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激战英伦——不列颠空战
28731500000004

第4章 蓄谋已久的侵略(4)

由于同一原因,德国在入侵中使用的四十多个常规步兵师的价值,远不及六个装甲师、四个轻装甲师(附有两支装甲队的摩托化步兵师)和四个摩托化师所组成的十四个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师。决定胜负的是这十四个师快速的纵深挺进和纳粹空军在上空的压力。纳粹空军破坏了波兰的铁路系统,并在入侵初期摧毁了大量波兰空军。纳粹空军不是编成大队,而是非常分散活动的,因此无比广阔的地区就到处陷于瘫痪。另一重要因素是,伪装成波兰广播的德国广播攻势,大大滋长波兰盾方的混乱和沮丧情绪。这一切因素所以造成多重影响,是因为波兰对他们士兵能够战胜机械的力量过分自信,反过来也就导致幻想的破灭。

德军是在9月1日上午6时前不久越过波兰边境的;空袭在前一小时就已开始。在北路入侵的是包克集团军群。这个集团军群包括屈希勒尔统率的第三集团军和克鲁格统率的第四集团军。前者从东普鲁士的翼侧阵地向南插入,后者则向东推进,越过波兰“走廊”与前者会合,以包围波兰的右侧。

承担更重大任务的是南路的伦斯德集团军群。这个集团军群的步兵实力比包克集团军群几乎大一倍,装甲部队也强得多。其中包括布拉斯科维茨统率的第八集团军、赖歇瑙统率的第十集团军和利斯特统率的第十四集团军。左翼,布拉斯科维茨奉令向大工业中心罗兹推进,一面协同围困波兹南这一突出部分的波军,一面掩护赖歇瑙的翼侧。右翼,利斯特受命向克拉科夫推进,同时绕过波兰的喀尔巴阡山脉侧翼,用克莱斯特的装甲军穿越喀尔巴阡山口。但是,决定性的打击归居中的赖歇瑙担任,因此大部分装甲部队都分配给他了。

德军入侵所以成功,也是因为波兰的首脑轻视防御,不用心建筑防御工事,宁愿依靠反攻——他们认为他们的军队尽管缺乏机械化装备,还是能够发动反攻的。因此,机械化的入侵军能够毫无困难地找到并突破前进的通道,而波兰的反攻,在德国对他们前进运动加以回击、对他们后方加强威胁这两面夹击下,大都遭到失败。

到9月3日,英法参战时,克鲁格部队已经切断波兰“走廊”,攻至维斯瓦河下游;屈希勒尔部队从东普鲁士向那累夫河施加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赖歇瑙装甲部队已经冲到瓦尔塔河,并已强渡。与此同时,利斯特集团军正从两翼向克拉科夫会聚,迫使那防区的希林集团军弃城而退至尼达河与杜纳耶次河一线。

到4日,赖歇瑙的先头部队已到达离边境五十英里的皮利察河,并渡过河。过了两天,他的左翼占领托马舒夫后,已伸入罗兹的后方,他的右翼已攻入基埃尔策。这样,守卫罗兹防区的波兰罗梅尔集团军遭到了两面夹攻;库切巴集团军仍然远在前方波兹南附近,处于被围困的危险之中。在总参谋长哈尔德所策划、总司令勃劳希契所指挥的这一包围战中,其余德军也都在执行各自任务时取得了进展。波军被分割成若干互不配合的部分,有的在撤退,有的对近在眼前的敌人纵队断断续续地发动进攻。

如果不是沿传已久的习惯势力往往不让机动部队远远赶在支援他们的步兵大队前面,那末德军的推进可能还要快得多。但是,新获得的经验表明,由于敌方一片混乱,减少了这种危险,德军就采取了更加大胆的方针。8日,赖歇瑙的一队装甲军,利用罗兹与皮利察河之间的缺口,飞速攻至华沙近郊——在第一个星期已经前进一百四十英里。到下一天,他右翼的轻型装甲师到达华沙与散多梅希之间的维斯瓦河更南的地方。然后折而向北。

与此同时,在喀尔巴阡山脉的附近,利斯特机动部队一一越过杜纳耶次河、比亚瓦河、维斯沃卡河和维斯沃克河,一直打到著名的普热米什尔要塞两侧的桑河。北路,古德里安装甲军(屈希勒尔集团军的先头部)已越过那累夫河,对华沙后方的布格河一线发动进攻。这样,对华沙以西维斯瓦河弯的波军发动的钳形攻势外面,又摧枯拉朽地层开了一个更大的钳形攻势。

在这一阶段的入侵中,德国方面的计划作了重大变动。当时波兰方面异常混乱,看来各纵队在向许多不同方向前进,卷起的尘土模糊了空中的视野,因此德国方面对局势的看法一时陷于混乱。在这种真相不明的状态下,德国最高统帅部免不了认为北方波军大都已经逃过维斯瓦河。基于这一设想,他们命令赖歇瑙集团军在华沙与散多梅希之间越过维斯瓦河,以拦击波军向波兰东南部撤退。但是,伦斯德表示异议,他确信大部分波军仍在维斯瓦河以西。经过一番争论,他的意见占了上风,于是赖歇瑙集团军掉头北上,在华沙以西布祖腊河一带建立起一个封锁阵地。

结果,最大部分的波兰残军还没有撤过维斯瓦河就陷入了重围。德军除了在最少抵抗的一带进行战略突破而占优势外,这时又在战术防御方面占了优势。他们要获得全胜,只要坚守阵地,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支仓皇出击的军队,这支军队在阵后作战,基地已被切断,补给越来越短缺,而布拉斯科维茨和克鲁格这两支集团军正会师东进,在其翼侧和背后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尽管波军勇猛作战,其英勇使对手深为感动,但是,最终只有一小部分趁黑夜设法突围,与华沙的驻军会合。

10日,斯密格莱-利兹陆军元帅已发布命令,向索斯恩科夫斯基将军奉命负责的波兰东南部总退却,打算在一条比较狭窄的战线上建立防御阵地以作长期抵抗。但在当时,这却成了空想。当时德军一方面收紧维斯瓦河以西的大包围圈,一方面正深入到维斯瓦河以东的地区。此外,他们在北方已经包抄布格河一线,在南方已经包抄桑河一线。在屈希勒尔的战线,古德里安装甲军向南挺进,对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来了个大包围。在利斯特的战线,克莱斯特装甲军于12日到达利沃夫城。德军在此受阻,但向北散开,与屈希勒尔部队会合。

尽管入侵纵队因纵深推进而感到极度疲劳,同时燃料也感短缺,但是,波兰的指挥系统严重脱节,既不能趁敌人暂时放慢步伐而加以利用,也不能从许多孤军仍然顽抗中得到好处。这些队伍胡乱行动,耗尽精力,而德军却在逐步合围。

9月17日,苏俄军队越过波兰东部边境。这背后一击决定了波兰的命运,因为波兰简直没有留下什么部队可以抵抗这第二次入侵了。次日,波兰政府和最高统帅部越过罗马尼亚国境——总司令发回电报,命令部队继续作战。这个命令最好多数部队都没有接到,但在其后日子里,许多部队还是实现其目的,继续英勇抗战,只是抵抗逐一失败罢了。华沙驻军尽管遭到空中和地面的猛烈轰击,还是一直守到28日,最后的一大批波兰残军到10月5日才放下武器,而游击队则继续抵抗到冬季。大约有八万人逃过中立国边境。

从东普鲁士向南,越过比亚威斯托克、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利沃夫,一直到喀尔巴阡山脉的一线,德俄两军,作为伙伴,会师了,互相祝贺。这一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瓜分波兰而确定下来,但是并不牢固。

与此同时,法国在德国西线只捅了个小小缺口。在解除他们盟国的压力方面,看来用力极微,事实也是如此。鉴于德军力量和防御薄弱,自然使人感到法国可以出力更多。然而,在这问题上,作一深入分析,势必纠正从双方兵力的数字对比中所得出的明显结论。

尽管法国北部边境长达五百英里,但是法国要不破坏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中立,就只能在来因河到摩泽尔河这九十英里的狭窄地区发动进攻。德国能在这一狭窄地区集中最精锐的兵力,而且他们也在通向齐格菲防线的路上密布地雷,从而使来犯敌人不得不放慢进军步伐。

更加糟糕的是,法国除了作一些初步试攻外,要到9月17日前后才能发动进攻。到那天,波兰的崩溃之势已经非常明显,因此法国大有借口取消这一攻势。他们所以不能提前发动进攻,是在于本来已经过时的动员制度。所以有这一致命伤,是因为他们依靠义务军。这支军队,只有在大批“受过训练的后备人员”从各自民间工作岗位上征集而来,编成队伍准备作战之后,才能够真正投入战斗。但是,法国统帅部恪守旧的一套战术思想,特别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效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先是大炮猛轰一阵,再来发动进攻,所以他们的行动更加推迟了。他们仍然认为重炮是对付任何防御阵地的“开罐刀”。可是,他们的重炮大都要从仓库中提取出来,并且要到第十六天,也就是动员的最后阶段,才能到手。只有在这情况下,他们才作出发动进攻的准备。

在好几年前,法国政治领袖保罗,雷诺就不断指出,这套想法已经过时,他也极力主张,一定要由职业军人组成一支可以立即投入战斗的机械化部队,而不是依靠旧式的、动员缓慢的征召的兵员。但是,他的呼声始终无人理睬。法国政治家,象大多数法国军人一样,信赖的是征兵制和人数。

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可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而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四、“假战争”

“假战争”是美国报刊所创造的一个名词。正如许多生动的美国辞汇一样,“假战争”这一名词很快就为大西洋两岸所采用。从1939年9月波兰崩溃开始,一直到次年春季希特勒向西欧发动进攻,这段时间的战争,已定名为“假战争”。

创造这一名词的人,是想说明这场战争是虚假的,因为英法两军与德军之间没有打什么大仗。实际上,这一时期是在幕后鬼祟活动。在这一时期中,一个德国参谋遇到一个奇怪事故。这件事使希特勒大吃一惊,在其后几个星期中,德国完全改变了军事计划。老计划是决不可能象新计划那样获得成功的。

但是,这一切并不为世人所知。天下人士只能看到战线一片平静,从而断定战神已然沉睡。

公众对这一表面平静状态解释不一。一种解释是,英法两国虽然为波兰而宣战,但并不是真想打仗,而在等待和谈。公众的另一种解释是,英法两国在耍滑头。美国报刊登载了许多“报道”,说同盟军最高统帅部经过深思熟虑,采用了一个设想巧妙的战略防御计划,正在为德军设置陷阱。

以上两种解释都没有根据。那年秋冬两季,同盟国政府和最高统帅部花不少时间讨论了进攻德国或德国两侧的计划(凭其资源是无法实现这套计划的),而不是在集中精力对希特勒即将发动的进攻作出有效的防御准备。

法国沦亡后,德军掳获法国最高统帅部的档案,据此出版了一部耸人听闻的文件汇编。这些文件表明,同盟国首脑整个冬季都在考虑全面进攻计划——通过挪威、瑞典和芬兰攻打德国的后侧;通过比利时攻打鲁尔区;通过希腊和巴尔干半岛各国攻打德国遥远的东侧;以攻打高加索的俄国大油田而切断德国汽油供应的外部来源。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幻想汇编——都是同盟国首脑的空想,他们一直生活在梦境中,后来遭到希特勒发动进攻这盆冷水浇头,才惊醒过来。

希特勒做事素有远虑。他开始想到进攻西欧之时,正是波兰一战临近结束之日,也是在他公开建议召开和平大会之前。他显然早已明白,诸如此类的建议,西方同盟国未必考虑。但当时他只让直属下级知道他思想正在转变。10月6日,他公开提出和平建议,这个建议遭到公开拒绝,在此之前,他始终把总参谋部蒙在鼓里。

三天后,希特勒给德国陆军将领的一长篇指令中,详述了他的想法,阐明了他所以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可行途径的种种理由。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文件。他在这文件中断言,同英法两国展开持久战,将耗尽德国资源,也便于俄国从背后给予致命打击。他担心,他和俄国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俄国的目的之时,才会使俄国保持中立。出于这一担心,他就要提早进攻法国,以迫使法国接受和平。他相信一旦法国垮台,英国也会就范。

希特勒认为目前他有兵力和装备打败法国,因为德国在新式武器方面所占的优势是至关紧要的:

目前,坦克队和空军不仅作为进攻手段,而且也作为防御手段,其技术之高是其他力量望尘莫及的。经过编制,又在熟练的领导之下(优于其他任何国家),坦克队和空军保证有战略上的作战潜力。

他虽然承认法国在旧式武器方面,特别在重炮方面,占有优势,但是争辩说,“这些武器在运动战中丝毫不起决定作用”。由于他在新式武器上占有技术优势,所以他也能低估法国在受过训练士兵的人数上占的优势。

希特勒接着争辩说,如果他坐待法国厌倦战争,那末“由于英国战斗力增长,法国就会有新的作战因素,这无论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对法国都有极大价值”——以此巩固防御。

首先必须防止敌人改进他们的兵器,特别是反坦克武器和高射武器,从而造成力量的均势。就此而论,今后每一个月的消逝都意味着时间的丧失,将不利于德国的进攻力量。

希特勒担心的是,因轻胜波兰而引起的兴高采烈一旦消失,德国士兵的“作战意志”也会随之而消失。他说:“目前,他的自我尊敬,不亚于别人对他的尊敬。但是,如果把战争推迟半年,加上敌方宣传起了作用,这种重要品德可能再次削弱。”希特勒认为他必须及早出击,免得为时太晚。他说:“在当前形势下,时间可以看作是西方列强的盟国,而不是我们的友邦。”他在备忘录的结尾作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一切条件许可,就要在今年秋季发动进攻。”

希特勒坚持比利时必须包括在进攻区内,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回旋余地,俾能从翼侧包围法国马奇诺防线,而且也是为了防止这一危险:英法两军进入比利时,并在靠近鲁尔区的边境摆开阵势,“从而使战争迫近我们军火工业的心脏地区”。(法国档案明明道出,这正是法国总司令甘末林的主张。)

希特勒透露了这番用心,对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好象一个晴天霹雳。他们同大多数德国高级将领一样,都不象希特勒那样相信新式武器的威力可以压倒敌方在受过军训的人力上所占的优势。按照习惯方法计算了一下师数之后,他们争辩说,德国陆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击败西欧军队。他们指出,德国好不容易动员来的九十八个师比对方的总数少得多;其中有三十六个师装备很差,简直没有受过训练。他们还忧虑这场战争会扩展为另一次世界大战,担心德国会因此而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