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8737900000020

第20章 中国菜概述(4)

在当时,无论北方菜或南方菜,都还处在发展的不自觉阶段,远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独立的流派。秦始皇统一中国,扩大了我国的版图,并且组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开发边疆地区;于是西汉时,西南部巴蜀的经济文化获得发展,风土人情也进一步汉族化。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迁徙的年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后,与汉族逐渐融合;而汉族中的贵族阶级移居南方,带来了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繁荣。这对日后出现苏菜、浙菜极有影响。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南北打开一条通道;其扬州之行,更使扬州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显要。到唐代,扬州成了中外、南北的交通枢纽,因而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菜系,于此已见端倪。南宋都城临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之一。《武林旧事》中开始有“南食店”、“北食店”之称,可见那时还有南北菜系的分界,其实浙菜也已经崭露头角了。

自辽、金、元开始,北京几乎一直是我国的首都。经过数百年的酝酿、积累,北京菜广泛吸收北方菜的众长,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菜系。我国有川菜、粤莱、苏菜、浙菜、闽菜等名目,并自成体系,则是从清代才开始的。康熙和乾隆的多次“南巡”,各处地方官百般殷勤,佳肴纷呈,这对发展地方风味菜都起到很大作用。

各地菜系的最后完成,取决于必须涌现一大批名店、名厨和名菜,还必须有一大批名人、名着和名句的揄扬。例如京菜在明末清初还并不是很有名。到了乾隆年间,“北京烤鸭”开始小有名气。《燕京杂记》云:“京师美馔,莫妙于鸭,而炙者尤佳,其贵至有千余钱一头。”《竹叶亭杂记》亦云:“都城风俗,亲戚寿日,必以烧鸭烧豚相馈遗。”同治三年(1864),河北蓟县人杨全仁在前门外开设“全聚德鸭店”,用填喂方法育鸭,肌肉丰满,皮薄脯大,挂炉烘烤后,皮脆、肉嫩、味香,名曰“北京填鸭”,并制成几十种鸭菜,称为“全鸭席”,从此名声大着,带动了其他京菜的身价日高。《都门杂咏》中有一首诗云:“闲来肉市醉琼酥,新到莼鲈胜碧厨。买得鸭雏须现炙,酒家还让碎葫芦。”又如浙菜的享誉也只有100多年历史。道光28年(1848年),西湖孤山风景区开设一家楼外楼菜馆。据说当时店主请清代着名学者俞曲园题名。俞说:“既然你的菜馆开在我俞楼外侧,那就借用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叫做“楼外楼”吧!”由于该菜馆精心烧制杭州传统名菜西湖醋鱼,滋味鲜美,引来各方游客都想登楼览湖,品尝美味,从而使浙江的其他佳肴也相得益彰,逐渐发展为一支很有特色的菜系。有人在该菜馆楹联上题曰:“推窗望湖平,水清柳翠,楼外风光好;举箸尝鲢肥,笋嫩莼鲜,席间笑语盈。”总之,地方风味菜,一要菜肴确实精美,富有特色,形成系列;二要有人善于总结经验,写成食谱,代代相传,并有所创新,发扬光大;三要办好一批着名菜馆,做出声誉;四要依靠名人文士制造舆论,扩大影响。没有这四条互相配合,是很难形成气候的。

中国菜虽然已经流派林立,各成系统,但这种局面也不一定是铁板一块,永不改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饮食业此消彼长的情况是经常要发生的。应该看到,由于交通的发达,缩短了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人们的口味将发生变化,各地名菜也在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这都可以使这个动态结构重新组合,乃至“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一番融合,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分成新的菜系,这就有可能使中国菜“更上一层楼”。

2.3其他风味流派

上下五千年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孕育出饮食文化的一枝奇葩;纵横一万里壮丽富饶的神州大地,散布着香飘中外的八大菜系。除以上八大菜系外,中国菜肴还有许多风味流派,各有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我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3.1少数民族风味菜肴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在我国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在中国烹饪这个百花园地里,少数民族菜以它独特的烹调方法和着名的菜肴享誉中华大地。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各自的饮食文化模式,曾出现了不少着名的菜肴风味流派,主要有清真菜、蒙古族菜、满族菜、朝鲜族菜等。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着名的菜点。在此我们着重介绍清真菜,其他少数民族菜,亦各具特色,这里不一一详述。

清真菜为我国特色风味之一,是信奉伊斯兰教民族肴馔的总称,系由古代部分游牧民族饮食习俗演变而来。清者,洁如澄水,明如满月;真者,言无虚假,行无伪诈。要做到“清真”两字,从人到事,遍及至物,都须如此。公元七八世纪,回族在北京定居,公元1279年,元代在北京建立帝都,回民食品开始普及。经过近七百年的发展变化,渐已为北京人所接受,许多回民菜馆已在北京落户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

早期传入我国的清真菜,主要由阿拉伯人和后来逐渐形成的回族人民经营的,有三种形式:清真寺院菜、民间菜、小型商业菜。保持阿拉伯饮食文化风貌,选料上多用羊肉、洋葱、胡萝卜、胡椒面、杏仁粉、盐等,不喜用酱油。口味上以辣、甜、咸、酸为特色。工艺上以烤、炸、煮见长。后来逐渐形成各个地区不同风味的清真菜,大致分为三种风味特色:

一是西北地区,保留了较多的阿拉伯饮食特色,以炸、煮、烤制作,口味浓厚;二是长江以北,以北京地区为代表的清真菜,烹调方法精细,擅制牛羊;三是杂居在南方沿海地区的回族清真菜,口味清淡,以海鲜禽类烹调最为拿手。各种风味清真菜构成了中国清真菜的总体。

清真菜的特点是嫩、脆、香、浓,烹调用料以油、盐、醋、糖为主,使用的酱、香料品种甚多,烹调方法除涮、烤之外,大致与京菜相似。清真膳食,擅烹牛羊肉,着名菜肴有“涮羊肉”、“锅烧牛脯”、“酱爆鸡丁”、“烤全羊”等。擅用烤、烧、爆、炸、扒、炖、煮、烩等烹调技法。肴馔品种繁多,风味独特。涮羊肉、烤全羊、炸羊尾、滑熘里脊、清炖牛肉、抓炒羊肉、白扒鸭条、烩鸭四宝、水爆肚仁等品,名扬四方。

最突出的特点还在于饮食禁忌比较严格,其饮食习惯来源于伊斯兰教教规。伊斯兰教认为,人们的日常饮食不仅为了养身,而且还要利于养性,因而主张吃佳美、合法的食物。所谓佳美,就是清洁、可口,富于营养。清真菜忌用猪、狗、驴、无鳞鱼以及所有自死动物等为原料入馔。《古兰经》指出不洁、禁吃的食物有自死的动物、血液、猪肉以及未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此外无鳞鱼和凶狠食肉、性情暴躁的动物也不能吃,如鹰、虎、狼、驴、骡等。伊斯兰教规定可食的动物主要有:反刍的、食草的畜类和吃谷的禽类,如牛、羊、驼、鹿、兔、鸡、鸭、鹅、鸽以及河海中的鳞鱼、虾等。所谓合法,就是以合法手段取得。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宰杀这些供食用的禽畜,一般都要请清真寺内的阿訇认可的人(教门中专门从事屠宰的师傅)代刀,并且必须事先沐浴净身后再进行屠宰,宰杀时还要口诵安拉之名,方为合法。穆斯林个人高诵真主的尊名进行屠宰也是可以的。同西亚和北非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菜肴相比,中国清真菜的风味迥异,而在饮食禁忌上则是完全相同的。

2.3.2仿古风味菜肴

1.宫廷菜

旧时皇室所用的肴馔。宫廷菜肴集四方贡珍奇品,御厨精烹,品式繁多,成为中国菜的组成部分之一。宫廷菜原本来自民间,进入皇宫后,选料更精,加工更细,并且在菜式和配套餐具、用具方面,又增加了皇宫特色。宫廷菜回到民间后,经多次实践,成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菜肴。宫廷菜是北京的一大特色,清代宫廷菜品种繁多,吸取历代美食精华,融南北烹调技艺,汇八方风味菜点,可谓集中华美食文化之大成。清代帝王入关前,生活在我国东北,平时饮食为满族食俗,定都北京后,宫中御膳房逐渐吸取汉、蒙、回族等烹调技艺和风味菜点。清朝后期,还把民间饭食和坊间小吃,列入食谱。康熙、乾隆多次到各地巡游,对江南美食和寺院素斋,十分赞赏。有时还把外地名厨带回北京。由此可见,清宫御膳实际上是中华美食的汇集。

历代帝王生活奢侈,清代也不例外,清宫膳食有专门机构管理、供应。下边的御膳房御厨很多,乾隆时已超过四百人,内膳房专供皇帝、皇后、嫔妃等膳食。御膳房内又分荤、素、挂炉、点心、饭食,等等;外膳房只承办宴席及侍卫、值班大臣的饭食。清朝被推翻后,御膳房厨师纷纷流入社会,经营饭馆。

宫廷菜选料讲究,有所谓山八珍、陆八珍和海八珍之说,主要原料除鸡、鸭、鹅、鸽、鱼、牛、羊、猪、甲鱼以外,还有熊掌、鹿、豹、鸵、犀、飞龙、虎、猴、果子狸等及参、鲍、贝、银耳、燕窝、口蘑、香菇和时鲜蔬菜、干鲜果品、蜜饯,等等。宫廷菜不仅选料精,而且制作格外细致,做出菜的色形要美,口味要清淡鲜醇,甜咸适口,有的菜肴还要求酥脆,且营养丰富,其中有一些是食疗补品或药膳。

2.谭家菜

谭家菜是中国最着名的官府菜之一,由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人所创。谭氏为广东人,一生酷爱珍馐美味,他与儿子刻意饮食,并以重金礼聘京师名厨,得其烹饪技艺,将广东菜与北京菜相结合而自成一派。谭家菜先是在谭氏家中承办筵席。20世纪50年代初,谭家的几位家厨开馆经营谭家菜。谭家菜咸甜适口,南北均宜,调料讲究原汁原味,制作讲究火候足,下料狠,菜肴软烂,因而味道鲜美,质地软嫩。谭家菜近两百种佳肴,其海味菜最为有名,尤其是谭家菜中的清汤燕菜更有其独到之处。代表菜品有黄焖鱼翅、清汤燕菜、红烧鲍鱼、扒大乌参、草菇蒸鸡、银耳素烩、清蒸白鱼、柴把鸭子、珍珠汤、罗汉大虾、蚝油鲍鱼、砂锅鱼唇等。谭家菜流传到社会后,有人说:“戏界无腔不学谭(谭叫天),食界无口不夸谭(指谭家菜)”。

时至今日,谭家菜被完好地继承了下来,并获得了新的发展。作为中国官府菜中的一个最突出的典型,谭家菜不仅赢得了许多国内外美食家的赞美,也引起了不少烹饪研究家的兴趣。从中国烹饪历史角度说,谭家菜是一块活化石,提供了一份研究清代官府菜的最完整而准确的资料。

3.孔府菜

孔府菜是中国着名的官府菜之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具有选料广泛、制作精细、造型美观、注重营养、豪华奢侈、讲究礼仪等特点。孔府的日常饮食肴馔,选料精而广、技法多而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日常的食品富营养、讲时鲜、有风味、搭配调剂恰当;接待来宾的筵席菜则有严格的等级差别,讲究排场、注重礼仪。

在我国着名的文化古城山东省曲阜城内的孔府,又称为衍圣公府。这座坐北朝南三启六扇威严的宫殿式府第,门额上高悬蓝底金字“圣府”,它是孔子后裔的府第。中国封建社会,孔府既是公爵之府,又是圣人之家,乃“天下第一家”。历代统治者,都把孔子的后裔封为“圣人”。直至蒋介石1935年封孔子77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报官”,并以“特任官待遇”,都是加官晋爵。从明清到近代,由于历代“袭封衍圣公”,官列“文臣之首”,权势十分显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的论述,历来作为饮食名言相传。孔府孔氏子孙在饮食方面较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经过千万厨役的劳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孔府烹饪。

孔府菜由家常菜和筵席菜组成。家常菜是府内家人日常饮食的菜肴,由内厨负责烹制;筵席菜是为来孔府之帝王、名族、官宦祭孔和拜访举办的各种宴请活动的菜肴,由外厨负责烹制。宴席菜和家常菜,虽然有时互相通用,但烹饪是有区别的。孔府宴席用于接待贵宾、上任、生辰家日、婚丧喜寿时特备。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级,有不同的规格。第一等用于接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满汉全席”,是以清代国宴的规格设置的,使用全套银餐具,上菜196道,全是山珍海味,熊掌、燕窝、鱼翅等。另一种是喜庆寿宴的高摆宴席。在宴席上有四个“高摆”,是用江米面做成的图柱体,像支粗大的蜡烛,外面用各种干果填成图案和字形,写有“寿比南山”等吉言,每一个字,摆在银盘中,成为宴席的特殊装饰品,庄重高雅。

孔府有一种与火不接触的独特自烤菜。如烤花篮桂鱼,把炮制干净的桂鱼调味、造型后,网油,再包面饼,把鱼包封严密,放在铁钩上,下用木炭火两面烤熟,其鲜味不失,色白而嫩。食者知其味,不知其法,曾是孔府秘不外传的名菜制法。烤鸭、烤乳猪,都被孔府列为宴席菜,被称为“红烤菜”,指烤出的菜红润光亮。

孔府的另一类菜肴是“家常菜”,从米粥、煎饼、咸菜、豆腐到豆芽、香椿、鸡蛋、茄子,这些来自民间的常食小吃,经过孔府厨师的精巧制作,成为孔府的独特菜品,其原则是“精菜细作,细菜糖炒”。所以孔府的家常菜也是别有风味的。如豆芽菜,将豆芽去芽和根,清油快炒,鲜脆爽口,曾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香椿芽也是山东西部民间春季常用的菜蔬,孔府每年收进数百斤上好的椿芽,供一年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