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爱因斯坦传
28706200000014

第14章 好奇心与成功

爱因斯坦认为:“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

爱因斯坦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以自己终生的对科学的探索,为好奇心在科学方法论中争得了应有的地位。

爱因斯坦幼小时好奇,老年时还好奇,好奇伴随了他的一生,成为他十分偏好的一种心理状态。他读安东·赖塞写的《爱因斯坦传》,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看看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在古稀之年,索洛文所收集的和讲述的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东西,又使他感到好奇。如果说不知道爱因斯坦怎样看待好奇心就不能全面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科学、哲学,那是决不过分的。

爱因斯坦的关于指南针的故事和一本“神圣几何学小书”的故事。指南针和几何书引起了幼小的爱因斯坦心灵的震颤,甚至影响到他日后的科学生涯。当爱因斯坦74岁时,记者采访他提出了一份书面的提问单,第一个问题就是:

“据说你在5岁时由于一个指南针,12岁时由于一本欧几里德几何学而受到决定性的影响。这些东西对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过影响吗?”爱因斯坦在记者招待会上肯定地回答:“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我相信这些外界的影响对我的发展确实有重大的影响。但是人们很少洞察到我内心所发生的事情。”

爱因斯坦的秘书杜卡斯和助手霍夫曼在档案中发现一个材料,那是1936年5月26日爱因斯坦对提问的回答,其中已谈到:“一个小小的指南针在我身上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印象无疑在我一生中起了作用。”

爱因斯坦到瑞士阿劳中学读书时,碰巧寄宿在一位非常热情的教师的约斯特·温特勒家里。他的“神圣好奇心”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鼓舞:一方面是那所中学里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自由精神;另一方面就是温特勒的亲切照顾。这种氛围的存在使得16岁的爱因斯坦感到既惊奇又愉快。而那个著名的“追光波跑”的思想实验正是在这时产生的。霍夫曼在研究幼年爱因斯坦成长的道路时说:“关键是‘自学’,这同他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的惊奇感联系在一起,就有了决定性的意义。”

好奇心与惊奇感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因坦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己科学生涯的证明,还对好奇心做出了理论分析。在爱因斯坦看来,好奇心是科学创造的出发点、动机和推动力,实际上这些作用是好奇心对科学研究仅有的。爱因斯坦提出,做同样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急切愿望,而这也可以是好奇心。

那么对科学创造来说,好奇心乃是一个必要的出发点和动机。举例来说,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世界的可理解性或可知性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那么,对于认知对象的诚挚兴趣和理解的愿望,以及追求真理,追求理解的愿望,就与好奇心难以分离了。

爱因斯坦认为,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好奇心作为一种心理力量积极地给予科学家精神刺激。它使得成功的信心在遭际失败时毫不动摇,使勤奋努力的探索能持之以恒。只要好奇心这种心理能量的火花不灭,科学探索得以支撑运行的能源就不会枯竭。爱因斯坦为科学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好奇心亦伴随了他一生。他对世界和谐、统一的规律的敬畏和好奇使得他能经受自己科研工作和社会上接二连三的打击。

爱因斯坦曾经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完全自发地对某一经验感到惊奇呢?他自己回答说:“这种惊奇似乎只是当经验同我们的充分固定的概念世界有冲突时才会发生。当一只小狗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时,它不会惊奇,对许多小孩也是如此。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情,不会在人心里产生这种惊奇的反应。”在爱因斯坦看来,好奇心与惊奇感是相联系的。在世界壮丽结构的可认识上表现出好奇心,而好奇心引起惊奇感,这种心理感受与疑问同时伴随而生。疑问产生问题,因而,正是好奇心激发和引导科学研究者去思考问题。怀疑、问题、好奇心和惊奇感在认识领域总是相联系的。爱因斯坦强调好奇心的影响,与他赞赏科学上的怀疑精神和重视发现问题是一致的。在爱因斯坦看来,提出一个新问题意味着开拓新思路,发现新的可能性。这是科学探索真正进步的标志。

爱因斯坦坦诚地说过这样的话:“我很清楚,我本人没有特殊的天才。好奇心,专心一致和顽强的耐心,结合自我批评的精神,这些给我带来了我的概念。关于特别强的思维能力(脑力),我是没有的,就是有,也只是中等的程度。有许多人的思维能力,比我强许多,但未做出任何惊人的事业。”

在爱因斯坦看来,日常经验水平、科学推理水平和好奇水平是我们丰富的世界所包括的三种水平。正是这三种水平的高度特殊性使爱因斯坦成为一个划时代意义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好奇心是神圣的,是天赋的,凡是健康儿童都具有。但是,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很可能过早衰退、枯萎甚至被扼杀。爱因斯坦结合自己的经历,曾经在著名的《自述》中抨击他幼年时的教育制度。认为教师只管灌输,学生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不论什么都统统往自己脑袋里塞。“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那么好奇心的火花怎样才能不断地放射出光芒呢?爱因斯坦回顾自己一生的道路,提出了两条,一是鼓励,鼓励是必需的条件之一。“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

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兴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