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三军一人,胜:指军队团结得像一个人,就一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译文】
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方法就是凭借谋略,其次才是在战场上拼杀。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把握好整个战局,抓住战场上的任何细微的变化,配合自己的谋略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在战场上是伐谋还是伐战,需要根据战场的形势来做判断,这就是在用心作战必须注意的问题。
那些能够取得胜利的军队,全军将士高度团结,齐心合力,在战场上如同一个人一样勇猛直前,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七)
【原文】
凡鼓[1],鼓旌旗[2],鼓车,鼓马[3],鼓徒[4],鼓兵[5],鼓首[6],鼓足[7],七鼓兼齐[8]。
【注释】
[1]鼓:战鼓,这里指击鼓。
[2]鼓旌旗:指用鼓声指挥旌旗。
[3]鼓马:指挥骑兵。
[4]鼓徒:指挥步兵。
[5]鼓兵:指挥兵器使用。
[6]鼓首:《武经七书直解》:“使首四顾,左顾左,右顾右,前顾前,后顾后。”
[7]鼓足:指挥起坐行动。
[8]齐:齐全,齐备。
【译文】
在用鼓声指挥作战时,要用不同的鼓声来指挥战场上士兵的进退。鼓声有指挥军旗的,有指挥战车的,有指挥骑兵的,有指挥步兵的,有指挥兵器使用的,有指挥队列调整的,有指挥起坐进退的,这七种鼓声在战场上必须齐备,也必须要让所有的士兵熟悉。
【原文】
凡战,既固勿重[1]。重进勿尽[2],几尽[3]危。
凡战,非陈之难,使人可陈[4]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5]难。非知之难,行之难[6]。
【注释】
[1]重:持重,指过于自大。
[2]重进勿尽:进攻时不要将全部的实力用光。
[3]尽:全力投入。
[4]可陈:掌握阵法。
[5]可用:在战争中熟练地运用兵法。
[6]非知之难,行之难:不是演习阵法困难,而是在实践中实际运用阵法困难。
【译文】
在与敌人交战时,即使自己的军队特别强大,也不要过于持重。即使兵力充实,在攻击敌人进也不要将所有的兵力全部用上去,如果将兵力全部投入到战场上,而没有留下预备部队,就可能因为战场形势的变化而出现危险。
作战,难的不是如何布置阵法,而是如何让士卒都熟悉阵法。难的也不是让士卒如何掌握阵法,而是如何让士卒在实战中能很好地运用阵法,不是演习阵法困难,而是在实践中实际运用阵法困难。
(八)
【原文】
人方有性[1],性州异[2],教成俗[3],俗州异[4],道化俗[5]。
【注释】
[1]性:禀性。
[2]性州异:人的性格随所居住州的不同而不同。
[3]教成俗:教化使人养成良好的习俗。
[4]俗州异:习俗在各州都有差异。
[5]道化俗: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变风俗。
【译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这种性格会因为每个人所居住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针对性格的不同,我们用教化的手段使人们都养成良好的习俗。民众的习俗在各地也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道德的教化来改变它,使之在全国形成一种统一的习俗。
【原文】
凡众寡[1],既胜若否[2]。兵不告[3]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4],众不自多[5],未获道[6]。
【注释】
[1]众寡:指兵力的对比。
[2]若否:像没有打胜仗一样。
[3]告:要求,力求。
[4]良:优良。
[5]自多:增加,增多,扩充军队。
[6]未获道:未真正掌握用兵的规律。
【译文】
无论兵力的多少,即使打了胜仗以后也要像没有打胜仗一样,要防止骄兵必败。如果平时不做好战备,不力求使兵器锋利,不力求使甲胄坚固,不力求使战车坚固,不力求使战马精良,不力求使民众增多。那就意味着没有从本质上掌握用兵的道理。
【原文】
凡战,胜则与众分善[1]。若将复战[2],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3]。复战,则誓以居前[4],无复先术[5]。胜否勿反[6],是谓正则[7]。
【注释】
[1]分善:分享战功。
[2]复战:再一次的投入战争。
[3]取过在己:自己承担全部责任。
[4]居前:冲锋在前。
[5]无复先术:不再使用前面在实践中证明无效的战术。
[6]胜负勿反:不论胜负与否。
[7]正则:正确的作战指导原则。
【译文】
将帅在战争结束以后,胜利了就要和士兵分享胜利的喜悦,如果还要继续进行战争,就要加大奖罚的力度。如果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将帅要勇于承担过失,如果要再进行战争,就要举行誓师仪式激励士卒,并冲锋在前,而且不重复上次失败时的战术。不论胜利与否,都要遵守这个法则,这就是正确的作战法则。
(九)
【原文】
凡民,以仁救[1],以义战[2],以智决[3],以勇斗[4],以信专[5],以利劝[6],以功胜[7]。故心中[8]仁,行中义[9],堪物智[10]也,堪大勇[11]也,堪久信[12]也。
让以[13]和,人以洽[14],自予以不循[15],争贤以为人[16],说[17]其心,效[18]其力。
【注释】
[1]以仁救:以仁爱解救士卒的危难。
[2]以义战:用道义激励士卒作战。
[3]以智决:用智慧来决断士卒的是非。
[4]以勇斗:以勇气率领士卒战斗。
[5]以信专:用威信使士卒听从指挥。
[6]以利劝:用利益鼓励士卒作战。
[7]以功胜:用功爵鼓舞士卒取得胜利。
[8]中:合乎。
[9]义:义的规范。
[10]堪物智:辨别事物的是非,靠的是智慧。
[11]堪大勇:战胜敌人,靠的是勇敢。
[12]堪久信:长久的赢得大家的拥护,靠的是诚信。
[13]以:连词。
[14]洽:融洽。
[15]自予以不循:自己主动承担过错。
[16]争贤以为人:有了荣誉,主动让给别人。
[17]说:通“悦”,使高兴。
[18]效:效命。
【译文】
对待士卒,要用仁爱的心态去帮他们渡过危难,用道义去激励他们奋勇作战,用智慧帮助他们去决断是非,以自己的勇气率领他们进行战斗,以自己的威信使他们绝对服从自己的指挥,用物质利益去激励他们在战场上拼杀,用功爵鼓励士兵去求取战争的胜利。将帅的思想要合乎仁的观念,自己的行为必须合乎义的规范,用自己的智慧去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辨别是非。用自己的勇敢带领士兵战胜强敌,争取战争的胜利,将帅必须明白,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要长期得到士卒的拥护,靠的是自己的诚信。
如果人们都能谦让,待人温和,那么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和谐。有了错误,自己勇于承担错误,有了荣誉,主动让给别人,这样,士卒们就会心悦诚服的跟着将帅,在战场上奋勇拼杀,甘愿效死力。
(十)
【原文】
凡战,击其微静[1],避其强静[2];击其倦劳,避其闲窕[3];击其大惧[4],避其小惧[5],自古之政也。
【注释】
[1]微静:兵力微弱却强做镇静。
[2]强静:兵力强大沉着冷静的敌人。
[3]闲窕:休整良好。
[4]大惧:特别恐惧。
[5]小惧:行事谨慎,有所戒备。
【译文】
在与敌人作战时,要进攻那些兵力微弱却故作镇静的敌人,而要避开那些兵力强盛而且沉着冷静的敌人。要进攻疲劳的敌人,而避开那些休养得很好的敌人。要进攻那些特别有恐惧感的敌人,避开那些在战场上行事谨慎的敌人。这些是自古以来指挥作战都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评析】
战争不仅仅是简单的实力的较量,也是科学管理的较量,在战争中,虽然强大的军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强胜弱并不是必然规律,以弱胜强的战例可谓是层出不穷。弱能胜强,并不完全是强敌的骄傲自满,而是弱势一方善于进行战争资源的组织,通过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科学的调度军队,寻求有利的战机,从而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作者在本篇中还提到了将帅的个人修养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作者认为将帅要“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要懂得爱护士卒、团结士卒。“心中仁,行中义”,将帅一定要虚心,做事合乎正义。“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把过错给自己,而把荣誉给将士,这样士卒才会在战场上拼死杀敌,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战例一】
曹刿以鼓声控制军队士气
古人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因此鼓声在战场的作用是相当大的,鼓声运用得当,同样可以改变战场的局势。
据《左传》记载,鲁国的曹刿就上演了一出以鼓声来引导战场局势的好戏。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打算迎战,曹刿求见鲁庄公,打算向鲁庄公进献破敌的良策。他的同乡对他说:“这些事是那些高官们考虑的,你又何必掺和进去呢?”曹刿说:“现在的一些高官们不能很好的考虑问题,他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因此很难打胜这场战争。”
于是曹刿进宫廷去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还不行。”等齐军击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此时齐军在三通鼓声以后,士气已经开始有所低落,而鲁国军队进攻的鼓声才起,因此鲁国军队的士气一下子高涨起来,最终齐军大败。看到齐军败退,鲁庄公便要下令追击,曹刿拦住鲁庄公说:“现在还不能追击。”
曹刿在察看了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撤退时的队形以后,便对鲁庄公说:“可以追击了。”
战争结束以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战争之所以能够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靠的是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齐国三通鼓声过后,他们的勇气已经消失了,而我方才擂第一通鼓,我方是凭借高涨的士气打败齐军的。在追击齐军时,我之所以小心谨慎,是因为齐国是一个大国,他们强大,我们弱小,要防止他们的撤退是一种诱敌之计,也要防止他们在路上有埋伏。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不是有埋伏的样子,因此才下令追击他们。”
【战例二】
李牧示弱击败匈奴
战国末期,赵国将领李牧常年驻守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这些地区与匈奴靠得很近,因此经常受到匈奴的袭击。
李牧到此地任职后,他根据代郡、雁门郡地区的实际状况设置官吏,要求收取的租税全部送到他的府署,充作养兵的军费。每天都宰杀几头牛改善部队伙食,训练士卒骑马射箭,让士卒小心地把守烽火台,经常派出间谍侦察敌情,平时给战士丰厚待遇。
李牧对手下将士规定:“假如匈奴入侵边境进行抢掠,大家应立即退入城堡营寨坚守,不许迎战,倘若有人胆敢捕捉匈奴兵,一律问斩绝不宽赦。”
因此,匈奴每次犯境抢掠,他的部队都退入城堡营寨,不同匈奴兵交战,任凭匈奴兵抢掠。像这样过了好多年,边境上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小没本事,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怕事。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不同匈奴直接交战。于是赵王把李牧撤了回来,另派他人去那里取代李牧为将。
新上任的将领到职一年多以来,每当匈奴兵来侵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由于匈奴兵剽悍勇猛,因此汉军经常受挫失利,损失伤亡很多,导致边境地区无法正常耕种和放牧。赵王没有办法,只好又去请李牧担任边帅。但是李牧这回推说有病,闭门不出。赵王不得不强行命令李牧去镇守边疆。
李牧说:“如果一定让我去,必须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处理守边事务,这样我才敢接受任命。”赵王一口答应了。李牧于是前往北部边境,到达后仍按原来那样约束部队。匈奴兵来犯,李牧仍然不予应战,匈奴还是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
守边士卒每天都得到赏赐,却不让他们出战,士兵们于是纷纷向李牧请求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于是开始了做好战前的准备,挑选一千三百辆战车,精选一万三千匹战马,挑选获重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会拉弓射箭的射手十万人,然后把士兵全部组织起来不间断地进行强化军事训练、学习战法。李牧让老百姓赶着成群的牲畜出城放牧,满山遍野都是放牧的人。
匈奴见此情景,就出动人马进行抢掠,李牧假装战败,数千人被俘虏。匈奴首领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亲率大军入侵赵国边境劫掠。李牧早已布设好了兵阵,指挥赵军展开左右两翼包抄猛击匈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单于仓皇败走。其后十余年间,匈奴都不敢再侵犯赵国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