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069

第69章 协商讨论(10)

2讨论农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问题。1988年11月10日至14日,省政协六届三次常委会议专题讨论了全省农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问题。到会的56名常委在小组和大会讨论中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省政协主席葛士英就加速发展农业,搞好扶贫工作发表了讲话。关于农业问题,会议认为,粮食问题始终是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全省每年要调进3亿多公斤粮食,增加财政支出近亿元,一遇旱灾,缺口更大。所以,农业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搞好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于平衡市场,稳定大局至关重要,对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发展农业,解决粮食等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突出矛盾,必须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增加投入。首先要强化商品粮基地建设,特别是要加快河西农业的发展。大力普及优良品种,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和带状种植、间作套种、机耕机播等科学种田措施,实施节水农业。同时,要搞好水利工程建设,争取近期扩大灌溉面积100万亩,增加商品粮7亿斤,基本解决甘肃的粮食问题。河东地区的沿黄灌区、陇东川塬、徽成盆地等,也要抓好商品粮基地建设。70%的山地要坚持以修梯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旱增产的能力。要扩大经济作物,积极发展养殖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关于扶贫问题,会议提出了5点建议:一是对列为解决温饱的农户要做到计划到户、服务到户、资金物资到户、包干帮扶到户4落实;二是要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三是帮助贫困户搞好地膜玉米、洋芋、豆类等温饱工程。帮助每个贫困户种1亩地膜玉米、供应两袋化肥、种3亩良种田,提高贫困户的粮食自给率;四是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要吸收贫困户的劳动力就业;五是要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力争一户转移一个劳动力。同时还要搞好贫困地区向灌区的移民工作。

3讨论农业的战略地位问题。1989年2月28日,省政协六届二次全体会议期间,就农业的战略地位问题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由省政协副主席崔国权主持。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贾志杰,副省长张吾乐及省农委、农业厅、林业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与委员共商发展农业大计。参加座谈会的20多名省政协委员,紧密联系甘肃实际,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1)农业是个系统工程,有综合性和长期性,一定要有战略目标,不能只搞短期的应急行为。化肥增产效果很明显,但不能养地,一定要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要开展对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使农业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发展,避免农业上的高损耗和大起大落现象。(2)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但却处于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困乏、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状况。省上要从治理国土,增加发展后劲着想,认真解决造林投资下降的问题,以保持林业的持续发展。(3)农垦是搞国土开发的,河西的农垦单位条件最差,困难很大,省上对农场要与地方一样投资,以促进农垦事业的发展。(4)河西地区要通过改革,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和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不断强化商品粮基地建设。(5)对甘肃的农业要有战略思想,要集中力量打几场硬仗。还要有长期思想,打持久战。甘肃在清朝光绪、同治年间,民国十八年,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都出现过饿死人的惨景。民以食为天,历史上的几次教训,一直使人们感到吃饭问题是个很大的压力。甘肃条件差,人口增加快,又是个粮食调进省,对吃饭问题丝毫不能麻痹大意。农业是个全局问题,各行各业都要支援农业。农业投资要用到农业上,不能挪用建楼堂馆所。要搞些工程,办些实事,“为官一任,富民一方”。(6)水利是农业的一大支柱,尤其在干旱地区,有水就有粮。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的水地增加了两倍,粮食也增加了两倍。河西和中部是甘肃水利建设的重点,过去已搞了不少工程,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还要把水利建设继续坚持下去。在水利建设上要打持久战,使全省水地达到200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50亿斤。实现了这个战略目标,甘肃的粮食就过关了。(7)“引大入秦”工程投资大、工期长,任务艰巨,省上要加强领导,增调技术力量,制定优惠政策,集中力量先搞总干渠,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8)省上要向中央写申请,把“两西”建设投资延长10至20年。(9)甘肃要搞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只有建立生态农业,才能解决持续发展问题。(10)要理顺农业科研单位领导关系与拨款体制,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在深化改革中要相应解决有关科技政策问题,疏通科研单位物资供应渠道,充分发挥中青年科技骨干和离退休科技人员的作用。贾志杰对委员们提出许多好建议表示赞同和感谢。并表示尽快研究和采纳。他还强调,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是个大事。1988年粮食产量虽创历史最好水平,但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不能盲目乐观。一定要把水利建设、农田建设、科技承包、旱作农业都坚持下去。只要艰苦努力,甘肃农业大有希望,问题总有一天会得到解决的。省政协主席葛士英及各位副主席出席了座谈会。

4讨论持续稳定发展农村经济问题。1990年1月12日,省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就甘肃持续稳定发展农村经济问题举行了座谈会。省政协主席葛士英、全国政协常委王秉祥、副省长路明,省政协副主席申效曾、黎中及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有80多名省政协委员参加座谈会。大家普遍认为,贾志杰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全省农业形势的分析和阐述,既鼓舞人心,又留有余地,令人信服。甘肃连续7年粮食丰收,农业保持持续发展势头,一方面说明政策措施符合实际,另一方面说明农业大有潜力可挖。同时委员们建议: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搞产品多样化的大农业;既要重视用地,又要注重养地,提倡多施农家肥,适当控制化肥用量,变短期效益为长期效益;要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特别是节水高产技术,提高水利的投资效益;要抓好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动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路明听了委员的发言后表示,省政府将不遗余力地抓好农业,特别要把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农业基本建设来抓,将更多的科技人员充实到农业第一线去,以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5讨论加快农村经济开发问题。1990年8月3日至7日,省政协六届十一次常委会议讨论了加快农村经济开发问题。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协农业委员会《关于陇南地区经济开发情况的视察报告》。会议认为,这次视察活动是好的,成功的。对所提建议,转请有关地区和部门予以重视、研究、采纳和付诸实施。会议听取了省政协副主席、省“两西”建设总指挥黎中关于《巩固提高温饱成果,搞好区域经济开发,为彻底消灭甘肃农村贫困落后面貌而斗争》

的报告。常委们对黎中的报告表示赞同。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肃农业出现了两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1980年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吃大锅饭”的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是1983年中央将甘肃“两西”建设列入全国农业区域开发建设重点,拨专项资金扶持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中部地区扶贫开发,带动了全省农业的发展。这两次转折,促使甘肃农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粮食总产突破了100亿斤大关,连续7年丰收;全省贫困面由1982年的652%下降到1989年的14%,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4亿元,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河山”,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讨论农村经济开发时,常委们认为,干旱缺水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建立稳定坚实的农业基础,是粮食增产的先决条件。全省在现有水地、梯田各1400万亩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水地、梯田各2000万亩的目标,是改变甘肃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实现了这一目标,全省农村人均产粮可达800斤,农民人均收入可达800元。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必须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同时还要加强林业、畜牧、科技、乡镇企业方面的建设,发挥综合生产力的作用。在讨论发展农村支柱产业时,常委们认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有重点的开发资源优势,建立能够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形成县财政重要来源的支柱产业,为巩固温饱成果,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创造条件。支柱产业开发路子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选准一业,重点突破。要围绕巩固温饱目标,立足当地资源,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讨论扶贫问题时,常委们认为,位于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16个贫困县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省、地、县有关部门要力求做到规划目标到户、扶贫攻坚项目到户、并要有计划地向外移民,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常委们还建议,省政协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6讨论贯彻中共中央决定和中共甘肃省委决定,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问题。1991年12月20日至23日,省政协六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学习贯彻了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及《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决定》,讨论了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问题。

常委们对中共中央的决定和中共甘肃省委的决定,一致表示衷心拥护,坚决贯彻执行。他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的伟大变革,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共中央的《决定》充分肯定了20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改革和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并确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是进一步开创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决定》,对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甘肃的农业建设和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农村生产发展,人心稳定,形势喜人。但农业仍是影响全局的根本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础,决不可掉以轻心。常委们建议,要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高寒阴湿地区的扶贫步伐,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定》精神,使甘肃农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会议还要求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围绕农业和农村工作,搞好调查研究,积极献计献策,为甘肃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省政协主席葛士英在会议结束时强调,要统一认识,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深化农村改革,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进一步开发利用农村中各种物质和劳动力资源,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真心实意地为基层服务、为农民服务。

讨论全省形势及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