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激战英伦——不列颠空战
28731500000031

第31章 计划失败瞒戈林(9)

对埃森进行“千机轰炸”后,由于下一个月明之夜要等20多天以后,因此执行“千机轰炸”的部队便解散了。哈里斯充分利用这段作战间歇,对“千机轰炸”的作战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这种作战方式应成为战略空中进攻的主要方式。在他看来,这样规模的轰炸机部队只要能够到达目标上空,就一定会给敌方造成巨大的破坏。他估计,对一个城市进行2至4次“千机轰炸”,就可以使其遭到彻底的破坏,使之在战争期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以上考虑,哈里斯向空军参谋长波特尔元帅建议,“千机轰炸”应成为轰炸航空兵正常的作战规模。

与此同时,哈里斯加紧制定新的作战计划,以便在6月底以前的月明之夜再对德国的3个城市进行“千机轰炸”。在准备进行的第三次“千机轰炸”中,哈里斯的首选目标是德国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不莱梅。

对不莱梅的“千机轰炸”,计划在6月26日凌晨1时20分开始,分3个攻击波次进行。哈里斯为了增大突击强度,要求突击部队对不莱梅的轰炸应在65分钟内完成。6月25至26日夜间,英国轰炸机部队在海岸航空兵的配合下(海岸航空兵出动102架),出动了1006架轰炸机。

当天夜里,德国西部上空的天气条件很不理想,英军轰炸机大部分时间是在云中穿行。飞在最前面的是50架“斯特灵”式轰炸机和50架“哈里法克斯”式轰炸机,它们先期对不莱梅市中心进行了10分钟的突击,紧接着,124架装备G导航设备的“惠灵顿”式轰炸机又对其实施了10分钟的轰炸。第二攻击波在攻击发起后的20~55分钟内进行了攻击,其中,第1航空队受命轰炸了港口的南端,第3航空队攻击了市中心,第5航空队攻击了沃尔夫飞机工厂,第91航空队轰炸了城市东南部,第92航空队攻击了港口南端,海岸警卫队航空兵攻击了德希马格潜艇制造厂。第三攻击波由“斯特灵”式和“哈里法克斯”式轰炸机组成,对港口到城市东南部之间的地区进行了最后阶段的轰炸。

次日,英军的空中照相侦察表明,尽管天气不十分理想,但德国沃尔夫飞机工厂受到重创,不莱梅市区内的建筑受到了破坏,但是港口码头却没有遭到很大的损失。在这次突击行动中,英军共有49架轰炸机被德军击落,65架飞机被击伤,其中43架被德军高炮火力击伤,10架被德军战斗机击伤,其余则因己方飞机投弹而误伤。

1943年1月,英美首脑汇聚北非摩洛哥,举行“卡萨布兰卡会议”,通过了“1943年作战方针”的报告。两国商定,在东线苏军开展战略反攻的形势下,准备在西欧大规模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会上产生了著名的“卡萨布兰卡训令”——《对德战略轰炸谅解协议书》,规定了英美战略航空兵联合作战计划的基本方针:“逐步摧毁和打乱德国的军事、工业和经济体系,削弱德国平民的抵抗意志,最终摧毁德国武装力量的抵抗能力。”按照这个指导思想,训令提出了几个主要的目标系统,按优先顺序依次为:(1)制造和修理潜艇的基地,包括制造部件的工厂;(2)飞机工厂;(3)轴承工厂;(4)炼油厂;(5)军事工业的其他目标。

这项命名为“直射行动”的对德空中作战战略总计划,要求美国第8战略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从英国基地出发,实施联合攻击,并规定昼间轰炸由美军负责,夜间轰炸由英军负责。这项训令对于战略轰炸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为美英实施统一的战略轰炸行动奠定了基石。

然而,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相应的具体措施和计划没有跟上,英美战略航空兵并没有实施真正的联合行动,只是凭着各自对训令的理解,我行我素,各自为战。

1943年1月27日,美国航空兵首次出击德国本土目标。当天,美军第8航空队第1轰炸机联队B-17“空中堡垒”和第2轰炸机联队B-24“解放者”轰炸机共91架,对德国北部的威廉港实施了猛烈空袭。空袭中,美军损失了2架B-24、1架B-17飞机。在此后的半年中,美军主要是对德国潜艇基地进行了轰炸,但由于这些目标十分坚固,轰炸效果不明显。

此后,第8航空队装备新式P-47“雷电”式战机的第4大队和第56大队开始投入护航战斗。P-47是共和公司1941年研制成功的产品,它装有8挺12.7毫米机枪,时速达650公里,但自重7吨,爬升能力不如德军的Fw-190和梅-109战机。不过它毕竟使美军有了一种能与德机相抗衡的战斗机,初步改变了轰炸机无护航的局面。

2月14日,英国战时内阁会议决定,今后对德国的轰炸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为此,哈里斯决定发动直指德国本土的鲁尔轰炸战役。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空袭该地区对破坏德国的军工生产可以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3月5日傍晚,英军422架轰炸机分三个波次,对鲁尔区进行了长达1个半小时的轰炸,致使鲁尔区中心近160英亩的区域被夷为废墟,13幢克虏伯军火工厂厂房被毁,53个车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空袭中,英军轰炸航空兵亦损失飞机14架。

此后,英军每天均出动数百架飞机,对鲁尔区实施不间断的轰炸。空袭行动持续到6月28日结束,共出动飞机1.8万架次,对鲁尔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埃森、杜伊斯堡、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和波鸿进行了重点轰炸,使鲁尔区范围内的军工、交通和运输等重要目标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整个战役中,英军损失飞机872架。

在这次战役中,皇家空军专门组建了一支特种轰炸中队——第617中队,对鲁尔区的坚固要害目标——水坝系统进行精确突击。5月16日夜,该中队19架“兰开斯特”式轰炸机在队长盖伊·吉布森少校率领下,成功炸毁了储水1.3亿立方米的默内水库大坝(坝基底宽34米)和埃德尔水库大坝,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洪灾。狂泻的洪水冲毁了25座桥梁,令鲁尔区内的125个军工企业停工停产。这次轰炸使用的是一种新研制的“地震炸弹”,它重达4.2吨,呈圆桶状,绰号“百货商店”。飞机在18米的高度时将它投下,让它呈旋转状态在水面上向大坝“跳跃漂行”,越过防鱼雷网,贴着坝壁下沉至9米深处引爆,在水坝中部炸开大裂口。

战后,鉴于第617中队的卓越表现,吉布森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但是随他出征的飞机却损失了10架,损失率超过50%。

1943年夏,由于北非战役的胜利结束,大批轰炸机重新云集于英国,使得美英轰炸航空兵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英国轰炸机的数量增至1200架,美第8航空队的轰炸机大队也增至15个,轰炸机增至600架。

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为进一步克服分散作战的弊端,5月份制定了对德进行联合轰炸攻势的计划。这一计划是对“卡萨布兰卡训令”的完善和补充,采取了折中的方法来解决英美双方的意见分歧,计划的空袭目标为:重要城市、飞机工厂、轴承工厂、石油企业。从此,美英战略轰炸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3年7月,德军为了加强本土防空的力量,把卡胡贝尔统率的第12航空军进行大规模的扩编。2个夜间战斗机大队发展为6个联队,拥有梅-110型飞机500架;轻型昼间战斗机发展到3个联队,300架飞机;高炮数量亦增至5000多门。名噪东线的第51战斗联队、第54战斗联队和在北非的第27战斗联队被悉数调回本土。同时,“华盖床”监测系统也空前扩大,密密麻麻地配置在德国西部地区,在北起日德兰半岛顶端、南至地中海的狭长地域内共有1500部雷达,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电子墙”,卡住了美英飞机进入德国的每一条空中通道。

哈里斯仍迷恋于他的城市轰炸理论。他把德国北部大城市汉堡选作新的屠宰对象,亲自制定了空袭汉堡的计划,并取名为“蛾摩拉”。蛾摩拉是《圣经》中约旦盆地的一个城市,意为“罪恶城”。该城市在古代极为繁华,但由于道德败坏,受到上帝惩罚,为天火所焚毁。哈里斯这一次就是要给汉堡送去一把“天火”。

1943年7月24日深夜,英军791架轰炸机领命升空,浩浩荡荡向汉堡杀去。

负责汉堡防空的部队是德国空军第2战斗航空师,装备战斗机180架,另有54个大口径高炮中队、26个小口径高炮中队、22个探照灯中队配合作战,这些力量全部可以得到“华盖床”系统的引导。

当天,位于汉堡以西施塔德市地下的德军航空师司令部兼总引导站内,指挥官和引导军官们像往常一样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临近午夜时分,远程警戒雷达送来了发现敌机的信号,女标图员们迅速将标示目标位置和航迹的光点标在地图上,这幅地图再通过幻灯机放大到一块巨大的毛玻璃板屏幕上。引导军官死死盯着图板上不断移动的光点,判断着英军飞机的动向,随时准备发出指令。可以说,这套程序已被他们演练得熟练极了,但是这一次却突然发生了意外,光点进入“维尔茨堡”搜索雷达的作用范围后突然停止不前。标图员报告说,前方雷达站没有传来新的目标。

德军汉堡指挥所里一阵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