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河西教育史
28702500000001

第1章 序一

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现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研究和重新认识美丽而神奇的河西走廊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干部,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对河西走廊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推出了许多有见地有价值的论文、专著和资料辑录,对存史、资政、育人和推动河西走廊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研究河西教育史的论著却不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河西教育史》的出版,填补了河西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增添了一朵小花,是一桩好事情,值得庆贺。

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土地质量较高,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资源充足,物产丰富,水草丰美,亦农亦牧。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河流区域多是连片绿洲,林木茂盛,植被如茵。这里既有“千里冰封,万壑积雪”的北国风光,又有“天畴沃野,河渠纵横”的江南水色;既是“林海涵水,草原牧畜”的沃土佳地,又是“农耕植茂,盛产粮油”的鱼米之乡。河西走廊俗有“金张掖、银武威”的美誉。

在古代,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和中亚各国的唯一通道,是东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中转站,也是丝绸之路上极为宝贵的黄金地段。在这天赐地造的金色土地上,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代代劳作,历经沧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他的后辈继承传播,发扬光大,又创造了现代文明。现在,河西走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名优特产品基地和工业原材料基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能源交通、科教文卫、旅游等各行各业蓬勃发展。21世纪,河西走廊将真正成为甘肃的“黄金谷”,西部的“金腰带”。

河西地方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早在新石器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河西走廊就有人类活动,繁衍生息。教育活动也随生产、生活活动而产生了。在过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对河西的开发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解放以后,河西教育发展非常快,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河西各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把教育事业推向优先或适度超前的地位,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基础教育实现“一无两有”,创下了甘肃教育史的“空前壮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前实现,走在全省前列。盛世修史,旨在资政。今天我们研究河西教育发展过程,揭示它的发展规律,缅怀先辈创业之坎坷曲折,探索前人治理之经验教训,对于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促进教育的发展,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加强向心力、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实施科教兴国和再造河西战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西教育史》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广征博采,以其丰厚资料为基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史论结合,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充分体现了教育专史的特点。《河西教育史》以翔实史料,撰写河西教育之特点,谱写古今教育之成就,详今略古,反映当代教育之伟绩,达到“资政、存史、教化”的目的。历史是一面镜子,悉心阅览,必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有所咨考。

田宝忠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