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28691800000052

第52章 坚持用辨证唯物主义“两点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过程,它包含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环节和方面,涉及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关系。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必须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和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要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又要克服单打一的“一点论”,做到“重点论”与“系统论”的统一。

一、坚持辨证唯物主义“重点论”,切实把握好第一要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和基础。武威市处于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小康实现程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和我省河西地区的其它市,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特征更为明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还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全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1.创新思路,在加快发展的举措上求突破。好的思路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任何一个好的思路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从我们武威市的情况来说,一是要重点围绕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武威段,搞好沿312国道的城镇经济隆起带和石门山—天堂寺、裴家营—双塔、黄羊—哈溪、武威—民勤、武威—金昌等“一带五线”的开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以武威中心城市和县城及重点小城镇为支点,以五条公路支线为开发带,辐射四个主要经济区域,点、线、面结合,贯通东西、辐射全市的开发模式。二是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坚持总量扩张与内涵发展相结合,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做大做强以葡萄酒为主的酿造业和以玉米淀粉精深加工为主的轻化业两大主导产业,经过10年时间的努力,把武威建成中国西部食品加工中心。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围绕酿造葡萄、草畜、制种、优质瓜菜、加工型粮食等优势产业,搞好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特别是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农村专业运销组织、农民运销大户、专业协会和城乡中介服务组织,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四是继续打好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见证地、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四张名片”,做大做精一批旅游景点景区,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和规范发展商贸流通、交通通讯、文化卫生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扩大就业,转移城乡劳动力。

2.创新体制,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进一步理顺市管县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的事权和职责,推进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展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私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股、控股国有企业,促进产权结构向多元化转变。在继续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放宽私人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建立健全以非公有制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外引内联,不断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进一步深化财政、税收和流通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培育发展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更加重视发挥上市企业的融资作用,积极培育新的上市企业。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市场,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开发性建设项目。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建好项目库,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项目招商、推介活动,实行项目责任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抓项目、搞建设。

3.创新机制,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求突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开发和优化配置人才资源。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市委的《实施细则》,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引进、培训、锻炼、发现等,选拔一批思想解放、开拓进取、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团队型、创新型“五型”机关为切入点,搞好“学习型市”创建活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建立全员培训的机制,使一些“地产型”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多做贡献。

4.创新环境,在对外开放上求突破。继续营造投资、建设、干事创业环境,制定和落实好加快发展的政策。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扩大招商引资领域,以举办各种形式的节会为载体,加大宣传武威的力度,提高武威的知名度,吸引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合同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积极培育外向型企业,扶持具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项目,不断扩大出口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创汇。

二、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系统论,切实搞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义在“全面”。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具有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鲜明特征。因此,我们在抓好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抓好政治、文化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文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使小康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政治文明。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畅通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确保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不断铲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社会风气。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武威城区和三个县城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和其它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不断培育和发展教育产业。

3.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特色文化市建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决刹住赌博、封建迷信等歪风邪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夯实文化基础,加快文化创新,促进特色文化繁荣。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积极培育文化产业,保护、开发、利用好现有历史文化遗存,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大力整顿和规范医药市场,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认真贯彻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三、正确处理六大关系,做到重点论与系统论的有机统一

1.正确处理农村与城镇的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作为多种不同的资源配置载体,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互补性,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城乡融合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农村支撑城镇,城镇带动农村。因此,必须统筹处理城乡关系,一方面要着力抓好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建设,引导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发挥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要消除农民进入城镇的各种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最大限度地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务工经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少农民,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

2.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促进工农协调发展。农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产业部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施“工业富市”战略,决不意味着放松和忽视农业,相反要更加重视农业,以更加稳固的农业基础做支撑。同时“工业富市”本身就包含着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工业化,用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这也是摆脱就农业抓农业的一条新思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更加重视农村工业化,把推进农村工业化的主攻方向定位在农产品加工业上,用市场观点、效益观点看待农业,构建农业和工业利益联合体,实现工农联动,优势互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农村工业化路子。

3.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从工业化走到信息化,这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我市工业化水平只有22.9%,信息化刚刚起步,如果我们继续循着“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等工业化完成后再搞信息化,就只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提高信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应用水平。

4.正确处理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的关系,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发展。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一目标下的两个阶段。我市地域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不同的区域小康建设的基础有别,起点不同,发展速度不可能一样,实现目标也就有先有后。因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行非均衡梯度推进战略,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小康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县区、乡镇、村,要加快发展步伐,率先实现小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经济社会条件比较差的贫困地区,要积极探索和推广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科技扶贫、生态移民等有效的扶贫路子和办法,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5.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市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竣挑战。随着经济发展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资源、市场、环境的三重约束,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由重开发、轻保护转向开发与保护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观念。协调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正确处理坚持标准与因地制宜的关系,保证小康建设健康发展。要坚持“唯小康论而不唯小康论,唯标准论而不唯标准论”。“唯小康论”就是必须以小康建设总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现小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实现小康的主要矛盾,从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来重点突破。此外,小康建设作为一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又必须靠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它的进程,这些标准就是一把“尺子”,必须坚持和遵守。但又不能把标准看成是静止的、凝固的和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既坚持小康建设的总要求,又不能单纯追求指标,搞形式主义,要允许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