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散文精品——情感·温馨卷
28702100000021

第21章 抱着生命过海洋(6)

白衣天使,默默奉献,那是救死扶伤的陪衬;辛勤园丁,甘为人梯,那是桃李满天下的陪衬;军人的妻子甘作牺牲,那是“军功章里的一半”的陪衬;“甘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幕后的配音演员以及跌打滚爬的陪练运动员等,不都是一种陪衬人生吗?这里没有名利的争逐,也没有荣辱的计较,有的只是垦荒牛式的寂寞,春蚕般的吐露。看够了滚滚红尘、汩汩物欲,看够了欺世盗名、尔虞我诈以后,我们才真正懂得这种种陪衬的博大与尊贵。

“枫叶把整个青春献给了太阳以后,它就具有了太阳的光彩了。”

朋友,你难道没有感觉到,这平淡的陪衬不也是一种美丽,一种充实的景观吗?

让你的承诺站起来

站不起来的承诺,那只不过是一张苍白、浅薄的标签。

王安雄

你看到了独善其身的堤,强韧地将自己护卫田园的承诺站起来,日日夜夜站在旷野,而情愿在瞬间即逝的流水旁,一点点磨损自己的青春。

你看到了灵魂如椽的树,默然地将自己托起绿荫的承诺站起来,竭力站得高些、更高些,而不顾及自己可能会成为风暴最先袭击的目标。

多少生命向你证实了:用自己全部情感将承诺站起来所产生的力量和价值无可比拟。

于是你确定让自己的承诺站起来的这一最有意义和生机的人生姿势。

或站成一双双眼睛里期待的桥梁,让生活因你的鼎立于世而抹平一段坷坎;或站成一盏夜幕下的路灯,让别人因你的可以依持的亮然而平添一份夜行的信心。

你说,你拥抱的如果只是一只苦苦航行的船,你就站成一叶风雨同舟的帆。雨里有你伴随,风里靠你扶持。

你说,你仰慕的倘若只是那面光彩夺目的红旗,你就站成坚定不移的旗杆。旗飘扬在哪里,你就支撑在哪里;旗召唤多久,你就挺立多久。

你的感叹深沉而精彩:站不起来的承诺,那只不过是一张苍白、浅薄的标签。

活得真实

活得真实,如果能成为一种心灵的习性。

活得真实,怎知不是一层人格的亮色?

佟可竟

活得真实,是一种挑战。

生活中每一回对真实的履践,都会令我们不由自主地萌生对自己心灵的感动,生命也由此获得一次痛快的呼吸。

而拥揽这份真实,是多么地不容易。

尘缘难尽,我们无以超拔;物役累重,我们不忍减缓。在烦嚣中,我们便心怀几许应对的机巧:傲岸掩饰着内心的卑微,强蛮蒙蔽了意志的脆弱。埋藏心爱,偏偏顾左右而言他;一颦一笑,谁都难吃准其真意。行为就这样背叛着真实的意愿,无论随意还是故意。

只是常有一种败北的感觉袭心而来,因为灵魂总能敏感到一种深刻的困境。毕竟我们还真实地明理,唯有原原本本的生活才最珍贵。

生命的成长本来就是这样简单与纯粹,所有复杂皆出自人为。正如“人间的葬礼也可能是天上的婚筵”。显而易见的却是,人活得越接近真实,就越感到艰难,这也许缘自文明与自然无可避免的对垒。

我们可以用心灵的自语去抚慰败北的伤痛。

在心灵的自语中,真实的闯入再也不会遭到俘获。但凭它轻裘缓带,修复着我们的愿望——“愿望是半个生命”,而真实地再现它,生命便挥就成一轮圆满的辉煌。

在心灵的自语中,尽可以厌恶你的厌恶,崇拜你的崇拜。世味之浓淡无需迎合,粉饰于耳目到底是虚荣。只把真实坚持为一种活着的原则,清醒于自己在阡陌上行,因何对酒,与谁和歌。

活得真实,若肯用生命相盈握,天天都会飞临无愧的问候。还有什么怕闪失的呢?

活得真实,如果能成为一种心灵的习性。

活得真实,怎知不是一层人格的亮色?

人生马拉松

在人生的跑道上,你不仅无法从起点看到终点,恐怕连该在哪里转弯都搞不清楚,甚至,常常你以为已经跑到了终点,却发现,那竟是另一段赛程的起点。

金幼竹

一个新近成寡的中年女人,在埋葬了丈夫以后一直提不起劲生活。

有一天,她看到有人在练习马拉松大赛,不知为什么,她的一根细小的神经开始动了一下,接着下来,她开始做了丈夫死后的第一件有“生气”的事情。

她穿上运动衣,系好球鞋鞋带,也开始锻炼自己去参加马拉松。她年轻的儿女和年长的爸爸,看到她开始有所投入,都非常高兴,也在旁边鼓励她。但是,在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底数”,那就是,在体力上她是跑不到终点的;不过,只要她能跑出起始点,大家就大为放心,因为知道她又有生活的意志了。

然而,在比赛那一天,从早上跑到下午,该跑到终点的人都跑到了,跑不到的人也都在中途停下来吃比萨或热狗,跟着加油的家人回去了。但是,这位中年女士的家人始终没见到她回来,他们通知警察也不得要领,只好跑到马拉松的终点去等她。

而这位女士,在人群散去,车子熙攘当中,仍旧疲乏地一步一步拖向终点。一些路人看到她在黑夜的路上漫跑,担心她出事,也惊于她这种“不识时务的固执”便打电话到电视公司去。

结果,当她“不成人形”地跑向终点时,她的家人、电视记者和一群好奇的人,全都在另一头替她加油和欢呼。

在这个中年女人的一生中,她只想到会和丈夫白头偕老,但丈夫舍她先走了,她感觉她人生的终点已经到达了,她不想再跑,因为她的伴侣失去了。但是,和大伙一起开始了人生马拉松,她又开始跑上了她剩下的路程,也开始体会和接受:那虽是她丈夫的终点,却不是她的终点。而她,一定要跑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不论那段路程是多么的孤单、多么的黑暗、多么的危险。这位女士虽然是“最后一名”,却是“人生马拉松”上的“第一名”。

一位事业非常成功的美国女性在接受访问时曾说:“我经过相当多的所谓‘失败“,不过我称它们作‘绕道而行’。虽然当时我非常沮丧,但是我总不放弃在‘此路不通,绕道而行’

的途径上另找出路,我绝不相信那些‘失败’——‘绕道而行’的标志,就是我事业的‘终点’。”

人生的跑道和运动场的跑道,有很大的不同。运动场的跑道是直的,或是规则的弧状,你总是可经从起点看到终点;但是;在人生的跑道上,你不仅无法从起点看到终点,恐怕连该在哪里转弯都搞不清楚,甚至,常常你以为已经跑到了终点,却发现,那竟是另一段赛程的起点。

那位成功的女性把失败当成“绕道而行”,那位从丈夫的终点,再跑出一个“起点”来,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例子——在人生的跑道上,的确只有一个终点,但是,却有许多许多的“起点”,而这些“起点”,常常都在“死巷子”、“绕道而行”、“路滑”、“前有落石”,或甚至在“断崖”之处发生。

人生的终点,冰是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在我们到达那一点之前,凭着“自由意志”,我们可以在跑道上的任何一处,画下“起跑点”的记号,而只要我们仍然在跑道上跑着,我们就不会是“最后一名”,反是“第一名”。

让我长成一棵树

他翻开我的眼帘,吹了吹,离他那么近,我有一种倚靠大树的感觉。

刘国芳

16岁那年,我初中毕业了,因为没考取高中,父母让我在街上摆了个书摊。

书摊摆在街边的一棵梧桐树下,盛夏了,我头顶上的梧桐树枝繁叶茂。清风徐来,树枝摇曳,阳光婆娑,一片绿荫里,我感到凉风习习。

离我书摊不远,是新华书店,那是一幢十层高的楼房,有很多级台阶。去书店的人,一级一级踩着台阶上去,等他们出来时,手里捧着大叠的书。我天生对喜欢读书的人充满敬意,我看着他们,一脸羡慕。他们在台阶下,很高,我在台阶上,很低,我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他是在我摆摊的第二天出现的,他从书店的台阶上走下来,手里捧着厚厚的一本书,到我跟前,他看看我,还跟我说:“你这儿好,你头上有一棵看上去像伞的树。”我听了,觉得读书人说的话就是不一样,我仰头看了看树,真的,我头顶上有一棵像伞的树。

我记住了他。

几天后他又来了,我见了他,不由自主地笑了一下,他回我一个笑,然后认真在我书摊上看着,看了一会,他说:“你的书很少。”

我说:“我刚摆。”

他说:“有些好销的书,你都没有。”

我说:“我不懂什么书好销,你能不能告诉我。”

他说:“摆书摊,一是卖杂志,二是卖畅销书,三是卖儿童读物。杂志中好卖的有《读者》

、《青年文摘》、《女友》等。好卖的书有余秋雨的散文,贾平凹、苏童、余华的小说,再就是卡通。”

我那时连卡通是什么,余秋雨、苏童是谁也不清楚。我只是一个初中生,世界在我眼里很大很大,我不懂的太多太多,但他说的话我记住了,我后来把他说的那些书一一摆上了书摊。

果然,我的生意好了许多。

他不时的来,又不时的去,每次,都在我的书摊买走一两本书。我们,也在他来来去去中熟了起来。转眼,秋天来了,我头上的法国梧桐开始落叶了,一片一片的树叶飘起雨来,点点雨滴打在书摊上,就像打在我心尖上。那天,许多书被淋湿了,我难过地流泪了。

那个秋天,我最怕落雨,每当出摊时看见乌云满天,我就愁云满面。

一天,他打着雨伞走来了,他看看光秃秃的树,跟我说:“树不再像一把伞了,也不能再庇护你了。”我一副失意的样子,我说,“我不想摆了,这儿只有一棵树,一块塑料布也拉不成。”他说:“别灰心呀,我有一把大伞,我明天扛来给你用吧。”

第二天我出摊时,一把绿伞张开在梧桐树下。伞特别大,远远看去,那伞,像一棵树。我惊奇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伞,我过去问他:“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伞呢?”

他说:“我也摆过摊呀。”

我说:“你摆过什么摊?”

他说:“你说呢?”

“书摊吧。”我说,“你现在不摆摊吗?那你现在做什么呢?”说着,我看着他,我不知道为什么很想知道他做什么,我希望他回答我。

他却没回答,只说:“你看我现在像做什么的人?”

我说:“你像个学者。”

他笑了。

那把伞,我后来叫它像树的伞,这伞,晴天给我遮阴,雨天给我挡雨,我每天都被它庇护着。

寒冷的冬季到了,街上行人稀少,我的生意也冷冷清清了。这时候,我孤孤零零地坐在像树的伞下,我希望有人走近我,但在寒冷的冬季,这好像也是一种奢望,光顾我书摊的人很少很少。

只有他经常来,在我跟前站着,他会问我一问:“又关合子了(没开张)?”我点点头。他便拿起一两本书,把钱给我。我后来不忍心让他破费了,当他问一句又关合子后,我摇摇头,我说没关合子。他听了,满脸高兴,显然,他是为我高兴。

寒冷的冬天过去,春天来了。我头上的梧桐,毛茸茸长出了新芽,和这新芽同时长出的,还有我的相思。那个春天,我每天早早坐在书摊前,然后守望着等他到来。在等待他出现的时刻,我总是忐忑不安。然而,当他出现时,我仍然忑不安,面对着他,我一次一次脸红心跳。那年我17岁,我在不经意中情窦初开了。

我随后把我的情感倾注在一件毛衣上,在脱下冬装穿上毛衣的时候,我看见他身上的毛衣很旧了。我觉得我应该为他织一件毛衣。我于是去买了针,买了毛线,然后坐在书摊边一针一线织起毛衣来。离我不远的书店,天天飘来田震的歌声:“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我听了,抬起头来,看着头上的像树的伞,在我眼里,伞是好大一棵树。

毛衣织好的日子,已经用不着穿毛衣了,但我仍然决定把毛衣送给他。一个梧桐飘絮的日子,他出现了,随同他一起出现的,还有一个女人。女人一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一手挽着他。他们从书店的台阶上走下来,我看着他们,觉得男的英俊潇洒,女的漂亮妩媚,他们身上,有一种温文尔雅的书卷气。

相形见绌的是我自己,我不漂亮,也不妩媚,我知道,我不配他,真的不配。我那时坐在台阶下的书摊边,觉得我是一只丑小鸭。

我流泪了。

他走过来,看见我流泪,问我怎么了。我说春天了,梧桐飞絮,我眼里有飞絮落进。他听了,说给我吹,之后,他翻开我的眼帘,吹了吹,离他那么近,我有一种倚靠大树的感觉。

我在第二天结束了我的摆摊生涯,我跟父母说:“我要读书。”以后,我在重读一年初三后,考取了一所中专。再后,我自修了大学,这时候的我,也手不离书了。

那把像树的伞,我始终没还给他,不摆摊了,但我还需要它。我曾经得到它的庇护,我忘不了它。我后来还时常撑开它,这伞,确实是好大一棵树,在它庇护下,我会想起田震的歌:

“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

读懂一本书精于一件事

人活在世,懂透了一部书抑或精于一件事,就不用心慌,就是有挫折,也是暂时的。

郭碧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