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28691800000039

第39章 主动抗旱决战大秋的有益尝试

———陇西县抗旱生产的调查

最近,我们在陇西县调查时了解到,该县针对连续7个多月无有效降水的严峻形势,采取育苗移栽、膜侧播种等办法,充分发挥科技在抗旱生产中的巨大作用,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为决战大秋,抗旱到底赢得了主动权,也为旱作农业找到了一条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陇西县采取科技抗旱的主要做法是,在海拔1800——2000米的二阴山区,重点发展地膜小麦和地膜洋芋,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干旱地区,重点发展膜侧种植小麦和双垄沟玉米。特别突出的是,在今年发生持续7个多月特大干旱,春播作物无法下种的情况下,他们采取营养钵育苗的方法,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先用营养钵将玉米和谷子育成苗,然后等发生有效降水后再移栽到大田中去。这样,就可以推迟播种期,躲过干旱时段,使决战大秋这一道防线真正落到实处。营养钵育苗是一项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技术。然而,把这项技术用于特殊干旱年份进行提前育苗、待雨移栽,却是陇西县的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在抗旱实践中的一次创新和发明,是科技抗旱的一次有益探索。

陇西县育苗移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营养钵育苗。即用32开的废纸卷成直径6CM的纸筒封底备用,然后选非禾本科前茬耕作层土70%,腐熟的农家肥20%,腐熟的牲畜粪便10%,磷肥0.5%,充分拌匀后装入纸袋3/4处,稍蹲实浇透水后,将精选的包衣种子点播在营养钵中间,稍压使其没入营养土,玉米每钵一粒,谷子每钵8粒,成苗后,谷子去小去弱,每钵保留5~6苗,上覆1~1.5CM的营养土,排列在背风、向阳、深20CM的苗床内,定期洒水控苗。

二是玉米秸秆育苗。基本原理和营养钵育苗一样,即将玉米秸秆截成7~8CM的段落〈要避过节头〉,用水煮3~4个小时,然后再用水浸泡12个小时以上,就可以做营养钵使用。育苗时,在浸泡好的秸秆上扎一个孔,然后将玉米种子胚芽朝下放入孔内3CM深处,整齐排列于苗床内,株、行距为3CM,秆与秆之间灌上营养土,上面覆盖1CM的营养土,用含0.5%磷酸二氢钾的水喷洒在上面。

三是营养土块育苗。苗床准备和营养土配制同上,将营养土和泥铺在苗床内,玉米育苗的厚度为8CM,谷子育苗的厚度为6CM,然后摸平,玉米苗床切成6CM见方,谷子为3CM见方的小块,然后播种覆土,其它管理方法同上,移栽前4~5天切开营养土,在苗床内移动土块,可减少土块含水量,进行移栽前的适应性锻炼,以利于蹲苗。

根据冬小麦大量死亡需翻耕改种和春播作物无法下种的形势,陇西县计划育苗2800亩,其中,玉米2500亩,谷子300亩。至1999年4月17日,全县已育苗1050亩,其中,玉米育苗1030亩,谷子育苗20亩。定西地区已于4月18日在陇西县召开了现场会,准备在全区大面积推广陇西县的这一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