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28696800000024

第24章 做人不能太老实——把握好真老实与傻实在的分寸(2)

太老实的人往往容易把应酬、客套、寒暄甚至是聊天这些基础的交往行为看做是虚伪、庸俗和毫无意义的东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动上加以抵制。太老实的人渴望和追求的,是一种真心对真心的交流,是一种不加掩饰的率真,他们总希望抛开利益的纠葛在尘世间找到一块心灵的净土。这种理想是美好的,也是一种很值得追求的境界,但是在现实中却办不到。因为这种想法并非植根于现实世界,在缺乏对人的本性、社会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了解的基础上,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是幻想。

从美学上讲,距离会产生美感;从心理学上讲,距离是保证人格完善和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说人类社会就是人们出于求得生存和逃避孤独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自我防卫本能又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能走得太近。实现心灵之间的彻底交融固然是桩好事,但是却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即使是偶尔有一定程度的实现,由于现实各种利害关系的影响,也很可能最终导致伤人又伤己的结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旦过小,就会发生类似挤公共汽车的情形,碰撞与挤压就不可避免,矛盾和斗争也会接踵而来,人类的某些动物性本能和劣根性也会由此暴露无遗。

人与人之间这种必要的距离就决定了社会上大部分的交往都是一种表面性的接触,不加掩饰地对待别人或要求别人毫无保留地对待自己,都违背了人类的某些本性,这就使得太老实的人交际屡屡受挫,连连吃亏。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又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些朴素的经验之谈事实上就是告诉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本质的艰难。正因为人心难测,所以才需要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某种自我保护。否则就会上当受骗,悔之莫及。古往今来,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数不胜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度上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反映了人际交往所具有的多层属性。

通常,人们之间的交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交往就是表面化的交往,其表现为一般性的礼貌、客气等,它虽然具有很多可能为当事人明确知晓也可能没有被意识到的潜在含义,但在表面上并不涉及实质性的问题。第二个层次的交往是利益交往,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在一起打交道,这期间既有斗争也有妥协,既有争夺也有合作,这种交往会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它比较现实,直接涉及人际交往中的本质核心——利益问题。第三个层次的交往则是精神交往,这种交往是关于道德、原则、信仰、感情方面的交往,是一种高层次的交往,一般人之间不会轻易进行,并且这种层次也很难达到。根据一些阅历丰富的年长者的经验,一个人一生中能逢三两个知己已属幸事,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人际交往的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的,即从相识、了解到相熟、相知。人们通过第一层次的表面化交往,认识了,彼此有了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就为以后的交往奠定了基础。这种表面化的交往做得妥帖到位,就会大大促进后来的利益交往的顺利进行。而正是在这种利益交往中,人们才可能真正交到精神上的知己,因为利益最能考验人,不经过各种风浪与诱惑考验的友谊是靠不住的。

太老实的人就不懂得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抛开表面交往和利益交往,直接就要进入最高层次,结局可想而知。这就像建大楼时不要楼的第一层、第二层而要一下子就建成第三层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太老实的人拒绝人与人之间的表面化交往,把它们看成是虚假的、白费的,结果大大削弱了自己的交际基础,也丧失了许多千载难逢的良机。

表面化的交往往往流于形式,也就是说,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友好与其内在的真实感受和追求目的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是,这些表现形式却有其象征性的含义,即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并努力确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良好形象。比如,按照一般的社交习惯,与陌生客人第一次认识,要问候、握手,尽量做到礼貌周到。但是事实上你根本不了解对方,也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尊敬,你之所以要做出这种姿态,就只是为了表示友好,同时也试图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你不这么做,态度冷淡,举止傲慢,即使你在内心里是真的尊敬对方,也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反过来也会损害自己的社交形象和活动能力。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大量这样象征性的表面化行为,并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在诸如婚丧嫁娶、开会剪彩等领域广泛地存在着。这些形式并不一定都招人喜欢,也确实给人们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突破它,因为说到底,谁也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不尊重人、不尊重传统习俗、不尊重公认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人们也许并不需要你有尊重的内容,但你却必须有尊重的形式,否则就会被人孤立和冷落起来,引出许多毫无必要的麻烦。

太老实的人把表面化交往统统斥为虚伪,这的确指出了问题的一部分本质,但却忽略了其积极的意义。无数事实证明,时时注意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是广受欢迎的秘诀之一。

基础交往是一种最初级的,也是基础性的交往形式,它是更深层次交往的一种铺垫和准备,只有具备了成熟的、健康的表面交往,双方才可能进一步谈利益、讲感情。而如果深层交往的意图没有实现,大家仍可以退一步,运用基础的交往来维系一种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这正是所谓的“买卖不成仁义在”,我们还有机会使彼此的交往维持下去甚至更进一步。一个人如果连基础的交往也不能得体地维持,那就等于落在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标准线以下,这时,即使没有搞成公开的对立,起码关系也比较僵硬,那么这个人在人际交往上就肯定存在障碍了。太老实的人多数都存在着这种问题,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达标的状况使他们的人生充满了缺憾和痛苦。

5.人太老实缺乏手段

做人金典:理想是美好的,但要把这种“美好”转化为现实,在现实中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要首先遵守社会的运作法则,理解并掌握其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处世技巧。

太老实的人以一种教条化的方式坚持和贯彻道德标准,对人生的技巧和手段持激烈的否定态度。他们往往不能认识到这样的事实: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是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太老实的人坚持原则,认为道德是至高无上、不可违背的,这在一般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德的目标和长远的利益并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经历曲折才能够企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融入现实,学会以一种策略的方式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技巧才有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而这些手段和技巧,往往不可避免地与道德标准相背离,太老实的人也正是因此而对技巧和手段持一种激烈的否定态度。

其实,这是太老实的人所共有的认识误区。他们其实是在以一种机械的、教条的方式来坚持道德标准,他们不懂得以一种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对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进一步讲,他们对下列这两个问题没有很清楚、很明确的认识。如果能比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问题,势必会使太老实的人在心理上产生某种质的更新。

在太老实的人看来,世界非黑即白,是截然对立的,他们往往不能看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手段和技巧,虽然从一定时间和一定角度来看有悖于道德准则,但却是实现道德目标所不可少的条件。

这个道理听起来有些怪,不道德的手段怎么可能产生道德的结果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战争”这个人类现象,战争残害生命、毁灭家园,给社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害,避免战争,维护和平是所有善良的人们的共同要求。但是,当邪恶势力肆虐,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和平的手段又无法取得成效时,我们只能采取战争这一恶的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

道德标准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想实现它,必须首先要将之落实为一系列具体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些具体的目标,又必须扎根于客观的现实当中。而现实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做成某些事情,就必须要学会容忍这种不完美,而且还要学会适应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运作法则,因为如果我们不能融入现实,那么也就无从谈起改造现实,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

下面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随机应变的技巧对我们是多么地有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粟裕带领的一支小分队遭遇敌人的大部队,粟裕看实力相差悬殊,便带着小分队迅速转移。

敌人拼命朝粟裕转移的方向追去,由于南方山区的地形所限,粟裕及其小分队被敌人追到一条山沟里,两面是大山阻隔,前面是敌人一个据点挡住了去路。可以说,粟裕已经处于无可奈何的绝境。

怎么办?战士们看着粟裕。

粟裕看着战士们穿的灰色军装,他顿时计上心头。原来那个时候,粟裕的士兵同敌人穿的都是一样的灰军装,不同的只是红军帽子上有个“红五星”。粟裕急中生智,他命令大家:将袖管、裤管卷起,把帽子攥在手里,把“红五星”隐藏住,当扇子扇风,哼着不三不四的小调,往前面敌人的据点前进。

这支队伍来到了敌人据点前,敌哨兵咋咋呼呼地问:“哪一部分的?”

“永嘉保安司令部三营八连。”粟裕示意土兵停住脚步,自己上前流利地回答。

“你们的司令叫什么名字?”哨兵还是有点不放心。

“蟠六,许司令。你是不是要打电话问一问?”粟裕显得有点不耐烦地回答道。

敌哨兵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又看到这位“小长官”开始“发火”,怕吃眼前亏,便放他们过去了。

粟裕命令大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据点,赶快从后门出去。当敌人发现有诈从后面追时,粟裕带领小分队已经通过了敌人据点,脱离了危险区。

粟裕巧妙地改变了部队的装束,迷惑了敌人,终于虎口脱险。如果他不能随机应变,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适时地使用技巧是保存实力、维护更高利益的必需。

太老实的人往往从道德上的合理性而不是实际中的有效性出发来评判这些手段和技巧,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态度,自然不会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结果,他们经常谈论的群体规范,不过成了“空中楼阁”、“水中明月”。一分实干抵得上十万句的清谈,一个有用的技巧要比十个无用的原则更有价值,太老实的人用道德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变成了对现实无能为力的人。他们往往是最想对社会作出贡献而事实上又常常是贡献甚微的一群人,这是很可悲的。奉劝太老实的人一句,社会最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清谈家”或“道德家”。

道德的目标和长远的利益并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经历曲折才能够得到。

6.人太老实不合群

做人金典:太老实的人是在强烈的自卑心理的压力下,最大限度地夸张了自己的低能和渺小,人为地在自己的周围竖起一道道坚实的墙壁,把人拒之墙外,把自己关在墙内。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有关太老实的人所酿成的人生悲剧:

吴明是个太老实的人,他出生于某偏僻山区里一户贫农家庭,父母也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从小就饱受欺凌,忍气吞声,躲躲藏藏。但他脑子聪明,又刻苦用功,终于一步步升学,最后考上了某民族学院。

大学生,世人谓之天之骄子,应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可老实的吴明没有,相反,那种自卑心理、封闭心态更严重。

他对周围人的衣着打扮、生活用具、谈吐知识乃至家庭发展状况,得出一个结论:自己的一切都不如他人,自己家乡的一切都不如他人,自己不好意思甚至不配与他们一起谈话做事。这就是太老实的人自我封闭的典型心态。

于是,他从不敢进交际场合,从不主动与同学们说话,低着头走路,蒙着头睡觉。班里系里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他能逃避尽量逃避,不能逃避则蹲角落、排队尾,唯一的想法,是不进入同学们的视野。他总觉得,人家的目光都在对他挑剔、讽刺、挖苦、嘲笑。

一次,班里组织元旦联欢晚会,他去了。同学们击鼓传花表演节目,他老实地坐在角落里局促不安,非常紧张。当鼓点在他那里停止时,他窘迫得面色苍白,尴尬难堪了一阵后,冲出了房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另一次,班里过中秋节聚餐,同学们都兴致勃勃、意趣盎然。当大家举杯为全班同学的友谊干杯时,竟发现他不在。班长回宿舍一看,他正把头蒙在被子里哭泣。

吴明的孤独,同学和班干部都看在眼里,但是他以强烈的自卑心理和封闭意识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随着时间的拉长,没有人觉得他奇怪,虽哀叹“吴明太老实了”,但没有人再主动找他说话,帮助他。他总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极端消沉,没有一点精神,对任何事没有一点兴趣。

随着课程的加重,心理负荷的加重,他终于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精神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