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激战英伦——不列颠空战
28731500000002

第2章 蓄谋已久的侵略(2)

取灭亡的愚蠢行为。对波兰作出保证,势必提早发生剧变,也势必引起一场世界大战。这既是极大的诱惑,又是明显的挑衅。因而,希特勒禁不住要以实际行动来表明,西方对鞭长莫及的国家作出这类保证是毫无用处的;另一方面,倔强的波兰就更不愿考虑对希特勒作丝毫让步,而希特勒也不可能不“失面子”地后退。

为什么波兰统治者接受这么样一个生死攸关的建议呢?一则是因为他们糊涂得竟然过高估计了他们那老式部队的力量——他们大吹法螺,说什么“用骑兵向柏林进军”。再则是由于个人因素:贝克上校在事后不久说过,他是在吸香烟时“两次弹掉烟灰”之间接受英国建议的。他接着解释说,1月间,他与希特勒会晤时,他觉得希特勒说但泽“必须”归还的那句话实在令人难以忍受;他一获悉英国的建议,就看出这是回敬希特勒一记耳光的机会,也就抓住这个机会不放了。人类的命运往往正是这样凭着一时冲动而决定的。

当时只有取得俄国的支持,才有可能避免战争,因为只有俄国这一大国才能直接支持波兰,从而才能威慑希特勒。但不管形势紧急,英国政府的行动还是拖拖沓沓,半心半意。对苏俄,张伯伦是深恶痛绝的,而哈利法克斯则出于宗教原因,是恨之入骨的,另一方面,两人既低估苏俄的实力,又高估波兰的实力。即使他们当时认识到目俄国商议一项防务协定是可取的话,他们也希望按照他们的条件,而没有认识到,既然他们向波兰仓卒作出保证,那他们就不得不按照俄国的条件求得这项协定。这一点,即使他们看不清,在斯大林看来是一目了然的。

可是,除了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迟疑不决之外,波兰政府和其他许多东欧小国,也反对接受俄国的军事支援,因为唯恐俄国出兵增援无异是入侵。所以,英俄两国的谈判步伐慢得象出殡。

希特勒对新形势的反应却迥然不同。英国的剧烈反应和加强军备的措施使他震惊,但是,就英国来说,结果却事与愿违。他感到英国在逐渐反对德国向东扩张,他担心自己踟蹰不前,前进的道路就要被堵塞,因此他得出结论:必须加快争取生存空间的步伐。可是,怎么样做才能不致引起一场大战呢?他对英国人的形象有一种先入之见,这多少影响了他采取的解决办法。他认为英国人头脑冷静,有理性,他们的感情是受他们的理智控制的,因此他认为他们除非能够得到俄国的支持,否则做梦也不会想到为波兰而参战。正因为如此,他忍住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憎恨和恐惧,竭尽全力博取俄国的好感,但求它不来插手。这一转变比张伯伦的转变更为惊人——其后果同样是生死攸关的。

希特勒向俄国求爱的道路倒是平坦的,因为斯大林对西方早有了新的看法。1938年,俄国受到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冷淡,自然愤慨,等到希特勒进军布拉格后,英国政府匆匆忙忙同波兰单独订约,而对俄国提出建立防御同盟的新建议,却是抱不冷不热的态度,因此俄国更为愤慨。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比英国这种态度使人加深猜疑的了。

5月3日传来俄国外交部长李维诺夫被“解职”的消息,只有瞎子才看不清楚这是一个信号。长期以来,他是鼓吹与西方列强合作抵抗纳粹德国的主要人物。莫洛托夫受命接替他的职务。据说莫洛托夫宁愿同独裁者打交道,而不愿同自由民主国家打交道。

签订一项苏联—纳粹协约的试探性活动,在4月间就已经开始,但是,双方全都十分谨慎从事,因为相互之间极不信任,彼此猜疑对方可能只是试图阻止同西方列强达成协议而已。不过,英苏谈判进度缓慢,德国就乘机加快步伐,向俄国苦苦哀求。但莫洛托夫始终不明确表态。直到8月中旬后,才来了个决定性的变化。所以有此变化,可能是因为与英国那种犹豫和保留态度大不相同,德国愿意接受斯大林的苛刻条件,特别是让他对波罗的海各国自由行动。所以有此变化,也可能与这样的明显事实有关,就是,为了免受气候的阻碍,希特勒不可能把入侵波兰一举推迟到9月初之后,因此把苏德协定拖到8月下旬,希特勒和西方列强就不可能有时间达成另一个“慕尼黑协定”——这样的协定也许会给俄国带来危险。

9月23日,里宾特罗甫飞往莫斯科,签订了条约。附有一项秘密协定,规定波兰由德俄两国瓜分。

签订了这一条约,战争必然爆发,尤其是因为签订的时间如此之晚,战争更要爆发了。希特勒如果在波兰问题上退缩,不可能不在莫斯科面前大失面子。何况,希特勒也相信,英国政府不会为了保全波兰,甘冒一场显然徒劳无益的战争风险;英国政府并不真正愿意让俄国参加进来。7月下旬,张伯伦通过他的亲信顾问霍勒斯·威尔逊爵士,同希特勒开始秘密谈判一项英德条约,这样,希特勒就更加相信英国政府不会冒战争风险了。

但是,姗姗来迟的苏德条约,对英国的影响,并不象希特勒的估计。这反而激起那种不计后果、盲目一拚的“蛮干”精神。在这种心情下,张伯伦如果袖手旁观,就要既丢失面子,又背弃信义。

斯大林很明白,西方列强长期来一直有意听任希特勒向东扩张——朝俄国方向扩张。或许是他把苏德条约看作权宜之计,可使希特勒的侵略矛头转往相反方向。换句话说,用这一闪避巧计,他就会使眼前的敌人和潜在的敌人互相厮杀。至少这会对苏俄减少威胁,结果很可能弄得双方都筋疲力尽,从而保证俄国在战后占优势。

这个条约意味着波兰不再成为德俄之间的缓冲——但是,俄国过去向来认为,波兰大有可能充当德国入侵俄国的先锋,不大可能成为障碍。如果在希特勒征服波兰时,俄国同希特勒合作,同他一起瓜分波兰,不但能轻易收回1914年前的所有权,而且还可以把东波兰变成设防地区,地方虽比过去狭小,但可由他们自己的部队扼守。看来这是比独立的波兰更为可靠的缓冲地带。这个条约还为俄国占领波罗的海各国和比萨拉比亚铺平道路,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广阔的缓冲地带。

1941年,希特勒以破竹之势侵入俄国之后,斯大林在1939年采取的闪避策略看来是一个目光短浅得要命的权宜之计。斯大林可能过高估计了西方国家对德国力量的抵抗力,乃至消耗力。他也可能过高估计了他自己部队在开始时的抵抗力。尽管如此,就以后几年的欧洲局势来看,他的闪避策略在1941年似乎并不一定真的对苏俄不利。

另一方面,斯大林的闪避策略,却给西方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危害。这主要应该责备那些在一触即发的局势面前连续执行拖延和轻率政策的罪魁祸首。

丘吉尔叙述了英国如何听任德国重新武装,接着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同时又拒绝俄国提出的联合行动建议之后,谈到英国参战时说:

……在这一切援助白白浪费、这一切有利条件白白放弃之后,英国带领法国,进而保证波兰的完整——就是这个波兰在仅仅六个月之前贪婪地参与了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掠夺和摧毁。1938年为捷克斯洛伐克而战是有意义的,当时德国陆军在西线最多只能投入六个有训练钓师,当时法国却有近六七十个师,绝对可以打过来因河,或者打到鲁尔区。但是,据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轻率的,低于现代文化和道德水平的。而现在两个西方民主国家终于宣布,决心不顾国家存亡以保持波兰的领土完整。据说历史主要是人类的罪恶、蠢行和苦难的记录。或许要翻遍历史,才能找到这一类似的例子:放任、安抚、绥靖的政策执行了五六年之久,突然间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转化为决心接受一场显然迫在眉睫的战争,而这场战争条件之差,规模之大是绝无仅有的。……

在其糟无比的时刻,在绝对不妙的理由下,终于作出这一决定,必然导致数千万人遭到屠杀。

这是事后对张伯伦的蠢行所作的惊人裁决。因为当初张伯伦再三要求英国应对波兰作出保证后,大家辩论得极为激烈之时,丘吉尔本人是支持张伯伦这一提议的。显而易见,1939年,他这样做,同大半英国领导人一样,是由于头脑发热,一时冲动,而没有往日英国政治家特有的风度,出之于头脑冷静的判断。

二、大战爆发时的敌对双方兵力

1939年9月1日,星期五,德军入侵波兰。9月3日,星期日,英国政府向德国宣战,履行先前对波兰作出的保证。六小时之后,法国政府更是一步三回头地步了英国的后尘。

七十高龄的张伯伦首相,向英国议会发表重大声明时,最后讲到:“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可能看到希特勒主义遭到摧毁、自由欧洲重新建立之日。”当初,不到一个月,波兰就沦亡。不出九个月,大半西欧就淹没在日益泛滥的战争洪水之中。虽然希特勒最终被推翻,自由欧洲却没有重新建立。

工党发言人阿瑟·格林伍德在欢迎宣战时,表达他如释重负的心情说:“我们大家经受了无法忍受的焦虑之苦,现在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到底否极泰来了。”对他的发言欢声雷动,由此可见他表达了下院的共同心情。他最后说:“但愿这次战争迅速而短促,但愿随之而来的和平在一个坏蛋所摧毁的废墟上永远傲然屹立。”

对双方的人力物力不管怎样适当估计,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这次战争会“迅速而短促”,甚至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指望,单单英法两国,不论战争多久,也能打败德国。自以为“现在到底否极泰来了”,那是更加愚蠢的事。

对波兰的实力有不少错觉。哈利法克斯勋爵身为外交大臣,应该见多识广,但他却认为波兰比俄国更多军事价值,宁愿争取同波兰结盟。在突然决定英国要对波兰作出保证的前几天,即3月24日,他告诉美国大使的正是这个内容。7月,英军监察长艾恩赛德将军访问了波兰陆军,他一回国,就提出了丘吉尔称之为“赞扬备至”的报告。

对法国陆军的错觉还要大得多。丘吉尔本人曾将法国陆军称作“欧洲最有训练、最为忠诚的机动部队”。在战前几天,他会见了法国野战军总司令乔治将军,看到法德两国实力的比较数字,得到了很好的印象,因而说:“你们倒是占了上风。”

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丘吉尔更加热心随同他人催逼法国赶快宣战,以支持波兰。法国大使的公文中讲到:“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也是最为激动的一名;他的一阵阵声音震得电话都为之颤动。”3月间,丘吉尔还自称,在对波兰提供保证的问题上,“同首相的意见绝无二致”。他和十之八九的英国政界领袖一样,把保证的价值说成是维护和平的手段。只有劳命—乔治指出,这一保证既行不通也有危险。但是,他的警告却帔《泰晤士报》描绘为“这是劳合—乔治先生无法安慰的悲观情绪的发作,看来他现在是生活在他自己头脑里一个奇异而遥远的世界之中”。

为了对比起见,应当提到,在头脑比较清醒的军人的圈子里,对战争的前景并没有这种种幻想。但是,总的来说,当时普遍存在的情绪是激动不已,既无法正视眼前的现实,也无法看清远景。

波兰能再坚守一些时候吗?在解除德国对波兰的压力方面,英法两国能再多出些力吗?就现在所了解的武力的数字来看,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乍看起来似乎都是“肯定”的。在人数上,波兰有足够兵力,可以在前线阻挡德军,至少可以大大延缓德军的推进。就数字而论,法国也显然能够击败留在西欧对抗的德军。

波兰陆军共有三十个现役师和十个后备师。至少还有十二个大骑兵旅,虽则其中只有一个是摩托化的。至于潜在的兵力,数量上则木大超过所有师的兵力总数,因为波兰有将近二百五十万“受过训练的人”可以动员。

法国动员了相当于一百一十个师的兵力,其中至少有六十五个现役师。包括五个骑兵师,两个机械化师,一个正在建立中的装甲师,其余都是步兵师。在这总数中,即使除去防守法国南部和北非的部队以抵御意大利可能发动的进攻外,法国统帅部仍然能够在面对德国的北方战线集结八十五个师。此外还能够动员五百万受过训练的人。

英国除了派兵防守中东和远东外,在战争开始时曾答应派遣四个常备师去法国,而实际上派遣去的是相当于五个师的兵力。但是,由于海上运输问题,再则,为了避开空袭,必须绕道航行,这头一支分遣队迟至9月下旬才能到达。

英国除有规模不大而质量很高的常备军外,正在建立并装备一支有二十六个师的本土野战军,在战争爆发时,英国政府还计划把总数增长到五十五个师。可是,这新军的第一支分遣队却要到1940年才能投入战场。在此期间,英国所能起的主要作用,无非是按照传统方式,以海军实行海上封锁,而这种形式的压力向来是无法收到速效的。

英国有一支六百多架的轰炸机队,虽然远不及德国的半数,也比法国多一倍。但是,鉴于当时服役的飞机大小和航程均属有限,不能正面进攻德国而发挥重大作用。

德国动员了九十八个师,其中五十二个师是现役师(包括六个奥地利师)。在其余四十六个师中,适合动员作战的却只有十个师,即使是这十个师,其中人员也大都是入伍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新兵。还有三十六个师的人员,主要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年龄都已四十,对现代武器和战术都不熟悉。这些师都很缺乏大炮等类武器。编制这些师,并加以集体训练,以达到可以集体作战的程度,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时间之长,甚至超过德国统帅部原来的估计,他们因进度缓慢而深为惊慌。

德国陆军没有准备在1939年打仗——德军将领信赖希特勒的保证,并没有料到会爆发这次战争。当初他们是勉强同意希特勒的迅速扩军要求的,因为他们宁可逐步增加受过充分训练的干部,但是,希特勒一再告诉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因为他最早也不想在1944年之前就冒险进行一场大战。同军队的规模相比,装备还要缺乏得多。

但事后,一般人反而认为,德国在战争初期所以势如破竹地一次次打胜仗,是因为人数上和武器上都占压倒优势。

这第二个错觉是慢慢才消失的。丘吉尔在大战回忆录中竟然还说德军在1940年至少有一千辆“重型坦克”。其实他们当时根本没有重型坦克。在战争开始时,他们只有少量中型坦克,重量不过二十吨而已。他们在波兰使用的大都是重量很轻、装甲很薄的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