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司马法
28694500000002

第2章 仁本第一(1)

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题解】

司马穰苴在这一篇中讨论了战争的目的和治理国家与军队的方法,即“以仁为本”的治军、治国之道和“以战止战”的战争目的。

中国古代谈仁的多是儒家,兵家很少谈仁,因为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并且战场的特殊性也难以让人把战争与仁慈联系起来。但司马穰苴从战争的目的性出发,即战争只是一种手段,战争本身不是目的这一观点出发,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是止战,战争本身是消灭战争的手段。同时作者认为,战争不应该只追求在战场上击败敌人,还必须从心理上击败敌人;对敌人不应只是以武力征服,还要从心理上征服,所以在战争中就是对敌人也必须做到“仁”、“义”、“礼”、“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整地战胜敌人。

司马穰苴还认识到战争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因此,司马穰苴认为出征作战要以仁爱为根本,杀人攻国是为了仁爱,是为了止息战争。“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阐述了为何而战、战争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战争如何才能取胜以及出征交战的一些步骤,集中呈现了春秋时期和春秋以前战争的方式及特点。

(一)

【原文】

古者,以仁[1]为本[2],以义[3]治之之谓正[4]。正不获意[5]则权[6]。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7]。是故杀人安[8]人,杀之可也[9];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10];以[11]战止战[12],虽战可也。故仁见亲[13],义见说[14],智见恃[15],勇见方[16],信见信[17]。内得爱[18]焉,所以守[19]也;外得威[20]焉,所以战也。

【注释】

[1]仁: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2]本:根本。

[3]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这里引申为合乎礼法规定的行为规范。

[4]正:常例,常法。

[5]获意:满足自己的意愿。

[6]权:这里指权变,即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

[7]中人:中,即中和。人,通“仁”,仁爱的意思。

[8]安:安抚。

[9]杀之可也:通过杀个别人来安抚保护大多数人,那么杀人是可以的。

[10]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如果攻打一个国家,而爱惜这个国家的人民,那么攻打这个国家是可以的。

[11]以:凭借,依靠。

[12]止战:指实现和平。

[13]仁见亲:仁,仁爱,这里指仁爱的人。见,被。亲,亲近。

[14]义见说:义,正义,这里指有正义感的人。说,同“悦”,喜爱。

[15]智见恃:智,智慧,这里指有智慧的人。恃,信赖。

[16]勇见方:勇,勇敢,这里指勇敢的人。方,通“仿”,效仿。

[17]信见信:第一个“信”是指信用,指有信用的人。第二个“信”是指信服。

[18]爱:爱戴,拥护。

[19]守:守卫国家。

[20]威:威惧,威慑。

【译文】

古时候治理国家和军队的人,都是坚持以仁爱为根本,坚持用合于道德、时宜和大众需求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和军队,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常法。如果常法无法使自己满意,人们就会选择权变之道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权变之道是从战争中演变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于中和与仁爱。因此如果杀一个人可以安抚天下所有人的话,就可以将这个人杀掉。如果攻打一个国家,而爱惜这个国家的人民,那么也是可以攻打这个国家的。如果通过战争能够达到平息天下战争的目的,那么发动战争也是可以的。所以一个仁爱的人,人们就会亲近他;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人们就会喜爱他;一个有智慧的人,人们就会依靠他;一个勇敢的人,人们就会效仿他;一个有信誉的人,人们就会依赖他。在国内能够得到民众的爱戴与拥护,这就是保卫国家所以依赖的保障;其他国家及他们的军队威慑于你的威严而不愿与你交战,这就是战争所以凭借的保障。

(二)

【原文】

战道[1],不违时[2],不历民病[3],所以[4]爱吾民也;不加丧[5],不因凶[6],所以爱夫其民[7]也;冬夏不兴师[8],所以兼爱[9]其民也。故国虽大,好[10]战必亡[11];天下虽安[12],忘战必危。天下既平[13],天下大恺[14],春秋[15],诸侯春振旅[16],秋治兵[17],所以不忘战也。

【注释】

[1]战道:作战的原则。

[2]时:时令,这里指农时。

[3]历民病:指侵犯人民的利益。

[4]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5]丧:丧事。

[6]凶:灾害。

[7]爱夫其民:关心爱护敌国的民众。

[8]兴师:发动战争。

[9]兼爱:这里指既爱护自己国家的民众,也爱护其他国家的民众。

[10]好:喜欢,以……为乐。

[11]必亡:必定灭亡。

[12]安:和平,安宁。

[13]平:平定。

[14]恺:假借为“凯”,军队胜利后所奏之乐。

[15]春秋:(sōu),春天打猎。(xiǎn),秋天打猎。

[16]振旅:整治军队。古时在春天农闲季节教民习战。

[17]秋治兵:在秋季进行军事演习。

【译文】

行军打仗的原则是不违背农时,不侵害民众,不加重人民的负担,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爱护本国的国民;不在其他国家举行国丧的时候攻击他,不在这个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年份攻击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爱护这个国家的民众;冬天和夏天不发动战争,这样做既是为了爱护本国的民众,也是为了爱护其他国家的民众,这就是兼爱。因此国家虽然很强大,但如果好战,喜欢经常发动战争的话,这个国家就一定会灭亡;同时天下虽然和平,但如果忘了战争,忘记了战备,这样的国家也是很危险的。天下既然已经平定,战争已经不再发生,天子自然就要班师回朝,举行盛大的庆祝庆典。但就是在太平的时候,也要注意训练军队,春天和秋天可以通过田猎的方式来训练军队;诸侯国也在春天和秋天的农闲季节组织民众进行军事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战斗能力,以防不测,这些都是为战争做准备。

(三)

【原文】

古者,逐奔[1]不过百步,纵绥[2]不过三舍[3],是以明其礼[4]也。不穷不能[5],而哀怜伤病[6],是以明其仁[7]也。成列而鼓[8]是以明其信[9]也。争义[10]不争利[11],是以明其义[12]也。又能舍服[13],是以明其勇[14]也。知终[15]知始[16],是以明其智[17]也。六德[18]以时合教[19],以为民纪[20]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注释】

[1]逐奔:追逐逃跑的敌人。奔,逃跑,逃亡。《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奔曰败。”

[2]纵绥:纵,同“从”,追赶。绥(suí),临阵退军,向后撤。

[3]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共九十里。

[4]明其礼:表明我们的礼让。

[5]不穷不能:穷,穷追不舍。不能,失去战斗力的军队。

[6]哀怜伤病:同情敌方的伤病士兵。

[7]明其仁:表明我们的仁爱。

[8]成列而鼓:成列,排列好军队。鼓,击鼓进军。

[9]明其信:表明我们的诚信。

[10]义:道义。

[11]争利:追逐小的利益。

[12]明其义:表明我们的正义。

[13]舍服:饶恕投降的敌人。舍,放过,饶恕。服,投降的敌人。

[14]明其勇:表明我们的勇敢。

[15]终:结局,结果。

[16]始:开始,发端。

[17]明其智:表明我们的智慧。

[18]六德:指前面提到的“仁”、“义”、“礼”、“智”、“信”、“勇”六种道德。

[19]合教:将民众聚合起来进行教化。合,聚合。教,教民。

[20]民纪:管理民众。

【译文】

古代在战场上追逐败逃的敌兵不会超过一百步,追踪退却的敌兵不超过九十里,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礼让。对那些已经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人不要穷追不舍,对那些已经在战争中受伤、患病了的人,我们不应该加以杀戮,而应该同情他们并治好他们的伤,这样做是为了表示我们的仁爱。在战场上,在双方军队都排列好军队的阵形,做好战争的准备以后再发动进攻,这样做是为了表明我们的诚信。恪守大义而不去急于追逐小利,这是为了表示我们崇高的正义。对于已经降服的敌人,我们不加以杀戮,而是将其赦免,这样做是为了表明我们的胆略。时时抓住事物发展的趋势,自始至终掌握事物发展的进程,这样做是为了展示我们的智慧。坚持用礼、仁、信、义、勇、智这六种道德来教化我们的民众,作为管理民众、统率民众的根本方法,这是古代的圣贤君主们就定下的治理法则。

(四)

【原文】

先王[1]之治,顺[2]天之道,设[3]地之宜[4],官民之德[5],而正名治物[6],立国[7]辨职[8],以爵分禄[9],诸侯说怀[10],海外[11]来服[12],狱弭[13]而兵寝[14],圣德之治也。

【注释】

[1]先王:古时的圣贤明君。

[2]顺:顺应。

[3]设:合乎。

[4]地之宜:地利。

[5]官民之德:让品德优秀的人担任官职。

[6]正名治物:正名,辨正名分,使名实相符。治物,管理相关事务。

[7]立国:指建立诸侯国。

[8]辩职:指明确公、侯、伯、子、男等职。

[9]以爵分禄:根据爵位的高低来享受俸禄。

[10]说怀:说,通“悦”。说怀,心悦诚服。

[11]海外:中原地区以外的小国。

[12]服:臣服,归顺。

[13]狱弭:消除官司。

[14]兵寝:止息战争。

【译文】

先王治理国家,上顺应天意,下合乎地利,对于贤德的人委之以职务,明定天下百官的职位,让他们各司其职,在各自的职位上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根据国家的需要在各地设立诸侯国,明确诸侯国的等级秩序,按照爵位的高低来发放俸禄。使天下的诸侯都心悦诚服,就连海外的其他国家也来归顺,民众间的官司没有了,战争也消失了,这就是古代圣王用仁德治理国家的典范。

(五)

【原文】

其次,贤王[1]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2],兴甲兵以讨不义[3]。巡狩[4]省方[5],会诸侯,考不同[6]。其有失命[7]、乱常[8]、背德[9]、逆天[10]之时,而危[11]有功之君[12],遍告[13]于诸侯,彰明[14]有罪。乃告于皇天[15]上帝[16]、日月星辰[17],祷[18]于后土[19]、四海神[20]、山川[21]、冢社[22],乃造于先王[23]。然后冢宰[24]征师[25]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26],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于正刑[27]”。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28]神[29],无行田猎[30],无毁土功[31],无燔墙屋[32],无伐[33]林木,无取六畜[34]、禾黍[35]、器械,见其老幼,奉而勿伤[36]。虽遇壮者,不校勿敌[37],敌若伤之,医药归之[38]。”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39]其国,举贤[40]立明[41],正复厥职[42]。

【注释】

[1]贤王:圣明之君。

[2]五刑:我国古代的五种刑罚,通常指墨、劓、、宫、大辟,也指笞、杖、徒、流、死。

[3]兴甲兵以讨不义:用武力来讨伐不义的人。

[4]巡狩:指天子巡视诸侯国。

[5]省方:视察四方。

[6]考不同:考核诸侯有没有违反礼制的行为。

[7]失命:违背命令。

[8]乱常:违背伦理纲常。

[9]背德:背离道德标准。

[10]逆天:违背天意。

[11]危:危害。

[12]有功之君:有功德的君主。

[13]遍告:通告。

[14]彰明:列举。

[15]皇天:古时人们认为至高无上的神。

[16]上帝:被人格化的至高无上的神。

[17]日月生辰:指天上的神灵。

[18]祷(dǎo):祈祷,祈神求福。

[19]后土:土地神。

[20]四海神:四方的群神。

[21]山川:指山神和水神。

[22]冢社:大社。

[23]造于先王:请示先王的意思。

[24]冢宰:冢,大的,地位高的。宰,古代官吏的通称。

[25]征师:向诸侯国征集军队。

[26]不道:违背常道。

[27]正刑:明正刑罚。

[28]暴:侮辱。

[29]神(qí):天曰神,地曰,这里指四海之神。

[30]田猎:狩猎,捕捉野生鸟兽。

[31]土功:治水土的工程。

[32]燔(fán):烧毁。

[33]伐:砍伐。

[34]六畜:指牛、马、羊、猪、鸡、狗。

[35]禾黍:指粮食作物。

[36]见其老幼,奉而勿伤:奉,奉送。这里指将老人小孩奉送回家而不加以伤害。

[37]不校勿敌:校(jiào),通“较”,对抗。不校勿敌的意思是如果强壮的人不对抗,就不要将他看作敌人。

[38]医药归之:医、药这里均做动词,治疗的意思。指将敌人的伤治好以后放他回家。

[39]修正:整顿治理。

[40]举贤:选举贤能。

[41]立明:设立明君。

[42]正复厥职:厥(jué),代词,他的。恢复他们上上下下的职务。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