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误解,解放后,沈先生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工作,从此告别了文坛。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从一名享誉文坛的文学家成为一位驰名中外的文物专家。淡泊和随遇而安是沈先生显著的性格特点。在博物馆,他被分配的工作是给文物分类写标签,这种极度机械性的劳作,沈先生却能自得其乐。他把这当做一项崭新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忘我地工作。在那个非凡岁月,毗邻博物馆的天安门广场,经常有数万、数十万的群众集会,人潮汹涌不息,口号响彻云霄,沈先生却是十分平静,默默地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正是有这种顺其自然的性格,沈先生对拔草、打扫厕所、陪斗、审查等都能应付自如。
有研究沈从文先生的专家认为,沈先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会有成就。不难看出,顺其自然是一种成功的性格模式,它不仅能使一个人适应各种环境,在无法改变客观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自己的主观状态来求得人生的发展。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曾经谈起他的炼狱之苦,因为难以忍受饥饿,为了生存,韩美林在众目睽睽之下吃掉了别人扔掉的、爬满苍蝇的5个包子皮。今天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在那个年月,韩美林一听到碗响或“米”字就会本能地流口水,浑身发颤。
经过如此多的炼狱,韩美林挺过来了。他写道:“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5个包子皮在我身上产生了多大能量?它成就了我多少事业?壮了我多少胆?它让我成了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它炼就了我一身铮铮铁骨,它让我悟出了人生最最深邃的活着的真理。我虽然沉入了这无边的人生苦海,却摸到了做人的真谛。”
韩美林曾对学生讲:“你们可知道什么是一条汉子吗?一个多么高多么大的男子汉,就要有多么高多么大的支撑架。但这个支撑架全部是由苦难、辛酸、羞辱、失落、空虚和孤独组合起来的……你得踢着石头打着狗,你得忍无可忍地一忍再忍,难舍难分地一舍再舍……”
保持个性固然是正确的,但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你要学会适当的顺应,否则容易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凉。而只有能上能下,方能有效地保存实力,寻找机会,再展宏图。
8.做好和事老
做人金典:是非不要轻招惹,是非背后麻烦多。
办公室里的是是非非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你可能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忍不住要挺身而出“匡扶正义”;也可能你是个外向型的人,眼里看不过的事嘴上就要说出来;也可能你是个……
先做个假说,甲乙两位平日颇为要好的同事,最近竟然分别在你跟前数落对方的不是,然而两人表面上依然友好。所以,你生怕两面皆讲好话,会被认为是两头蛇。其实,除了这点,你更该小心,因为另一个可能性是,两人是否在对你试探点什么?
先讲前一种可能。有些人心胸狭窄,十分小气,又善妒,所以因为某些问题令两人发生心病是不足为奇的,但表面上又不愿意翻脸,故向较亲近者倾诉心中情,是自然不过之事。
你这个中间人并不难做,同样冷淡对待两人是妙法,对方发现没有人同情,必然蛮不是味儿,定会另找“有爱心之人”,那么你就自动“甩身”了。
若发现两人是另有用心,旨在试探你对他俩的喜恶程度,你就该步步为营了。既然对方的动机不良,你亦不必过分慈悲,不妨还以颜色,分别跟他们说:“对不起,我的看法对你们并不重要呀!”这一招,他们必然无功而退。
有人请你做公事上的“和事老”,你其实有不少应留意的要点。
同事之间,有太多的微妙关系存在,大部分是亦敌亦友的,无论私交如何要好,在老板面前,既然是在竞争之下,他们也是有数不完的斗争。今天,某甲跟某乙像最佳拍档,在办公室成了“铁哥们儿”,但很有可能几天后两人却反目变成仇人了。
所以,某些人可能为了某些目标,希望化干戈为玉帛,以方便日后做事,但亲自出面又太唐突,于是便找来“和事老”。本来使人家化敌为友是一件好事,但做好事之余,请做些保护自己的工作,也要给自己的行动定一个界限。
例如有人请你做“和事老”,你不妨只做约饭的陪客,或作为某些聚会的发起人,但不宜将责任全往头上揽,反客为主。
你最好是对双方的对与错均不予置评,更不宜为某人去做解释,告诉他俩“解铃还需系铃人”,你的义务到此为止。对上司不满、对公司不满,永远大有人在,遇上有同事来诉苦,大指某人有意刁难他,或公司某方面对他不公平,你应该做到既关心同事的利益,又置身事外。
例如,同事与某人有隙,指出对方凡事针对他,甚至误导他。
你或许会很有耐性地听他吐苦水,听他细说端详,但奉劝你只听,不问。尤其是切莫查问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你一旦成了知情者,就被认定是理所当然的“判官”,这就大为不妙了。
你只须平心静气地开导他:“我看某人的心地不差,凡事往好处想,做起事来你会更开心的。”
要是对公司不满,你的立场就比较复杂,站在公司立场是你应该的,但站到同事那边又有害无益。可是,人家来找你,保持缄默实在不礼貌。不妨这样告诉他:“公司的制度不断改进,这次你觉得不公平,或许是新政策的过渡期,你不妨跟上司开门见山地谈一下,但犯不着坚持己见。”轻轻带过才是上策。
一位向来忠心得很,已在公司服务多年的同事,突然告辞,惹得众说纷纭,不少同事还千方百计去细问当事人,誓要找出真相。
其实,知道了真相,对你有好处吗?肯定没有,坏处倒有一大堆。例如,你也许会无端卷入人事旋涡,晓得行政层的秘密对你的工作态度多少有些影响。还有,你更有可能被列为“某类分子”。
所以,过去的即将过去,不必去追究了,除非这同事向来与你颇投契,自动向你诉衷情,但你亦只宜做个聆听者,万万不要做“播音筒”。
你应该做的是送上诚意的祝福,赠对方一件纪念品,当做纪念你俩的情谊吧!又或者,请对方吃一顿饭,当做饯别。
至于其他同事的行动,大可不必理会,也不必加以批评,这叫做独善其身。
你本来就非好管闲事之辈,却偏偏遇上一个爱诉苦的同事,叫你感到烦不胜烦。
老实说,你一万个不想过问,连听也不愿意,却怕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或者有后遗症,所以常常有进退两难之感,却苦于无法摆脱对方。
遇上这种“烦人”,既妨碍工作,又没有好处。所以,你必须想办法杜绝之。
第一,你可以借口较忙。遇上对方单独邀约午饭、下午茶等,一概以“忙得不能抽身”为理由推卸。凡想诉苦之人,情绪冲动,你一拖再拖,他肯定没有耐性再等下去,这样,你不是可以溜之大吉了吗?
第二,“装傻”。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永远会是一个好听众。但是如果你凡事听不明白,频频反问对方,又没有好主意,对方等于对牛弹琴,你以为他有什么感受呢?
又或者你显得心不在焉,漠不关心,牛头不对马嘴,对方也一定会无趣而退,另寻可分担苦恼的人,于是,你无疑就脱离苦海了。
在公事应酬繁忙的圈子里,许多不妙情况是无可避免的。例如在一些商务午餐或晚宴上,许多时候就有以下情况发生:甲与乙有心病,见了面互不理睬,但两人与你皆有一定的交情,必然会上前跟你交谈互道近况。
在同一时间,两人分别朝你走过来,怎样好呢?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装作看不到两人,低下头去捡杯饮品,或整理衣衫,看谁先走到面前就跟谁说“你好”。既然两人不和,乙若见到甲正跟你打招呼,自然会却步不前,那就能够避免二人与你一起的情形出现了。
好了,当人寒暄完毕,说过“拜拜”之后,请尽速主动找乙,忘记刚才跟甲有关的一切,只与乙尽情闲聊。
更糟的情况是,你发现给你安排的座位,刚好是夹在甲与乙中间。遇到这种情形,你怎样做?你最好先发制人,去找主办者,随便说一个理由,请他替你调一个座位。总之,两方面都不得罪,或者置身事外为妙。
最近,你发现自己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两个同事因私事交恶,互不理睬。而你就成了“两边人”,成为两人争着拉拢的对象。
你本来深明公私分明之理,问题却是两位同事弄得混淆不清,令你有点不知如何是好。
中庸之法是,让一切保持常态,就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吧。
更清楚一点来说,进行任务时,心里切莫以“这两人不会合拍,由我去做吧”硬要自己做些不在行的事,令事倍而功半,事情本来应由谁去负责就让谁去执行吧,以免吃力不讨好,甚至白白惹祸上身。
即使有人不愿意,请提醒他:“这任务一向是你的工作范围,仍由你去处理,效果一定更理想。”
要是对方索性请你代劳,怎么办?不妨表明立场:“我的职责不在此,恐怕对你有害无益,帮帮忙我是愿意的,但重要决策还是由你决定吧!”
左右做人难是个常见的问题。
应付这类问题有两个办法:
第一,尽可能避免陷入需要左右做人的环境。
第二,要知道如何“左右做人”。
要避免“左右做人”就要做到以下五戒。
第一,切要避开介入任何冲突的可能性。
第二,要避免采取立场。
第三,切忌选择可能陷入冲突的斗争的地位。
第四,切忌做任何事的公证人。
第五,即使已陷入左右做人之局,也要想办法使出“缓兵之计”,以图脱身。
左右做人的技术,要点其实只是要你在左右之间做一个选择。做人必须有立场,左右做人也许并不太难,要点只是“怎样作选择”。
9.做人留有余地
做人金典:天空博大,所以便有云雀高飞;海洋浩瀚,所以便有鱼儿畅游。
做人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凭着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见,自以为是。即使是某些以为拥有科学头脑的人,也应该留有一片余地供别人游览,供自己回旋。否则的话,就会给别人留下把柄。
1790年7月24日,在法国的一个小城儒里亚克,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巨大的响声把居住在这里的加斯可尼人吓了一大跳。尤其令人惊异的是,这块石头把加斯可尼人教堂旁边的屋子砸了一个大窟窿。市民们目睹了这一切,纷纷认为这块破坏了他们宁静生活的怪石来历不明。他们以为这块石头可能还会飞上天去,为了防止它“逃走”,就给巨石凿了个洞,用铁链穿起来,然后把铁链锁在教堂门口的大圆柱上。最后市民们又通过决议,要写一封信给法国科学院,请派科学家来研究这块怪石。儒里亚克市的市长证实了市民们在信上所写的事实,并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又派专人将信送往巴黎。
在巴黎的法国科学院里,当宣读儒里亚克的这封来信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阵阵哄笑声,有的人甚至笑得前俯后仰,还有人连眼泪都笑出来了。有些科学家带着嘲笑的口气说:“哈哈,加斯可尼人是最爱吹牛皮的,今天他们向我们报告天上落下巨石,过几天他们还会来报告天上又掉下五吨牛奶,外加一千块美味的带血的牛排……”在笑够了之后,他们以科学院的名义作出了决定,对加斯可尼人的撒谎和儒里亚克市长的愚蠢表示遗憾,同时号召所有有科学头脑的人,不要相信这些荒诞不经的报告。
那么,究竟是谁有科学头脑,是谁更愚蠢、可笑呢?历史已给出了公正的答案。
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在笑够了别人之后,岂知把自己的短见也输给了别人,在伸手打别人耳光的同时,也是在打自己的耳光。
我们在做人时讲求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要容纳一些意外事情,以免自己下不了台。
小杨在一家新闻单位工作,曾经把一个采访任务交给一个男同事,这件采访工作在实施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小杨当时曾想详细地向他介绍一下,可他却拍着胸脯说:“没有问题,包您满意。”三天以后,没有听到任何的动静,小杨便问他采访进展得怎么样、进度如何,他才不得不对小杨说:“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小杨也知道这个采访不会很轻松,但对他当时轻易地拍胸脯表态却大有反感,小杨又同意他继续做些努力,完成采访任务。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都没有。
有一位年轻人与同事之间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年轻人因讲过过重的话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因把话讲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随处可见。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气球打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
凡事总会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做事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从而可以从容转身。
我们可以见到一些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偏爱用一些模糊语言,如可能、尽量、研究、或许、评估、征询各方面意见……他们之所以运用这些字眼,就是想为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该多难堪啊!
那么,怎么样才能为自己留有余地呢?
(1)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誓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有杀父夺妻之仇。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如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2)对人不要过早地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的一辈子很长,变化也很多,不要一下子判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
总之,做人留有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同时也给别人留有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