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065

第65章 协商讨论(6)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会上作简短结论:就全国范围来说,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因此,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这是中国人民流血牺牲,为民主奋斗数十年之久才得到的伟大胜利。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更加发扬人民民主,加强国家建设和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府,仍将是全国各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统一战线的政府,它是对全国人民都有利的。中央人民政府的决议和毛泽东主席的讲话公布后,省人民政府、省协商委员会负责人和各界人士纷纷发表谈话,表示坚决拥护。邓宝珊主席、马鸿宾副主席在1953年1月19日的《甘肃日报》上发表谈话,认为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召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在全国已经胜利完成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今天,是完全必要的和适时的。甘肃各民族人民要热烈拥护这一决议,并为这一决议的顺利实现而做好一切准备工作。”1953年1月24日,部分省协商委员会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300多人,在兰州市人民政府礼堂集会,座谈讨论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召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杨子恒、魏自愚、水楚琴、陈时伟、裴建准、马斌、马汝邻等7名各界人士代表在会上发了言。他们共同认为,召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喜事,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的新的巨大发展,是中国人民为民主奋斗数十年的胜利成果。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将更加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搞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少数民族委员表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同样享受平等权利,掌握国家政权,有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将会更加促进民族团结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讨论贯彻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问题1953年11月,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省协商委员会组织本会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多次听取有关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报告,学习了有关文件。并于是年12月2日至17日,分5个组进行了8次讨论,参加讨论的人数由开始的68人增加到145人。12月7日,听取了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霍维德关于粮食统购统销问题的报告和秘书长陈成义的发言。

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省政府确定1953年全省粮食产量52亿斤,根据可靠,接近实际;征粮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西北局为甘肃遭灾减免征粮12亿斤,全省实际征粮36亿斤,占产量的75%,并不过重,任务合理;粮食统购统销是必要的、正确的、合理的,粮食实行计划供应,不准奸商渔利,有利于保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和节约用粮、稳定粮价。通过学习讨论,使大家消除了思想上的疑虑,端正了看法。他们认为,政府这样虚心征求意见,对大家很相信,实在深受感动和教育。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国家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和省人民政府对甘肃粮食统购统销的计划安排。大家对个别人在发言中提出的统购会造成“竭泽而渔”和“干部走到哪里,哪里就紧张”的观点和说法,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了认识上的统一。

讨论普选后协商机关的性质和任务问题

1954年,各界人士对普选后各级协商机关是否需要存在以及性质和任务问题看法不一,意见分歧。为此,省协商委员会于是年6月12日召开了在兰西北局监委委员、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参事室主任、省文史馆馆员、省民委委员及省、市协商委员会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大部分与会者认为,按照政协组织法的规定,普选后,协商机关不但要存在,而且要加强。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协商机关更应扩大、充实,保证经费。还认为普选后,协商机关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代行政权的职能要取消,行使统战、协商的职能要加强。有个别人认为,普选后协商机关不应存在,因为统战工作有统战部来办,再保留协商机关,就成重床叠屋了。还有些人认为,人民代表通过普选产生了,协商机关的委员怎样产生成了问题,特别是县、市协商机关有名无实,更不需要存在。经过讨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协商机关还需要存在。并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建议修正省、市协商机关的11项任务,将全国政协二十五次常委会议于1951年7月19日通过的《关于各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中涉及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内容删去。二是建议加强民族的、阶级的、国际的统战工作。从理论上、政策上、业务上不断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改进工作。甘肃的民族工作任务繁重,特别要加强民族统战和民族团结工作。三是建议充实和加强协商机关,适当增加省、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名额和人数。增配县、市协商机关的专职干部,加强协商机关的业务工作。

§§§第二节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协商讨论重大问题

讨论甘肃农业合作化问题

1955年11月1日至3日,省政协一届三次全体常委会议(扩大)学习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听取了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长李培福关于甘肃省农业合作化运动情况的报告,结合省内实际,专门讨论了农业合作化问题。从1953年至1955年9月,全省已建立农业合作社7439个,互助组20多万个,入社入组农户占总农户的67%。从生产上来看,全省新建的农业合作社93%以上的都增了产,也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大大鼓舞了广大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信心。在讨论中,大家一致坚决拥护毛泽东主席的讲话和中共中央的决议,赞同李培福作的报告。认为对私有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变农民的个体经济为集体经济,是广大农民走向富裕道路的必经途径,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并建议,要破除一切“清规戒律”,克服“小脚女人走路,摇摇摆摆,裹足不前”的现象,大胆放手的开展建社工作。大力贯彻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正确执行自愿互利政策,处理好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入社问题,正确处理农业社的产品分配和劳动报酬,使农业社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委员们还表示,要积极宣传党的农业合作化政策,支持合作化运动顺利发展。

讨论深入开展肃反运动问题

1955年8月31日,省政协一届六次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张仲良的主持下,讨论了进一步开展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运动的问题。会议首先由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长、省政协秘书长蒙定军介绍了全省开展肃反运动的情况。接着由省政协副主席马靖对省政协开展肃反运动的情况作了报告。会议结束时,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张仲良讲了话。省上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人士代表11人在会上发了言。他们一致认为,肃清反革命分子是关系到国家前途、人民利益和子孙万代的幸福生活,凡是真正爱国的人,都不能坐视反革命分子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参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每个成员都应协助政府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并表示完全拥护、积极参加肃清反革命分子的斗争,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会议强调,在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斗争中,要坚持中共中央规定的政策,严格地遵守“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的方针。会议认为,甘肃的肃反运动进行得是健康的、正常的、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许多人交待了自己的问题,丢掉了包袱,参加了斗争,检举揭发了其他反革命分子的罪行。但在运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会议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勇敢参加斗争,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实现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将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的斗争进行到底,不达胜利,决不收兵。省政协常委和在兰委员,省人民委员会各部门负责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工商联、兰州市政协负责人、省参事室参事、文史馆馆员,共140多人参加了会议讨论。

讨论知识分子队伍的培养壮大问题

1956年3月19日至22日,省政协一届四次全体常委会议(扩大),将讨论知识分子问题列为重要议程。首先由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高健君作了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报告。报告首先传达了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甘肃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甘肃省知识分子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的意见。与会常委进行了认真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的形势下,不仅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创造性劳动,而且要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经济建设的任务。新中国建立以后的6年来,甘肃省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方针,取得了很大成绩,使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知识分子数量少,不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全省仅有高级知识分子1833人,中级知识分子24632人,一般知识分子71517人,分布在工程技术、教育、卫生、文艺、科研、机关团体和中央在甘单位。虽然在知识分子工作上一般是稳妥的,但却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存在着对知识分子文化科学的研究重视和支持不够、对有成就的知识分子鼓励和培养教育不够、对知识分子队伍的培养壮大存在保守思想、对来甘肃参加建设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照顾不够、对培养使用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关心不够等问题。

会议还分析了省内的人才供需矛盾和解决的措施。认为甘肃是祖国新的工业地区之一,对文化科学知识和各方面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据计划部门当时规划,12年内需高等程度的知识分子121万人,这些人才需20所具有5000名学生规模的大学才能培养出来,而全省当时仅有4所高等学校994名高等程度的知识分子;12年内需中级知识分子404万人,需要225所具有9个班以上的高中每年毕业150名学生才能完成,而全省当时仅有高、初中123所,每年能毕业150名学生的高中很少。这说明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此,常委们建议:1各个单位要学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认识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并应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定出规划,提出措施,加快培养和提高;2组织科学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对使用不当的应尽快调整,待遇不合理的要作适当的改善,确保他们将主要时间用于研究业务工作;3各级领导要充分信任科技人员,帮助解决困难,支持他们做出成绩;4组织知识分子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努力改造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尽力扩大知识分子队伍,提高知识分子的业务能力,通过学校加速培养和加快进修提高等办法,造就大量的知识分子,以保证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6加速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开办各种小学、中学、大学和技术学校,开展扫盲工作,扩大知识分子来源,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7加强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培养教育和妥善使用,逐渐壮大各少数民族的干部队伍和技术力量。常委们还表示,要积极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培养、帮助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殷切希望广大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自我改造,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讨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6年7月11日,省政协一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在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高健君主持下,对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行了讨论。参加会议的省政协常委、委员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对中共中央提出的这一重大方针感到极大兴奋和鼓舞。他们纷纷表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还应会议主持人的要求,对统一战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坦率的批评和意见。大家认为,这一重大方针的提出,完全解除了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思想顾虑,更加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不仅对建设社会主义有好处,对发展国际统一战线也有好处。大家还建议,中共党员应和非党人士加强合作,互相帮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多进行思想交流,共同改进工作,纠正缺点错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表示,要克服依赖思想,树立主人翁态度,贯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思想见面,畅所欲言的精神,加强联系,共同提高。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张仲良在会议上讲话时,鼓励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大胆批评统战工作中的缺点,以便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他特别强调了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的问题。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长蒙定军要求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帮助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做好统战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讨论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