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激战英伦——不列颠空战
28731500000035

第35章 伦敦空战陷阱(3)

戈林之所以怒气冲冲,是因为消灭英国作战潜力的时间表被打乱了,而且实施“海狮行动”——即入侵英国——的日期也不得不推迟。每次他的情报官员都说皇家空军几乎全军覆灭,可是结果还是有一队队的喷火式和飓风式飞机升上天空,把他的轰炸机打下来。德国空军屡屡受挫,这使他疑问满腹。皇家空军的战斗机是从哪儿来的?怎么没把它们从隐藏的地方找出来?皇家空军的军需工厂和维修站怎么总也炸不完?

戈林对他那些疲倦不堪的飞行员大加喝斥。那些胆子大的,像阿道夫·加兰,就敢起来为自己辩护。他们对戈林的指责十分厌恶,当戈林骂他们有些人是胆小鬼时,他们被深深地刺痛了。但是,戈林的激将法居然十分有效。他的辱骂激起了飞行员的怒火,而这种怒火驱散了他们的疲惫;当戈林提出对敌人采取的下一个步骤时,战士们好战的本能又被重新激起来了。

下一步行动将在三天之后——8月24日——开始;其目的就是要全面消灭英国的空中力量。仅仅在英吉利海峡上进行空战的日子已经赶去了。德国空军要进行的是他们宏伟计划中的第二阶段:数量庞大的轰炸机在战斗机的充分掩护下,不仅要炸平皇家空军的地面设施,还要炸平为它提供燃料的油罐以及为它生产零件和后备飞机的工厂。对这些目标的进攻将“日以继夜”地连续进行。戈林声称,这样就可以把皇家空军隐藏的那些该死的战斗机引出来。帝国元帅指示他的飞行员;“采取不停的进攻,敌人就会被迫使用战斗机。”

在返回德国之前,戈林来到了格里斯—内兹角的一个前线观察哨所,此处面向英吉利海峡,戈林通过高能望远镜,盯着多佛尔断崖看了好一会儿。多佛尔的雷达塔就在他的视线里,但他对此什么也没说。当时陪他视察的一个人说:“他似乎要看穿那些白色的断崖,看到他的英国仇敌的心里去。

假如他果真能如此的话,他肯定会高兴的,因为皇家空军的战斗机指挥部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麻烦。问题不是出在飞机上,而是出在开飞机的飞行员上。自8月8日以来,皇家空军被击落的飞机和被击伤而无法立即修复的飞机以及那些在地面被毁的飞机,虽然总数加起来有270架,但是,由于战斗机的生产得到了加强,皇家空军仍能派出700架战斗机上天作战。但是,从那天开始,皇家空军还有94名飞行员丧生或失踪,而另外有60名飞行员因被打伤或烧伤正在医院里治疗。

为了填补这个空缺,空军大元帅道丁和他的飞行大队指挥官们召集了一些刚从国外来的志愿兵。有一个飞行中队完全是由加拿大人组成的,而其他一些中队则主要由波兰人和捷克人组成。那帮加拿大来的是一批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而那些流亡英国的飞行员,家园被占,远离亲人,飞行时都带着报仇雪恨的坚强决心。但是,这些新飞行员的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英吉利海峡空战的特别要求,另外,他们往往过多地拿自己的生命和飞机铤而走险。

而道丁所需要的则是一批老练的飞行员,他们能击落敌人的轰炸机、躲过敌人的战斗机并且能安全完好地返回,以便再次投入战斗。一个有战斗经验的飞行员能顶两个甚至三个新手,可是现在老练的飞行员越来越少,这使战斗机整体上的实力受到了影响。

另一个困扰着道丁的麻烦事是他手下的两名大队高层指挥官的摩擦越来越严重了。这两人是空军副元帅帕克和利·马洛里,他们分别是第11和12大队的指挥官。道丁的私人助手罗伯特·怀特空军少尉后来写道:“道丁和帕克对于什么样的战术最符合战斗机指挥部的需要,看法完全一致,但第12大队的指挥官就不同了。利·马洛里似乎觉得,他自己比道丁更了解应该怎么利用战斗机。”

说得更露骨一些,就是利·马洛里想得到道丁的职务。航空部年纪较轻的人认为让57岁的道丁担任战斗机指挥部司令的职务年纪太大了一些,他之所以留任到现在,只是因为丘吉尔首相坚持要这样。利·马洛里觉得,他要获得继任这个职务的提名,就必须在对德的不列颠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他认为,如果第12大队的战斗任务不够,他的这个目的就达不到。

在利·马洛里看来,目前这种令人恼火的局面是由于道丁和帕克那些利·马洛里称之为“异想天开的想法”造成的。虽然第12飞行大队的基本任务是保卫英国中部的工业区不受侵犯,但德国空军还没有在那里出现过,他们继续把重点放在英国南部,而负责该地区防御任务的是帕克的第11大队。帕克和道丁一致认为,当帕克的机队在空中与德国人周旋时,应该利用利·马洛里手下那些负担较轻的飞行员保护第11大队的基地。利·马洛里对这种看法不屑一顾。相反,在他那位最善战、急躁而又会说服人的飞行员道格拉斯·贝德的怂恿之下,利·马洛里开始把第12大队的飞机派往帕克负责的地区,寻找单独向敌机进攻的机会。因此,当帕克需要他们的保护和支援时,他们往往在别处。

这对第11大队意味着什么,很快就随着德国空军8月24日早晨开始的第二阶段行动体现出来了。

这是一个晴朗的星期六,上午9时,德国空军的100多架轰炸机和战斗机席卷了第11大队的基地。第一个遭到袭击的机场是在拉姆斯盖特附近的曼斯顿。这个机场能跑道上不一会儿就布满了弹坑,而机场的建筑几乎全部被毁,电话和电报线路被切断。曼斯顿本身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有大量的平民伤亡。所造成的破坏是如此之大,结果人们只好永远地废弃了这座镇子。离伦敦不远的另外两个战斗机基地北威尔德和霍恩彻奇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击中这些目标对德国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胜利,因为这些都是战斗机指挥部的扇形站——一旦英国飞行员起飞,这些扇形站就是控制指挥他们的神经中枢。第12大队接到保卫基地的要求后从达克斯福德派去了两个中队,但他们来得太晚,已没有什么作用了。

在随后的几天里,英国的防御部队日益清醒而又痛苦地认识到,敌人在空中实行的新战术是多么的厉害和巧妙。为了迷惑英围的雷达监测人员,德国空军的机队整天在法国沿岸飞上飞下,正好在皇家空军的雷达屏幕所能看到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监测人员就无法预测哪一队飞机会突然转向北方,掠过英吉利海峡,发动真正的进攻。

这时,德国人已经把作用不大的“施图卡”飞机撤出了战斗,但是他们的“容克—88”和“多尼尔”飞机打到了英国的内陆,直逼伦敦郊外,它们把那些致命的炸弹投向战斗机指挥部的扇形站、飞机工厂和维修厂。

德国的轰炸机由远程的“梅-110”作掩护,这种飞机有一些担负着双重使命,它们也载有炸弹,可以自己发动相当有效的突然袭击。皇家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往往在天上打完一场仗以后回到基地时却发现,他们不在时,德国空军已把机场变成了废墟。由于没有安全的地面可以着陆,第11大队有一些飞机在降落时坠毁,飞行员丧生。

不久,空军副元帅帕克就不只是在请求利·马洛里的第12大队援助了,而是命令他们予以支援。为此,道丁向利·马洛里发出了一道直接命令,要求他的第12大队在空中巡逻,保护第11大队的基地。

利·马洛里不情愿地同意了,但是,他的战斗机往往总是在德国空军破坏完了之后才到。第12大队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别的地方。有利·马洛里的许可,道格拉斯·贝德正在试验用五个或更多的中队在空中组成机队,以达到一举歼灭德国机队的目的。这种所谓的“大型机队”在拦截和歼灭完成任务后返回的敌军轰炸机和战斗机机群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大型机队”的集合时间太长,等到它们飞到作战高度时,敌人往往已逃走了。再说,炸弹早已扔下了。

一天,道丁在本特利修道院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他把手下两个相互作对的指挥官叫到一起。敌对静情绪公开化了,两个人马上展开了一场“大型机队”是否有效的吼叫比赛。至于英国目前进行的这场战役的性质,指挥官帕克和利·马洛里有着根本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是再明显不过的了。对利·马洛里来说,只要他能把敌人的轰炸机打下来,什么时候打他不管。而帕克则要这些轰炸机在袭击他的机场和附近重要的工厂之前就被打下来。

站在帕克这一边的道丁终于看出这场争论继续下去已没有意义了。最后他严肃地提醒两位指挥官,他们争论的是战术问题——而此时正在急剧恶化的是战略形势。战斗机指挥部现在有200名飞行员缺编,而那些尚能飞行的飞行员已到了精疲力竭的边缘。自从8月24日起一直到现在,他们已使德国空军每天的损失超过了皇家空军。但是,这个天平的指针随时都有可能向另一边倾斜。

事实证明,道丁的担忧有充分的根据。8月31日,皇家空军的战斗机指挥部遇到了它最糟糕的一天。一批又一批的德国轰炸机呼啸而来,使英国东南部的绝大多数基地陷于瘫痪。着陆场上弹痕累累,像月球上的环形山,机场的仓库和指挥大楼被夷为平地,输电的线路被切断,飞机被炸毁,地面人员丧生。总共加起来,德国人扔下了4400吨炸弹。

夜幕降临时,战斗机指挥部在战斗中一共损失了39架飞机和14名飞行员——这是迄今一天伤亡最多的一次。自不列颠战役打响以来,德国一天之内被摧毁的飞机头一次少于皇家空军损失的飞机。仅仅过了一周,德国空军第二阶段的行动看来已开始超出了帝国元帅戈林所期望的最佳效果。

第二天,即9月1日,美国驻柏林的记者报道了他们周围洋溢的欢乐气氛。德国军人预言,“海狮行动”将在“四天之后”进行,字旗即将飘扬在伦敦上空。两天之后,希特勒决定在9月21日开始行动。

对道丁来说,此时的前景黯淡,毫无缓和的迹象。德国人对飞机制造厂的破坏不仅使新飞机的生产下降,而且也使。旧飞机的维修速度放慢了。此时的飞机损失数量已超过了补充的数量。但是,更让道丁束手无策的是飞行员的损失。而且,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危险因素,那些幸存的飞行员,已接近忍耐的极限,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

道丁是个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一直坚定不移地相信,上帝是站在英国人这一边的。此时此刻,这位空军大元帅虔诚地希望上帝显灵,出现奇迹。他承认:“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奇迹。”

他还不知道,有一个奇迹已降临到他头上了:德国空军有两个执行夜间飞行任务的飞行员飞错了地方,他们的错误成了改变不列颠战役整个进程的主要因素。

在德国空军第二阶段的行动中,帝国元帅戈林除了一件事情之外,一切都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干。他们有全权在白天黑夜进行轰炸,可以袭击打得到的英国空军的任何地方——包括英国的城市。但是戈林把一个城市严格地划在了进攻范围之外,那就是英国的首都。他在伦敦城区的外围画了一条线,根据希特勒的具体命令,他严禁进攻这条线以内的地区。

在德国空军的指挥官中,有一部分人认为,不断地对伦敦实行恐怖轰炸可以瓦解平民的斗志,就像当初在华沙那样;毫不留情的轰炸会使士气大落的英国人走到谈判桌边来。戈林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柏林人会向恐怖轰炸屈服吗?”戈林问道,“我可不相信。我看伦敦人也不会求饶的。”所以,在当时戈林和希特勒都不愿看到伦敦被毁。

但在另一方面,伦敦有些身居要职的人却真的希望德国空军把注意力转向首都。当时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说战斗进行到这个阶段时,丘吉尔每天晚上都要到唐宁街10号的花园里去,当他听到轰炸机的嗡嗡声和炸弹落在郊外的砰砰声时,他就向空中挥舞双手大喊:“你们为什么不到这里来?来炸我们,来炸我们呀!”不管这种传闻是否属实,这时无疑是英国最需要得到美国尽力支持的时候,而丘吉尔认为,最能赢得美国的同情——及援助——的莫过于伦敦变成废墟时的景象了。

道丁也希望看到德国空军飞到伦敦来——他有更实际、更紧迫的原因。如果敌人按目前的进度继续进攻战斗机指挥部及其基地,伦敦反正迟早也会在敌人面前暴露无遗,因为这样下去,保卫伦敦的空中防御系统就会被消灭。如果德国人开始轰炸首都,那么他们进攻力量的转移就能减轻道丁的扇形站和军需补给基地的压力,就能使战斗机指挥部获得一点时间喘息、休整,以聚集力量再战。

然而希特勒太狡猾了,他不会上当,他坚持他那条德国空军轰炸机不进伦敦城区的成命,没有一点改变主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