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从生产结构的调整上突破。要积极压缩夏粮面积,扩大玉米、洋芋、高梁等高产秋粮面积,特别是高寒阴湿地区和陇东、陇南地区,要把发展地膜玉米当作一场种植业革命来抓。到本世纪末,努力使全省粮食夏秋比例由目前的63∶37,调整到60∶40,全省地膜玉米发展到600万亩,加上露地玉米,使玉米总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秋粮总面积达到1700万亩,这样,既使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也可增产粮食8~10亿公斤,使粮食总产达到75~78亿公斤,以彻底解决甘肃的粮食问题。
对甘肃粮食问题的几点思考
粮食问题始终是甘肃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如何认识粮食形势,不仅关系到政府对粮食生产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要正确把握粮食产销形势,必须以历史的、辩证的和科学的态度来进行实事求是的全面分析,否则将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会由于一时出现的粮食过剩,简单地采取抑制生产的措施,造成粮食和农业生产的严重滑坡,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1.我省粮食长期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波动性增长和周期性供需偏紧仍将是粮食产销的基本规律。从建国以后到90年代初期的40余年中,粮食短缺始终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1984年至1995年的10余年间,虽然也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卖难”,但都是短期的,基本上是过年便紧缺,全省粮食库存始终没有突破20亿公斤大关。但从1996年开始,我省粮食出现了持续性的“卖难”,库存达到了40多亿公斤,部分地方和部分品种出现了仓库胀满,大量露天储放和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情况。面对这一新情况,如何认识我省粮食生产的发展水平,预测未来的供求形势,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经过对我省粮食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国内外市场形势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基本结论:(1)全省粮食已实现自给,基本告别了长期短缺的时代,但自给水平较低。基本依据是:1994年—1996年,我省农业遇到了连续三年严重的特大旱灾,虽1996年雨水合节,但从降雨情况分析仍是枯水年,在这样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三年平均仍达到了74亿公斤,也就是说甘肃粮食的最低生产能力已达到74亿公斤,人均产量已稳定在了300公斤以上。历史经验证明,全省粮食产量只要达到人均300公斤以上的水平,就可保持低水平的自给。(2)波动性增长仍是甘肃粮食生产的基本规律。笔者曾用回归曲线对建国以来的粮食生产做过研究,发现建国以后我省粮食经历了两个大的波动周期,一是从1956年到1975年这一周期,波动期19年,波幅18.5亿公斤,峰值差17.2亿公斤,年均增长0.9亿公斤;二是从1976年到1993年这一周期,波动期17年,波幅达11.7亿公斤,峰值差为19.5亿公斤,年均增长1.08亿公斤。上述两大波动周期均伴随着干旱周期的出现而出现。从1994年开始,又将处于一个新的波动期,但在这一周期当中,由于减少了政策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加大了科技投入,改善了生产条件,波动期将会缩短,波幅也将会进一步减小,这已被实践所证明。在1995年遭受60年不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产量只下降11亿公斤,1996年又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97年虽又有下降,但仍保持了76.5亿公斤的好收成。(3)周期性供求偏紧仍是中长期粮食产销的基本形势。目前,我省粮食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卖难”,但综合分析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就会发现除我省粮食生产已具备自给的生产能力外,最主要的是全国大市场的影响,如果全国粮食吃紧,我省库存的粮食根本发挥不了调节作用,在短期内便会拉动市场粮价上涨、供求紧张,再加上我省人均占有粮水平较低,随着消费水平和加工转化能力的提高,粮食偏紧将是我国和我省中长期发展的基本态势。
2.保持粮食丰裕是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充裕的粮食就谈不到加工和转化,也就谈不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其他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也就无从说起。所以,只有当粮食出现一定量的过剩时,才会向提高效益这一质的方面转化,为此,粮食生产是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放松。
3.必须采取特殊政策,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持续增长。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战略物资和商品,必须采取特殊政策:一要继续重视对生产的投入。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改善生产基本条件,采取兴修梯田、集雨灌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多种措施,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二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高产优质良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间作套种、节水灌溉、专用品种等方面组织新突破,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三要继续实行和贯彻落实好粮食保护价制度,按中央的要求敞开收购,绝不能压级压价,刁难农民。四要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和储备制度,建立建全存吐调节机制。要学会用宏观调控手段来调节粮食市场供求。全省粮食总库存丰收年可掌握在30亿公斤左右,灾年时可进行抛售,因库存粮食过多增加的费用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补贴,绝不能因财政负担过重而把负担转移给农民。粮食部门要按中央“四分开一完善”的要求积极深化改革,允许经营一部分市场调节粮,允许建立自己的储备粮,随行就市,进行盈利性经营。
(发表在《甘肃经济日报》1998年3月5日)
从资本原始积累完成的基本模式谈实现工业化的对策途径
100多年前,马克思从考察商品和资本入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100多年后的今天,当社会主义中国的航船从计划经济的浅滩上驶向市场经济的大海时,如何加快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解剖资本这一市场经济的微观细胞入手,找到武威实现工业化的对策途径。
一、世界经济运行中资本原始积累完成的基本途径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据有关研究资料证明,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甘肃省则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武威市则仅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因此,全力实施“工业富市”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尽快地实现工业化呢?如果我们考察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就会不难发现,世界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大体上有四种模式:
1.产业资本自然发育和积累模式。最初的工业资本积累主要是从农业上获取,从农业上聚集到一定的资本后转化为商业资本,部分转化为建筑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建筑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又转化为工业资本;工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一部分转化为信息和知识资本,一部分转化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商业资本。
2.外来注入式资本积累模式。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尽快地完成资本积累过程,资产阶段统治者不惜发动侵略战争,从被侵略国抢夺资源和资本,注入到发展工业当中去。二战结束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采取温和政策,一方面靠建立共同体的办法,打开商品销售的市场渠道,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国资本到本国来投资建设,完成资本积累过程。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完成情况看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国家投入,二是靠招商引资。
3.通过信贷方式将金融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模式。金融资本实际上是从区域内现已形成的产业上聚集起来的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本与产业的发展关系日趋紧密,在建立了可靠的诚信关系的基础上,从农、工、商等三次产业中聚集起来的资本又投向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并在农业、工业、信息产业中实现金融资本的增值。4.靠现代融资手段完成的资本积累模式。依靠上市企业来融通和募集社会资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这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看到从国外掠夺资本已不可能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工业资本积累矛盾而想出的一种方法。然而,这种方法随着股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找到了这种融资的方式,不仅使资产所有者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大大缓解,也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发展。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随着股市的建立和发展,靠上市企业融资也成为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渠道。
二、武威市资本原始积累完成的现状及其特点
2002年底,全市社会总资产为247亿元,人均仅1.27万元,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1.23万元和0.13万元,年资本积累21.79亿元,积累率为8.82%,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42个百分点和31.38个百分点。而在社会总资产中,农村积累的资产为135亿元,占全社会总资产的54.65%;工业总资产仅为74.45亿元,仅占全社会总资产的30.14%,年资本积累为12.93亿元,积累率为24.78%,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7.1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商业总资产为9.8亿元,占全社会总资产的3.96%,年资本积累为1.51亿元,积累率达20.1%,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5.5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建筑业总资产为12.08亿元,占全社会总资产的4.89%,年资本积累为1.62亿元,积累率达18.2%,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6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分析武威市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产业资本积累能力弱,积累过程缓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武威市对全省资本积累的完成和工业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大量的农业积累通过计划调拔和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被转移到了其它地方,自身区域内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业积累。真正靠自身产业的发展形成工业资本积累是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将农产品完全放开后开始的,但由于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自身的发展都要靠国家的扶持,很难形成较大数量的积累转移到工业上去。如从全市农村剩余产品价值情况看,年剩余仅为27.8亿元,其中12.5亿元用于生活消费,约8.3亿元用于农业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还有一部分转移到了服务业领域,真正能转移到工业方面的资本积累十分有限。从全市商业情况看,全市商业零售额为25.3亿元,实现利税8564万元,其中利润8100万元,在这部分利润中,大部分继续用于商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一部分通过存款形式转化成了金融资本,只有一少部分直接转化为工业资本。那么,剩下能够转化为工业资本的也就只有建筑业资本了,而建筑业资本要转化为工业资本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建筑业资本的积累量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二是建筑业资本的持有者要有一定的工业经济理念,并有一定的工业经营人才;三是要有好的工业项目可供选择;四是要有良好的政策促成环境。综合分析以上因素,我们靠产业资本的自然转移过程用于工业的资本大约为9亿元左右,仅靠这些资本来实现工业化是十分缓慢的。
2.招商引资成为武威工业化进程中资本积累的最主要途径。建国以来,国家在武威没有投资建立一个大企业,武威目前的工业体系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靠贷款和产业资本的自然积累发展起来的,缺乏国家投资的强力拉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的投资,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工业的比重很小,如2003年国家对武威的总投资为4.5亿(直接投资1.7亿元、国债资金2.8亿元),而用于工业的投资只有0.92亿元。靠招商引资吸引来的资金为6.58亿元,相当于全市自有资本积累的一半,其中用于工业的投资3.85亿元,是国家投入的4.2倍。因此,招商引资已成为武威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3.金融资本进入调整和转轨期的冬季。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贷款审批权力上收,实行贷款责任终身制,贷款投资重点转向大城市、大企业、大客户以及电力、电信、烟草、铁路、公路等垄断行业,且缺乏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个别企业信用意识不强,导致全市不良贷款比重过大(达23亿元),仅荣华、皇台、武酒、爱雅、华治等大企业就超过50%。个体私营经济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资料失真、缺乏信用等级评定,导致银行慎贷、惜贷,大量的金融资金通过银行流向经济发达地区。2003年9月底,全国贷款比上年同期增长20.5%,甘肃省增长5%,而武威则略有下降。2002年底,全市存贷差为13.38亿元,2003年10月底,已扩大到了22.06亿元,其中,各项存款94.63亿元,各项贷款72.56亿元。其中,与工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各项存款36.89亿元,各项贷款19.03亿元,存贷差为17.86亿元。上述情况反映的实质是产业资本的大量外流。问题的症结是金融体制正处于调整和转轨过程中,只有帮助金融企业尽快完成转轨过程,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一套良好的金融运行机制,那么,金融资本支撑产业大发展的“春天”将会不远。
4.股市虽暂遇困难,但仍是募集资本的主要途径。荣华和皇台两大企业的上市共募集资金10亿元,其中,荣华募集了6.88亿元,皇台募集了3.2亿元。目前,虽然全国股市持续低迷,使企业通过增发股票和扩股来融资更为困难,但帮助莫高和西凉啤酒上市仍会募集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迅速地扩大企业规模。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滞后,效益不高,靠增发股票和配股进一步募集资金的可能性减弱。2002年,皇台集团销售收入为10110万元,比2000年下降16.5%,资产负债率达57.58%;荣华集团销售收入为80637万元,只比2000年增长36.68%,资产负债率达49.7%。
三、加快原始积累完成进程,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