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28696800000002

第2章 对人要厚,对事要黑——把握好做人的厚黑尺度(2)

曹操围剿青州黄巾军时采用了突破性的策略,他没有像以往的平叛部队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而是在步步紧逼的同时采取了招安政策,不但打消了黄巾军鱼死网破、反抗到底的决心,而且成功地收服了人心,最后获得了一个庞大而稳固的直属兵团。曹操一方面以武力紧逼,另一方面攻心招安,结果名利双收。

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够刚柔相济,懂得软硬兼施的处世艺术,这也是一些领导人的魅力所在。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刚柔相济自古是王者治世之道,对于混乱的社会秩序要采用强硬的手段加以治理,而对于柔弱的国民则要以怀柔的方法对其体恤和支持,所以兵法上说,刚柔相济是一种最好的克敌之法。

曹操恩威并重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和他人进行一场勇气与智慧的较量。通过一手硬一手软的方式增强对他人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兵不血刃的地步。

曹操的恩威并重战略思想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身处现实社会,我们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所以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太老实了行不通,太厚黑了也行不通,必须做到红白脸相间,也就是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既有刚柔相济,又含厚黑并施。互相包含,各尽其用。

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只能解决与之相关的特定问题,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对人太宽厚了,便约束不住,结果无法无天;对人太严厉了,则毫无生气。

高明的人深谙此理,为避免这种弊端,莫不运用刚柔相济的处世策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次重大战役中,高斯将军负责指挥全局,并制订了战略计划,但却由于他的副官阿恩蒂利擅自行动而导致战局失利。单就这一点来看,阿恩蒂利就应该受到严厉的军法处置,确实当时许多人都要求把他交付军事法庭定罪,不处罚不足以平众怒,但如果真这样做了,高斯将军又会失去一名骁将。

但高斯将军考虑到,阿恩蒂利使军队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其悲剧是不可再出现的,必须让阿恩蒂利深刻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以免重蹈覆辙,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面对心怀悔恨的阿恩蒂利,高斯将军思考了片刻,缓缓说道:“阿恩蒂利,你作为我的副官,就如同我的左右臂,你所担负的责任就是指挥好你的部队,使其不受敌军的偷袭,并要在战争开始后负责侦探情报,向我报告,以便随时调整作战计划。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你在这次决定性的重大战役中表现很差!”

阿恩蒂利双目下垂,不敢正视,笔直地立正站着,一动也不动。

高斯将军继续说道:“你擅自行动,贸然出击,损失惨重。造成我们也在不明情况的形势下仓促投入战斗,并没有做仔细全面的安排计划,这种盲目作战,不败才是怪事。我们现在能活着简直是上帝最大的保佑。”

“高斯将军,责任完全在我。”阿恩蒂利大气不敢出,额上冒出一层细汗,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正处在严厉的自责之中。

高斯将军看到这种情形,似乎又产生了一点同情心态。但他不能感情用事。他对阿恩蒂利说:“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要紧的是千万要记住教训,有些教训是不需要多次的,因为那个代价是昂贵的、惨痛的。”

高斯将军接着说:“你当时可能是愤怒之情冲昏了头脑。这是年轻人最忌讳的感情用事,不顾大局,贸然行动。现在既然一切都过去了,我对你所能说的只是:不可再那样。”

责备训斥的任务完成了,高斯将军想让紧张严肃的气氛逐渐放松下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目的是让刚才的话深入阿恩蒂利的内心深处,进行深刻反省,以达到预期目的。果然,阿恩蒂利表情沉重地取下腰中的枪,双手托着,缓缓递到高斯将军的面前。高斯将军并没有立刻接过,他把手背到身后。

阿恩蒂利说:“由于我的失职,使得部队损失惨重,我不配再当他们的长官,也不值得您的信任……”

这时,高斯将军大声喝止了他:“我现在要的不是你交枪给我,辞职逍遥,我需要的是一位过而能改的得力的军官。明天还要继续战斗呢!”

“你在我的部下多年,我很了解你的为人,你所作出的贡献是其他同职位的军官所无法相比的。以前的多次战斗中你都表现得十分出色,这次……”高斯将军做出停止的手势,“就此打住,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件事抛在一边了,准备投入新的战斗!”

事实证明,威吓和温和的态度交互使用,能使一般人的心态产生很大变化。本来挺稳定的情绪,在威胁之下就会变得动摇和脆弱,再经一阵甜言蜜语,很容易不自觉地落入圈套。当你在面对种种强敌的时候,不妨运用一下对事要黑、对人要厚的处世原则,通过掌握对方的心理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5.兼顾公正和人情

做人金典:对事要黑,就是保持原则,力求公正;对人要厚,就是懂得人情,顺应人意。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聪明的古人早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对待别人绝不能只是板起面孔教训,要知道人是有一种逆反心理的,那样做只怕恰好会弄巧成拙。更不要做老好人,在别人面前没有一点威严,那样别人对你没有丝毫敬畏,你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最好的办法是恩威并施,“打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既让别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又得让他对你感恩戴德。

比如一个领导者,管理好下属是他最基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会使他更出色地完成工作,而他的工作出色便是得到更高的领导赏识的最大资本。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有名的贤相。他不但文韬武略,而且极有人缘,使得全军上下无不认为其有情有义。“诸葛亮三气周瑜”本来对吴蜀联盟极为不利,直到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悲叹中死去,吴蜀联盟完全有破裂的可能。但是,诸葛亮亲自去为周瑜吊孝,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那感人肺腑的悼词催人泪下,连旁边守孝的兵士都为其言辞感动得泣不成声。见此情景,谁又会记起周瑜恰恰是被眼前这位哭得死去活来的吊唁人气死的呢?不知情的一定会以为二人乃挚友,并为他们感天动地的友谊而惊叹不已。通过这种手段,诸葛亮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保住了吴蜀联盟。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是典型的先扮黑脸的策略。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迅速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收降了姜维,一时大震关中。他派马谡率军守街亭,迎击魏军,并为马谡制定了作战方案。谁知马谡自恃饱读兵书,不依丞相之计,终于失了街亭,大败而归。

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诸葛亮与马谡私交甚厚,但马谡失了街亭,依军法当斩,诸葛亮便狠着心下令处死了马谡。执法后,诸葛亮又挥泪亲自祭奠,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令兵士们大为感动。

诸葛亮作为一国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然应当执法如山,不徇私情,否则就很难树立威信,很难令众人臣服。但从个人角度讲,他和马谡交情很深,如果一斩了之,肯定会被认为六亲不认,在这样的人手下当差,没准儿哪天犯个小错便被就地正法,于是很可能人们就开始畏惧,疏远他。但他亲自哭祭,以祭词晓之以理,以眼泪动之以情,效果就不同了。士兵们就会觉得,丞相是个重情义的人,杀马谡是因为万不得已,是因为刚正不阿、不徇私情,这反而更体现出丞相的可贵品质。就这样,既树立了威信,严明了法纪,又不伤人情,可谓两全其美。

在处世中,你不妨学学诸葛亮,先扮个“黑脸”,再扮个“红脸”,妥善处理公正和人情的关系。

6.学会“推”的处世技巧

做人金典:“推”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处世技巧。唯有聪明厚黑之人才能“推”得巧妙,推得圆滑。太老实的人很难做到。

“推”的基本含义是:在推行既定目标或新的举措过程中,对所遇到的诸多障碍因素不采取直接的消除措施,而是运用时空的自然跨度,促使障碍因素自我化解或消除,从而促成与他人意志相一致的行动。

虽然也有人把“推”的艺术同优柔寡断等同起来,与当机立断、果断处置相对立,实际上这是把稍微等待与主动地“推”混为一谈。

“推”的艺术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实现目标的行为。“推”的艺术的产生和运用,不是人的主观冲动,更不是人的无能失控,恰恰相反,它是人全盘把握、合理控制的高超策略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在处世行为上的集中反映。

“推”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大到宏观决策,小至一次谈话,长到几年,短至几分钟,甚至某一瞬间的几十秒都有可能成为“推”充分运用的时空。在待人处世中巧妙运用“推”的艺术,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厚黑一点,才能“推”得巧妙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壮大和暴露的过程,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理论上讲,判断一个事物可不可以“推”,主要是看这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得到显现,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已经成熟。但待人处世厚黑之道却有其不同的看法,如果完全按照应该怎么做,那只能对事情本身有利,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很可能对自己不利,起码没什么好处。试想,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却有可能带来风险的事情,难道不该一推了之吗?特别是明明别人提出的事情应该办,可从你的角度却需要推,没有点脸厚心黑的本事又怎能做得圆满呢?

另外,当有人提出某件事情要求处理时,你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情况不明,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时就可以说:让我了解一下情况再答复你。“推”的目的是为了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看看是不是要担责任然后再做决定。这就是待人处世厚黑之道运用的秘诀。

身为领导,对属于自己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如果下属能够自行处理,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取而代之,而应“推”给下属,以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影响了自己的仕途发展。对下属没有把握或感到无力处理的事情,领导也不要急于处理,可先让下属拿一个初步的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既可以发挥下属的作用,又可以锻炼下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和提高下属的目的。万一出了什么事,还可以把下属当“替罪羊”,当然如果你脸够厚、心够黑的话,也不妨来他个“丢卒保车”,把所有责任全推给那个倒霉蛋儿。

(2)“推”要有分寸

“推”的艺术运用与否,有其自身内在需求和运用范围,不可不看条件和对象乱用,否则,会如同守株待兔一般得不偿失。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推”的艺术就是分寸二字。所谓分寸,就是适可而止。

运用“推”的艺术首先就要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就拿联场为例,上司对推行意图过程中的问题不太了解、不熟悉,或是所遇到的矛盾非常尖锐,或是在讨论会上一时达不成一致意见,抑或通过的人数超过不了半数,或是群众和下级对你的意图暂时不能服从,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要采取“悬球法”,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先放一段时间,待眉目清晰、相宜之处有了统一的基础,再行处理。

在集体内部或下属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个性突出、难与他人相处的人,或固执古板,或举止粗俗,或恶语伤人,或针锋相对,会使领导陷入无谓的纠缠中去,因而,应采取“推”的艺术,让时间和事实说话。

此外,身为握有权柄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对急需处理的事情就应立即处理,不可随便往外推,因为推了不仅要误事,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自己。你想,人家心急火燎地找你,你却把他推出去,他对你肯定会有意见。等他去找其他上司,别人就会知道你是在推卸责任,进而影响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该自己办的事不要推给别人,该现在办的事不应拖延时间。

(3)“推”要有尺度

有些问题的处理,一定要考虑到当事人的个性特点,看其接受程度如何,“推”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达到“推”的目的。如果当事人接受不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误解,加深矛盾,甚至会发生新的问题,比如,性急的人不到黄河心不死,鲁莽的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遇到这种对象,最好不要推,推了会使矛盾加剧,甚至激化,产生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4)“推”要看火候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情可以“推”下去,一推到底,不言自明,自生自灭。有的事“推”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可而止,因为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推”不是放手不管、一推了之,而是密切注意观察其发展变化,把握好“推”的火候,适时进行处理,以期达到适时适度和恰到好处、妥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