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古代兵法精典
2872300000018

第18章 六韬(5)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①,愿将军帅师应之。"将既受命。乃命太史钻灵龟②,卜吉日,斋三日,至太庙③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士众必尽死力。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④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上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不臣:原指臣子对君主不忠或背叛,这里用于敌国,是把敌国放在臣属的位置上,有低看他一等的意思。

②钻灵龟:龟以其能卜,成为四灵之一,所以称为灵龟。占卜时,用龟腹甲(也有用背甲的)先行钻凿,再以火灼,龟甲就出现裂纹,据说看裂纹的走向就能定凶吉。"卜"的字音,即像龟甲被灼时坼裂之声:"卜"的字形,即像龟甲上裂纹之状。

③太庙:天子的祖庙。

④一言之命: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命,这里臣子不便直说,因而采取婉约的说法。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任命主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呢?"

太公说:"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主将并对他们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有的地方背叛朝廷,希望将军带兵征讨他。"主将接受了任命,国君便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到太庙去用龟甲占卜,选择吉日,授与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走进太庙大门,面朝西方而立。主将走进太庙大门,面朝北方而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头部,把钺柄传给主将说:"从现在起军队中最高事务,全都由你来掌管。"再亲手拿起斧柄,把斧的刃部交给主将说:"从现在起,军队中最低的事务,全都由你决定。像这样,主将可以自由用兵,观察到敌人虚弱就出兵攻击,观察到敌人坚实就停止。不能以为我军人多势众就可以轻敌,不能认为受命重大就要拼命,不能认为身居高位就可以轻视他人,不能固执己见而违逆大众的意愿,不能轻易听信诡辩、游说者的言辞。战士未坐不能先坐,战士没有吃不可先吃,寒暑都要与战士同甘共苦。这样战士们必然能效死力,奋勇作战。"主将接受了任命,拜谢并回答说:"我听说国家大事不能受到外部干涉,军务不能由君王坐在朝廷上遥控。臣下如果心怀二意就不能忠心服待君主,顾虑重重就不能专心对敌。我既然受命掌管军事大权,不完成任务不敢活着回来。请您赐一言之命令我依照前面所说的去做!您如果不允许,我也不敢担当主将了。国君同意,主将才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后军中一切事务就不听命于国君,由主将全权受理,临阵决战,上下无有二心。这样,主将上不受天约制,下不受地的限制,前无敌人抵抗,后无国君牵制。所以有智之士都愿意为主将出谋划策,英勇的士兵都愿为主将奋战,士气高昂直冲九霄,行军速度如快马飞奔,还没有交战,敌人就已经降服。战胜于外,立功于内。官员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高兴,将帅没有罪过。从此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武王说:"说得好!"

将威第二十二

【原文】

武王问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①贵重之人,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②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注释】

①当路:掌握政权。

②牛竖:养牛的僮仆。马洗:马前引导者。厩养之徒:养马的人。厩:马棚。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主将用什么树立威信,用什么体现严明,怎样做到令行禁止呢?"

太公说:"主将以杀地位高的树立威信,以奖赏地位卑下的人体现严明,以奖惩制度实现令行禁止。所以杀一人能使三军震动的就杀他;赏一人能使万人高兴的就奖赏他。诛杀就要从职位高的着手,奖赏就要从地位低下的人做起。杀有权有势的人物,说明刑罚能施诸于高层,能奖赏牛倌、马夫等饲养人员,说明奖赏能惠及最下层。这就是主将能树立威信的根本所在。"

励军第二十三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胜。"

武王曰:"敢闻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①,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②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注释】

①礼:指军中之礼。军队中有特殊的礼仪法度。

②犯:涉,遭历。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要三军攻城时,能争先而上;野战中,奋勇冲击;听到撤退的号令则恼怒,听到前进号令就振奋,要怎样才能做到呢?"

太公说:"将领要做到三点。"

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

太公说:"将帅在冬天不穿皮裘,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用伞,这样的将领称为礼将。将领不能遵守军中之礼,就难以体会到战士的冷暖。经过隘口要塞,跋涉泥泞道路,将领必须下马步行,这样的将领称为力将。将领不能身体力行,就难以体会到战士的劳苦。军队全都宿营完毕,将领才能休息;部队的饭菜做好,将领才能就餐;部队无照明,将领也不能照明;这样的将领称为止欲将。将领不能克制自己,不能与战士同甘共苦,就不能体会到战士的饥饱。将领如果能与战士共寒暑、共劳苦、共饥饱,就能使三军将士听到进攻的号令则奋勇争先,听到撤退的号令则恼怒。即使城高沟深,箭矢如雨,战士也能争先登城;野战中,刚想接战,战士就会冲锋陷阵。战士并不是乐于负伤,愿意牺牲,而是将领能懂得他们的冷暖、饥饱,对他们的劳苦能分明的缘故。"

阴符第二十四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猝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①,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杀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誓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通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阴符:隐秘的符。符是古代一种事先约定的凭证。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带领部队深入敌国境内作战,三军突然碰上紧急情况,无论有利,还是有害,我军都要就近处通知远方朝廷,好从国内接应境外的部队,做好供给深入敌境三军的需要,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说:"国君与将帅之间可以使用阴符。阴符共有八种:一、表示我军大胜克敌的符,长一尺。二、表示破敌军擒敌将的符,长九寸。三、表示攻克敌人城邑的符,长八寸。四、表示已经击退敌军,离敌较远的符,长七寸。五、表示告诫军民坚守的符,长六寸。六、表示请求输送粮草,增援兵力的符,长五寸。七、表示兵败将亡的符,长四寸。八、表示作战不利,战士伤亡过重的符,长三寸。凡是奉命传送阴符的人,延误了时期,或是泄露了机密,偷听了机密,都要斩首。所以这种对内、外都严守机密的通信方式,即使敌军有聪明的人也不能识破里面的机密。"

武王说:"这个方法很好。"

阴书第二十五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①,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繁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背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知情也。此谓阴书②。敌虽圣智,莫之能识。"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合兵:兵器与兵器相交,犹言交兵。

②阴书:秘密的书信。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部队深入其他诸侯国境内,主将想要会师全部军队同敌人作战,根据情况灵活机动地变更军事行动,谋求出人意料的胜利。其中情况往往非常复杂,阴符难以说明,来往的路程遥远,言语不通,应该怎做呢?"

太公说:"凡是密谋大计,最好用阴书,不用阴符。国君可以用阴书将领,将领可以用阴书请示国君。这样的书信就是"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即用三个人分别送信,每人一部分,相互参差,就是送信的人也不明白其中的内容,这种方法叫做阴书。敌军即使有超绝的聪明人,也难以识破。"

武王说:"这种方法绝妙!"

军势第二十六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势因敌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定见也。倏而往,倏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①也,技与众同,非国工②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③,动莫大于不意,谋莫大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也。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④,因以为常。物有生死,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野无横敌,对无立国。"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国师:国君的老师。

②国工:国中技艺超群的工匠。

③玄默:沉静无为。这里引申为保守机密。

④天地盈缩:指日之长短、月之盈亏之类的变化。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进攻时的作战原则是什么呢?"

太公说:"战争的形势是随着敌人的行动而变化,随机应变是随着两军对阵而产生,运用奇正应变战术在于将帅的无穷智慧。因此,机密不可泄漏,用兵的计划不可外传,重大决策不可随便谈论,作战行动不可暴露给敌方,忽来忽往,独断专行而不受制于人,这就是用兵制胜的重要法则。

在作战时,如果敌人探测到我军的行动计划,就必须研究相应的对策;敌人发现了我方的行动目标,就要想办法破坏;敌人得知了我军的目的,就要进行困扰我们;敌人了解到我军的虚实情况,就会使我军受到危害。因此善于用兵的人,要在未发兵之前就要有胜算的谋略;善于消除危害的人,要消除祸害于萌发之前;善于取胜的人,要使自己的军事行动不被敌人发觉,从而战胜敌人;最高明的作战方法是不战就使敌人屈服。所以说以拚死力战,在拼搏战中取胜的将领,不能算是好将领;在失败之后再防备敌人,不是聪明人;智能与见识同普通人相似的人,不会是称职的国师;技能与普通人相同,不能算能工巧匠。用兵最关键的是所攻必克,作战最重要的是保守机密,行动最关键的是出其不意,谋略最关键的是不被敌人识破。一般能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向敌人示弱,然后发起攻击,所以能事半功倍。

圣人根据天地变化的现象,得知其规律,根据日月运行,由于季节的变化,日夜长短等自然现象,形成了普通规律,从而可知万物的生长消亡,根据天地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没有了解敌人的虚实而去交战,即使兵多将广,也必败无疑。

善于领兵作战的人,在军队停留不动时能排除任何干扰,看到有取胜的把握才进攻,没有取胜的把握就停止,因此不能恐惧,不能犹豫。用兵最大的害处就是犹豫不决,三军最大的祸患就是狐疑不定。善于用兵的人,见到有利的条件决不会放过,遇到有利的时机决不迟疑。如果失去了战机,就会失败。所以明智的将领抓住了战机就不放过,机智的将领做出决策就不犹豫。这样的军事行动才能迅雷不及掩耳,如同闪电使人不及闭目,冲锋时如同惊马狂奔,迎战时如同狂暴之徒,阻挡它必定会被打败,接近它必定会被消灭,谁能抵抗这样的军队呢?

将帅能默默无声而胸有成竹,可以称为神将,情况不明朗而能看出实质的,可以称为明将。将领能掌握神明之道,作战时,就难逢敌手,境外就难有抗衡的国家。"

武王说:"分析得很好。"

奇兵第二十七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法,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夫两阵之间,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翳①者。所以遁逃也。溪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坳泽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力也。疾如流矢,击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也。

诡伏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也。因其惊骇者,所以一击十也。因其劳倦暮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技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踰水战也。长关远候,暴疾谬②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讙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也。伪称敌使者,所以绝粮道也。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备走北也。战必以义者,所以励众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重罚者,所以进罢③怠也。一喜一怒,一予一夺,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三军,制一臣下也。处高敝者,所以警守也。保险阻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秽者,所以默往来也。深沟高垒,积粮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蓊蘙:草木茂密貌。

②谬:通缪,假装。

③罢:通疲。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法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