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28691800000072

第72章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2)

2、坚持政府推动,农民主导的原则。建设新农村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必须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注重抓好宣传动员、规划设计、示范引导和政策支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强化政府责任,不是大包大揽和包办代替,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和长官意志,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同造福群众结合起来,围绕农民需求,根据农民意愿,依靠农民力量,谋划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加强政策扶持、动员社会参与同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建美好家园;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求富、求安、求乐、求美、求和谐的要求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制定资金扶持、项目拉动和奖勤罚懒等具体措施,建立一套在政府支持下农民积极主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

3、坚持产业先行,培训跟进的原则。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作为中心任务,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实力,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以发展特色农业、劳务经济和县域经济为重点,努力培植产业发展新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农村商贸、旅游、餐饮、运输、信息等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劳务产业转移,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知识化和现代化,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要不断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服务和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加大对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文明生活、科学婚育、卫生保健、民主法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形成崇尚科学、追求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培育和造就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

4、坚持城镇带动,村镇先行的原则。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吸收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经济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繁荣,实现城镇与农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坚持注重区位、突出特色、规模适度、产业支撑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管理制度,清除障碍,降低门槛,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使其成为产业发展、市场活跃和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经济社会要素聚集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住宅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本着既凸显地方特色和个性,又能为农民所承受的原则,下大力搞好村庄建设和环境治理。以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为重点,采取集中规划建设农村新型住宅小区,借助工业园区建设新型住宅区,有重点地并村整合零散村落,综合整治有民族风情特色的村落等,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村住宅。实施农村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治理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展示农村新风貌。

5、要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做大劳务产业的原则。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现实途径,对于缓解人均资源不足的矛盾,减轻生态压力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大产业、大项目来抓,加大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和组织协调等力度,引导和鼓励农民走出农业、走出农村,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层次,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效益。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创业环境,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把劳务产业不断做强做大,使其成为广大农民的增收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量大面广,必须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1、切实搞好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规划也是生产力。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能够引领新农村建设,而且可以避免建设中的失误,使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包括: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及布局、增收措施、劳动力培训计划、技术引进和推广计划、村镇建设计划、生活改善计划、社会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等。规划既要积极又要可行,决不能制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建设一些超越了农民群众实际生产生活能力的形象工程。

2、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力推广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大幅度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高效和再生利用。形成节约型的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及全社会节水的生产生活用水机制。

3、下功夫抓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现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和重要保证。在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促进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借助“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工程的实施,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的信息体系、培训体系、政策体系和组织考核体系,加大投入,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培训资源,依托武威职业学院和县区职校,多层次、多形式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乡村带头人队伍农民企业家、农民技术员队伍、农产品营销队伍和农村职业技工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变农村面貌。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一些地方农民走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应医难等问题较为突出。要坚持发展抓项目不放松,以实施农村“六小”工程为重点,切实搞好农村水利、人饮、道路、电网、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积极搞好村庄规划,加快小康住宅建设,开展“改院、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活动,积极推广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建设和使用,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5、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着力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机制。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着力消除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继续探索和完善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弱势群体救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完善乡村治理新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