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题解】
本篇的首句是“天子之义”,所以用天子之义作为本篇的篇名。这一篇作者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治军,特别是从国君行为准则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治理军队。作者提出天子之义,即天子的行为准则,必须取法于天地,借鉴于古代的圣贤君主,使自己的行为有所依凭。在规范君主的行为依据时,作者同时还强调了“教民”的重要性,认为“士不先教,不可用”的主张,从君民两个方面论述了国家治理的法则。
在谈到治军与治国时,作者提出了“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的著名论断,主张军队和政治的礼仪制度不能相互逾越,必须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在论述奖惩善恶的问题上,作者提倡奖赏和惩罚都要及时进行,通过奖赏或者惩罚使“民速得为善之利”,“速规为不善之害”。同时还主张赏罚要有度,主张“大捷不赏”和“大败不诛”,以使上下都不夸功,上下都能主动承担错误,以培养将士的谦让之风。
(一)
【原文】
天子之义[1],必纯[2]取法[3]天地而观于先圣[4]。士庶[5]之义,必奉[6]于父母,而正[7]于君长[8]。故虽有明君[9],士不先教[10],不可用也。
【注释】
[1]天子之义:天子治国的准则。
[2]纯:专一不杂。
[3]法:效仿。
[4]先圣:古代的圣贤君主。
[5]士庶:贵族和平民。士,一指贵族,一指古代四民之一,即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庶指平民,百姓。
[6]奉:敬奉,侍奉。
[7]正:纠正,改正,匡正。
[8]君长:君主,统治者。
[9]明君:开明圣贤的君主。
[10]教:教化,训练。
【译文】
天子治国的根本准则,就是一定要效法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则,以先世圣王的治国方式为榜样。广大民众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就是一定要奉养父母,同时还要勇于匡正君主的过失。所以即使有贤明的君主,如果事先不对民众进行很好的教育,这些民众就不会为君主所用。
【原文】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1],使不相陵[2]。德义不相[3],材技不相掩[4],勇力不相犯[5],故力同而意和[6]也。
【注释】
[1]伦经:伦理道德规范。
[2]陵:欺侮,欺压。
[3]德义不相:有德义的人不得以官职的升迁超越对方为目的。,同“逾”。超过,胜过。
[4]材技不相掩:有才能和技术的人不能互相埋没,指不以自己的技艺去压制别人的技艺。掩,遮掩,遮蔽。
[5]勇力不相犯:有勇气力量的人相互之间不得斗殴。犯,侵犯,这里的意思是指相互斗殴,私下斗殴。
[6]力同而意和:同心同德,齐心合力。
【译文】
古代的圣贤君主教化自己的民众,一定是先建立一套贵与贱、上与下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使贵与贱、上与下相互之间不侵犯。使那些有德义的人不以官职超越对方为目的,有才智技术的人不会相互埋没,有勇气力量的人不会相互间私下斗殴,做到了这一点,国家就能整体团结一心、同心同德、齐心合力了。
【原文】
古者,国容[1]不入[2]军,军容[3]不入国,故德义不相。上贵[4]不伐之士[5],不伐之士,上之器[6]也。苟[7]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8]。国中之听,必得其情;军旅之听,必得其宜[9],故材技不相掩[10]。从命为士上赏[11],犯命为士上戮[12],故勇力不相犯[13]。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14]而使之。事极修[15],则百官给[16]矣。教极省[17],则民兴良[18]矣,习惯成,则民体俗[19]矣,教化之至也。
【注释】
[1]国容:国家朝庭的威仪,仪容。《礼记·曲礼》中记载了古代国中之人的仪容要求:“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子跄跄,庶人僬僬。”
[2]入:适用,应用。
[3]军容:军中将士的礼仪。
[4]贵:重视,看重。
[5]不伐之士:不自我炫耀的人。伐,炫耀。
[6]上之器:人才中的杰出之士。
[7]苟:假若,如果。
[8]争:争抢。
[9]宜:适宜。
[10]不相掩:不被埋没。
[11]从命为士上赏:听从命令,服从调度的人就给予奖赏。
[12]犯命为士上戮:违抗命令,不服从调度的人就予以处罚。戮(lù),惩罚。
[13]犯:触犯命令。
[14]谨选:谨慎选拔,任用官职。
[15]事极修:事情都处理得相当好了。
[16]给:称职。
[17]教极省:教化的内容简单明了。
[18]兴良:去恶向善,积极上进。
[19]体俗:按照好的习俗办事。
【译文】
古时候,朝庭中的礼仪规范不能用于军队,军队中的仪礼规范也不能用于朝庭,因此德和义不能相互超越。君主敬重那些不自夸功勋的人,那些不自夸功勋的人,是一个国家难得的人才。一个人才如果不自夸功勋,那么他就不会去争抢功名利禄。在朝庭中处理事务,必须掌握一个国家民众的实际情况;在军队中处理事务,必须掌握军队的实际情况,根据士卒的特点加以任用,这样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就不会被埋没。对于那些服从命令的将士要予以重赏,对于那些违抗命令,不服从指挥的士卒就要予以惩罚。赏罚分明,那些有勇力的人才不会触犯命令。对待民众,要先对他们进行教化,然后从中选出优良的人士予以任用。如果各级各类官员都能够恪尽职守,那么事情就会做得相当圆满。如果教化的内容都能够简单明了,让百姓容易接受,积极上进,那么民众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这种习惯一旦形成,那么民众就会按照习俗办事,于是在社会上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也就是教化趋于完美的结果。
(二)
【原文】
古者,逐奔[1]不远,纵绥[2]不及,不远则难诱[3],不及则难陷[4]。以礼为固[5],以仁为胜[6],既胜之后,其教可复[7],是以君子贵[8]之也。
【注释】
[1]逐奔:追逐逃跑的敌人。奔,逃跑的敌人。
[2]纵绥:跟踪撤退的敌人。纵,跟踪。绥,撤退的敌人。
[3]诱:被诱惑,被诱歼。
[4]陷:被敌人设的陷阱所害。
[5]以礼为固:依靠礼仪来整治军队,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可动摇。
[6]以仁为胜:用仁爱克敌制胜。
[7]复:反复。
[8]贵:以……为贵。
【译文】
古时候指挥作战的人,在追逐逃跑的敌兵时,不会追逐很远的距离;追踪主动向后撤退的敌兵,总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追得不是很远就不会被敌人所诱骗,保持一定的距离就不会被敌军设置的陷阱所陷害。在整治军队时,要用礼节来整治军队,这样军队就会团结一心,牢不可破;同时还要用仁德治理天下,这样在用兵打仗时,就能打败敌人,获得胜利。战争获得胜利后,这种用来教化士卒和治理国家的方法,要反复经常地使用,那些君子们重视这些方法的原因,也就是因为这些方法在治理国家和军队时是非常有效的。
(三)
【原文】
有虞氏[1]戒[2]于国中,欲民体其命[3]也。夏后氏[4]誓于军中,欲民先成[5]其虑也。殷[6]誓于军门[7]之外,欲民先意[8]以待事[9]也。周[10]将交刃[11]而誓之,以致民志[12]也。
【注释】
[1]有虞氏:舜时期的一个部落,在山西南、河南西北一带活动,都城在蒲坂(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县)。
[2]戒:告诉,公告。
[3]体其命:理解君王下达的命令。
[4]夏后氏:中国古代的部落之一,禹是这个部落的首领。禹受舜禅,后禹将帝位传给儿子启,启因此建立夏王朝,称夏后氏。亦称“夏氏”、“夏后”。
[5]成:准备。
[6]殷:殷朝。盘庚迁都到今安阳附近,因其当时称为殷都,始有殷商之说。
[7]军门:军队营垒出入之门。
[8]意:意会,领会。
[9]待事: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
[10]周:周朝。周武王灭商后建立的政权。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为标志,周朝划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11]交刃:战场交战。
[12]民志:民众的志向,这里是指兵士必死的决心。
【译文】
上古时代的有虞氏在将要进行战争时,一定会告诫国内民众,让国内民众了解他下达的命令。夏后氏在将要进行战争时,一定会在军中发布誓约,让全军将士事先做好战斗的准备。殷在将要进行战争时,在军门外定下誓约,想让全体将士了解作战意图,以做好战争的准备。周代在即将交战的时候举行誓约,以此来鼓舞士气,表达全军将士必死的意志。
【原文】
夏后氏正[1]其德也,未用兵之刃[2],故其兵不杂[3]。殷义[4]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5]也,尽[6]用兵之刃矣。
【注释】
[1]正:匡正。
[2]未用兵之刃:没有直接使用武力。
[3]杂:众多,这里指武器式样众多。
[4]义:正义。
[5]力:武力。
[6]尽:完全。
【译文】
夏后氏以他的仁德取得天下,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所以他的兵器结构比较简单,武器装备比较单一。殷以仁义取得天下,但进行战争开始使用兵器了。周朝凭借武力赢得天下,是完全通过战争和使用兵器来得到天下的。
【原文】
夏赏[1]于朝,贵善[2]也。殷戮于市[3],威不善[4]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劝[5]君子惧小人[6]也。三王彰其德一[7]也。
【注释】
[1]赏:奖赏,赏赐。
[2]贵善:重视那些有善行的人。
[3]戮于市:在闹市区执行死刑。
[4]威不善:威慑那些想做坏事的人。
[5]劝:劝勉,勉励。
[6]惧小人:使小人感到恐惧。
[7]一:一样,一致。
【译文】
夏后氏在朝廷上奖赏有功的人,是为了鼓励人们向善。殷代在集市上当众惩罚犯罪的人,是为了威慑天下那些不向善的人。周代在朝廷上奖赏那些有功勋的人,同时在集市上惩罚那些做恶的人,既是为了劝勉有德的君子,也是为了让那些小人感到恐惧。夏商周这三位圣贤的君主在奖善罚恶上虽然采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但他们的奖善罚恶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向善。
(四)
【原文】
兵不杂则不利[1],长兵[2]以卫,短[3]兵以守。太长则难犯[4],太短则不及[5]。太轻则锐[6],锐则易乱[7]。太重则钝[8],钝则不济[9]。
【注释】
[1]兵不杂则不利:意思是战场上的兵器一定要多样化,在交战时,如果不搭配使用这些兵器,就发挥不了它们最大的作用。杂,掺杂搭配。利,锋利,这里指战斗力强大。
[2]长兵:长兵器,指枪矛等兵器。
[3]短兵:短兵器,指刀剑等兵器。
[4]难犯:难以操控,难以使用。犯,使用。《孙子兵法·九地篇》:“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5]不及:指杀伤不到敌人。
[6]锐:行动灵活。
[7]乱:混乱。
[8]钝:行动迟钝。
[9]济:取得胜利。
【译文】
兵器不能实现多样化,其在战争中就不能有效地发挥效力。在实战中,长兵器是用来掩护短兵器的,短兵器是用来在近距离战斗中防守用的。如果兵器太长会因为使用不灵活而很难有效的伤害敌人,而兵器太短就会杀伤不到敌人。使用太轻的兵器,使用起来相当灵活,但行动过于灵活容易导致混乱。兵器过重,又会导致行动迟钝,行动迟钝会使自己在战场上失去战机,从而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
(五)
【原文】
戎车[1],夏后氏曰钩车[2],先正[3]也;殷曰寅车[4],先疾[5]也;周曰元戎[6],先良[7]也。[8],夏后氏玄[9],首人之执[10]也;殷白,天之义也[11];周黄,地之道[12]也。章[13],夏后氏以日月[14],尚明[15]也;殷以虎,尚威[16]也;周以龙,尚文[17]也。
【注释】
[1]戎车:兵车,战车。春秋时期之前,一辆战车通常由四匹马来拉,每一辆车上有兵士三人,左边的执弓射箭,右边的持矛杀敌,中间的负责驾车。
[2]钩车:古代兵车名。车前栏杆弯曲。
[3]先正:首先注重的是车的稳定性。
[4]寅车:殷朝时一种行动迅速、便于进攻的战车。
[5]先疾:首先注重的是车的速度性。
[6]元戎:制造精良的大型兵车。
[7]先良:首先注重的是战车的装备精良。
[8]:旗帜的总称,是古代军队作战时用于指挥、联络的主要工具。
[9]玄:赤黑色,黑中带红。古人以不同的颜色来配五行,以五行配五德,以五德终始来说明朝代的更替。
[10]首人之执:象征手执人头,抓其头发。
[11]天之义:即代天做事。
[12]地之道:像大地一样厚重。
[13]章:士卒佩戴在身上的标记,上面有用作标识之物的纹饰图案。用于标明士卒所隶属的队伍和在军阵中的位置等。
[14]日月:这里指以太阳和月亮作为徽章上的图案。
[15]尚明:崇尚光明。
[16]尚威:崇尚威严。
[17]尚文:崇尚文采。
【译文】
战车,在夏后氏时代叫钩车,是将战车的稳重性放在第一位;在殷朝的时候叫寅车,是将战车的速度放在第一位;周朝的时候叫元戎,是将战车的结构与装备的精良放在第一位。军旗,夏后氏用的是黑色的军旗,象征着在战场上抓住敌人头发,手执人头那样威猛;商代的军旅是白的,象征着自己代天从事,像上天一样覆盖万物;周朝的军旗是黄色的,象征着自己有如大地一样的厚德载物。在部队的徽章使用上,夏后氏用日月作为部队的徽章,象征着自己崇尚光明;殷商用虎作为徽章的标志,象征着自己的威仪;周朝用龙作为部队徽章的标志,象征着自己对文采的重视。
(六)
【原文】
师多务威[1]则民诎[2],少威则民[3]不胜[4]。上使民不得其义[5],百姓[6]不得其叙[7],技用不得其利[8],牛马不得其任[9],有司[10]陵[11]之,此谓多威。多威则民诎。上不尊[12]德而任诈慝[13],不尊道[14]而任勇力[15],不贵用命[16]而贵犯命[17],不贵善行而贵暴行,陵之有司[18],此谓少威,少威则民不胜。
【注释】
[1]师多务威:军队中将领过于威严。
[2]诎:同“屈”,压抑,受约束。
[3]民:此处指士卒。
[4]不胜:不听从指挥,很难取得胜利。
[5]义:通“宜”,适宜,适度。
[6]百姓:庶民,众人。
[7]叙:同“序”,次第,秩序。
[8]利:专长。
[9]任:合理的使用。
[10]有司:官吏。
[11]凌:欺凌,欺压。
[12]尊:尊重并任用。
[13]慝:有邪念。
[14]尊道:尊重那些有道义的人。
[15]任勇力:恃勇逞强。
[16]用命:听从指挥的人。
[17]犯命:违抗命令的人。
[18]凌之有司:这里指秩序发生混乱。
【译文】
在军旅中,如果将领过于威严,士卒就会有压抑感;如果将领没有威严,则士卒就不会听从将领的指挥从而战胜敌人。如果君主使用民众不得其度,那么民众就会因此丧失行事的次序,有技能的人就不能发挥专长,牛马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使用,为官者又横加凌辱,这就是所谓的过于威严。过于威严,则老百姓就会有压抑感。如果君主不重用那些有德行的人而任用那些奸诈的小人,不重用有道义的人而重用那些有勇力的人,不重用听从命令的人而重用那些违抗命令的人,不重用有善行的人而重用那些有暴行的人,就会因此导致民众欺凌官吏,这就是缺少威严的表现,如果官吏缺少威严,就不能驱使士卒在战场上战胜敌人。
(七)
【原文】
军旅以舒[1]为主,舒则民力足[2]。虽交兵致刃[3],徒不趋[4],车不驰[5],逐奔不列[6],是以不乱。军旅之固[7],不失行列之政[8],不绝[9]人马之力,迟速[10]不过诫命[11]。
【注释】
[1]舒:舒缓。
[2]力足:精力充足。
[3]交兵致刃:指战场上激烈地交锋。
[4]徒不趋:步兵不快速奔跑。趋,快步走。
[5]车不驰:战车不奔驰。
[6]逐奔不列:追逐逃跑的敌人不打乱行军的队列。列,队列,行列。
[7]固:稳固。
[8]行列之政:指军队行列的部署。
[9]绝:用尽。
[10]迟速:行动的快慢。
[11]诫命:将帅的警戒命令。
【译文】
在军队行动中要以舒缓为主,行事舒缓然后士卒的精力就会充足。在交战中,虽然出现了短兵相接的场面,但步兵不乱跑,战车不随意奔驰,追赶逃跑的敌人时也不会超越行列,这样在战斗中就能保持良好的阵形,而不会发生混乱,从而使部队永远保持良好的战斗力。军队要想稳固强大,关键在于不失去行列的秩序,不将人马的精力消耗殆尽,行动的快慢都要听从将帅的命令。
(八)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