分子,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学习,改造思想,提高认识,解除顾虑,端正立场,使他们广泛吸收意见,大胆提出反映。(二)反映意见:两年来吸收处理了的人民意见,有兰州市房屋政策与税收干部作风、劳资关系、小磨户转业、市区和铁路附近民房拆迁、房屋交易、劳动就业、保存古迹、发展水利、要求参加学习和工作、检举他人政治历史问题、要求指导帮助办训练班、解决“三反”遗留问题等,经省协委反复协商或组织专门小组调查研究,提出意见,送请有关机关作了处理。省协委还针对天兰铁路通车后,旅客住宿、吃饭、交通、秩序、卫生等设施不完善,发生混乱、拥挤、偷窃、诈骗等不良现象,邀约省财委、交通厅、卫生厅、市政府、市卫生局、建设局等有关单位,会同车站负责人,共同进行协商,加速筹建改善,使问题得到适当处理。(三)联系方法:1个别直接联系,如人民群众直接来省协商委员会面谈或来信反映意见。2以省协商委员会学习会和研究组的广大民主社会人士为基础,联系到各族各界各阶层人民群众,广泛深入地吸收意见。3发动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学习会广大社会人士,响应政府号召,参加各次运动和各种临时工作,深入各地区各阶层联系广大人民,了解实际情况,吸收反映意见,提供政府参考。联系代表与人民群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一)传达了省各界代表会议决议案。(二)推动了各种政治运动。(三)提高了代表的政治觉悟,加强了与政府的联系。

六、1953年与代表的通讯联系是年,省协商委员会先后向散居在农村的省各界人民代表进行4次通讯联系,着重要求代表广泛联系群众,反映当地受灾情况,提出对生产救灾工作的意见;宣传普选的重要意义,积极协助当地政府进行普选工作;继续开展抗美援朝工作等。

半年来,省协商委员会收到代表来信71件,写信的代表56人,其中反映土改工作的17件,反映生产救灾的38件,反映干部违法乱纪的11件,反映社会治安的11件,反映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6件,提出批评意见8件,其他13件。是年第4季度的综合答复函中写到,省协商委员会表扬了在联系代表,搜集人民意见方面一贯做得很好的兰州市协商委员会,他们除组织代表小组加强联系外,还对经常不能参加小组会及有移动的代表,采取个别访问的方法吸收意见。还肯定了隆德县常委会和代表联系的4条制度,即在各区常委和代表中选出联系组长1人或2人,利用上集、开会、写信等方式和代表取得联系;各代表在半月左右将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人民的意见利用接头机会或写信反映给组长,再由组长在1月左右反映给常委会,特殊情况随时反映;常委会对代表汇报的情况除及时复信鼓励外,并及时转有关部门处理参考;在两月左右开一次常委会研究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并将情况汇总上报省协商委员会。

七、发动代表协助政府推动中心工作省协商委员会在1954年上半年的春耕生产、拥军优属、统购统销、推销建设公债和继续进行普选等各项工作中,主动、及时的给省代表、各县、市常委会、协委会先后发出建议和征询等函件16次,动员他们积极带动群众参加各项工作,宣传与解释政策法令,完成中心工作任务,并随时吸收群众的意见,经省协商委员会综合研究,反映给有关机关参考处理,进一步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各项工作中起了一定协助与推动作用。根据半年来的统计,省协商委员会收到代表来函71件,人民来信14件,各县、市常委会、协委会各种报告86件,均经研究分析,反映有关机关参考处理,截止是年6月底,除29件仍在继续协商处理外,其余都作了处理和答复。从反映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代表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正确意见。同时各县、市常委会、协委会的工作比过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进,能协助政府进行各项中心工作,如在统购统销开始时,各县、市常委会、协委会都先后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发动代表向广大群众解释和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法令,使统购统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八、省协商委员会通过各界人民代表,向各族人民宣传党的政策,吸收人民群众的反映,及时提供政府参考和处理4年多来,省协商委员会一方面与分布在各地的代表建立通信关系,发动他们积极的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和当前中心工作;一方面建立人民来信来访制度,吸收了人民的意见,经过分析研究后,用专案建议和综合反映的方式送达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处理。并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持的省、市两级人民来信来访工作联席会议作重点的反映和研究,使人民的意见和请求得到适当及时的处理。基本上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交待”

。这样,既增进了人民对代表的信任,也提高了代表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吸收了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协助政府改进工作,密切了政府和人民的联系。

§§§第二节第一届省政协与委员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一、向委员通报工作任务1955年2月,一届省政协成立后,即就第一次常委会议通过的中心工作项目,给各委员去信联系,发动委员积极开展工作。是年3月,省政协先后发联系信5次,并给委员寄发了一届一次全委会议的总结报告。许多外县委员向省政协写信,表示同意常委会意见,积极开展工作,随时与省政协联系,反映意见。是年7月,省政协向住在外县的副主席、委员发出通知,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肃反斗争和增产节约运动,协助政府彻底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和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积极反对和揭发各种浪费现象。另外,对过去联系的省各界人民代表两次发出联系信,向他们通知了一届省政协成立情况,发动他们参加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宣传发行新人民币、认购建设公债,协助政府搞好春耕生产,并希望他们继续与省政协保持联系,反映各地人民的意见。通知发出后,收到了部分代表的回信和反映的意见。

二、认真处理委员来函和人民来信来访反映的意见1955年省政协收到委员来函70件、人民来信77件,接待人民来访29次。经分析研究后,向有关机关送出综合性的反映意见20件,专业性的反映意见71件。反映的内容包括宗教事务、中药供应、债务纠纷、拱北迁移、文物保管、农林畜牧、自然灾害、节约粮食、工商改造、互助合作、开垦荒地、整修公路、封山育林、就业救济等方面的问题,有关机关作了适当处理。

三、组织委员参观苏联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1956年5月,苏联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在武汉市开幕,省政协与省人民委员会共同组织278人的参观团于5月20日赴武汉参观。参观团团长是省政协副主席马靖,副团长是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陆为公,参观团成员中有省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参事室、文史馆、民委、工商联成员和民主人士共54人。通过参观,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了鼓舞。之后,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湖北省工农业展览会、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学院、武汉市人民医院、文史馆、图书馆等单位,返程途中,在西安参观了治理黄河展览等,受到了生动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

四、组织委员赴6大城市参观学习1956年10月至11月,省政协组织常委、委员,各自治州、市、县政协副主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界人士等共65人,组成参观团,赴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6大城市参观学习。参观团团长:水梓,副团长:魏自愚、马培清。参观团编为4个组。在北京活动7天,参观了名胜古迹、文化教育、工业建设、郊区农业社、中央民族学院;在天津活动3天,参观了制药、纺织等轻工业,游览了市容和新港;在南京活动2天,游览了市容和名胜古迹;在上海活动7天,参观了轻工业、国营和公私合营大企业;在杭州活动2天,参观了绸缎纺织工业、游览了西湖;在武汉活动2天,参观了长江大桥及其他工业建设。这次参观学习全程共35天。部分成员还分别参观访问了6大城市的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文史馆、参事室机关,同他们进行了工作交谈和经验交流。

五、成立工作组加强与委员联系一届省政协为了加强各个方面的联系,充实政协的工作内容,成立4个委员工作组。这些工作组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展开了各项社会活动,广泛的联系各地的委员和群众,认真地处理了人民来信来访,收集了各种反映,经过调查研究,向国家机关提供了建议。一届省政协成立一年来,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反映和建议235件,其中不少意见是相当重要的,如某些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燃料缺乏问题、交通运输中的问题、移民问题、干部作风问题、统购统销问题、民族纠纷问题、文物古迹的整理保管问题。这些反映和建议对协助政府改进工作,克服干部执行政策上的缺点,起了一定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的加强与委员和群众的联系,省政协吸收更多的委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参加了工作组;对没有设立政协地方机构的各县、市的民主人士,采取通信,加强与他们的联系,通过这种活动,更广泛的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协助政府不断改进了工作。195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制定了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合视察工作的制度,根据这一规定,在1955年11月和1956年6月,省政协与省人大共同组织省政协委员和省人大代表深入工矿、城市和农村进行了两次视察,对发现的问题和工作中的缺点,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分别加以整理,转送政府有关部门做了研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