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8737900000027

第27章 中国饮食民俗(5)

3.满族

满族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河北省、内蒙古及京津等地,现在主要从事农业。过去以高粱、玉米和小米为主食,现在主要食用面粉和稻米,肉食以猪肉为主,禁食狗肉。白肉血肠是满族风味名菜,满族自古喜食猪肉,尤喜食“白煮”。此菜是用新鲜猪血灌制,文火煮熟,将其切成薄片,放在肉汤或鸡汤中,加酸菜丝、精盐等调料即成。冬季寒冷,没有新鲜蔬菜,常以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食用油多为猪油、豆油和苏子油。满族人有“多畜猪,食其肉”的习惯,制作出的药膳也就少不了猪肉,如野参七星肘子、煸白肉、熘肉片等,近年来备受推崇的“益寿胶冻”(即猪皮冻),就是满族人发明的。由于满族人喜食猪肉,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自然在猪肉的烹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食风,这也是情理之中的。

满族日常喜食小米、黄米干饭、豆包。年节则喜吃“哎吉格悖”,即饺子。除夕必吃手把肉,风味食品有白煮猪肉、灸猪肉、萨其玛等。

满族信仰萨满教,祭天、祭神、祭祖先时,以猪和猪头为祭品。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猪耳朵抖动,则认为神已接受,即可宰杀,俗称“领牲”。

4.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以畜牧业为主,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日食三餐,以牛、羊肉为主食,喜食烤、烧肉、手抓肉和酸奶疙瘩。嗜饮砖茶,能饮酒。农区以米面为主食,爱吃包子、饺子、蒙古馅饼和炒面等,爱喝烈酒和砖茶,每餐离不开奶与肉,即“白食”与“红食”。“白食”指奶面制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

“红食”指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如手把肉、烤羊尾等。蒙古族也有食疗的习俗,其传统食疗的发展与蒙古高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蒙古民族传统经济、生活习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他们的食物结构中,肉类食品和奶类食品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在蒙医传统的食疗中,肉食品和奶制品占主要地位是其主要的特点。

蒙古族人爱吃羊肉,故含有羊肉的保健膳食也特别多,用量也较大。如“马思答吉汤”、“大麦汤”、“沙乞茶儿汤”(沙乞茶儿即蔓菁根)、“苦豆汤”、“木瓜汤”、“松黄汤”、“大麦片粉”等,不胜枚举。蒙古族人喜爱的保健膳食还有羊肉奶茶、米奶茶、葡萄奶油粥、四味汤、奶油拌炒米、奶酪(奶豆腐)、酸奶酪、酸马奶(马奶酒)等。

3.2.4西北少数民族食俗

1.回族

回族860多万人口,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全国各省市均有分布,但却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宁夏回民比较集中,约120万人口,其他回民大多分布于甘肃、河南、河北、青海、新疆、云南、山东等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着名的回族聚居地,其民族形成可上溯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波斯人来中国经商留居中国的一部分及13世纪被迫迁到我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不断与汉族等民族通过通婚、信教等。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因而有其特有的饮食习俗。回民饮食禁忌比较严格,喜食牛羊肉及偶蹄类食草动物的肉以及鸡、鸭、鹅等家禽。不吃猪、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和凶猛禽兽的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不吃无鳞鱼,不嗜烟酒等。绝大多数回民不吃马肉,但新疆阿尔泰地区回民吃马肉,有些地方的回民也吃兔肉。

回民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饮食禁忌,但因隶属教派、居住分散、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受周围各民族的影响及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诸因素,各地回民饮食风俗也有差异。从主食上来看,南方回民以大米为主食;北方的宁夏贺兰山麓、银川平原、京津地区因产大米较多或大米供应多,也以大米为主食,面食为辅,其他地区大多以面粉为主食,兼食大米、小米、玉米及各种杂粮。

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民,以土豆、荞麦、莜麦、糜子、豌豆为主食;新疆阿尔泰地区回民吃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这显然是受哈萨克饮食习俗的影响;居住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带的回民,主食与藏民一样,吃青稞、豌豆,三餐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他们吃大饼、馒头和龙眼包子,也是采用当地藏民的做法。北方以面粉为主食的回民,擅长制作各种面食品,或蒸或煮或烙或炸。甘肃回民喜食抻制的面条,擅长做苦豆子馍馍等;风行全国的兰州拉面,就是甘肃回民的创造。宁夏回民喜食干拌面、连锅面、蘑菇面、羊肉臊子面等各种面条;新疆回民喜食拌面、炒面、烩面、凉皮子、馕、炸糕、饺子、馄饨等;北京回民喜食芝麻烧饼、肉饼等各种饼类和焦圈、油香、馓子、麻花、炸糕等各种炸货。

副食上,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过去西北地区喜食骆驼肉,现因饲养少,吃驼肉的人也随之减少。天津等沿海地区回民多吃鱼虾鸡鸭,蔬菜因地而异。甘肃宁夏一带回民因蔬菜较少,同汉族一样常年制作“浆水”(用煮面条的汤泡芹菜发酵而成)。各地回民都喜欢在牛羊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植物油混合做菜用。

回民烹调技艺较高,清炖、红烧、粉蒸、凉拌、煎、炸、煮、烩、炒、酥、焖种类较多。比较有特色的菜品有:夹饭、牛干巴、发子面肠等。另外,涮羊肉、红松羊肉、清蒸羊羔肉、桶子肉、手抓羊肉、羊肉粉汤、煨牛肉也是极有特色的回族菜肴。云南回民还善将晒干的牛肠、牛胃做汤吃。

按伊斯兰教规,回民教徒不能抽烟喝酒,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已经不太严格,特别是遇到喜庆节日也摆些果酒、啤酒之类。回民极好饮茶,甘肃、青海、宁夏回民好饮盖碗茶、冰糖窝窝茶、八宝茶;宁夏南部山区回民好饮罐罐茶、油茶;滇东回民在早晨饮烤茶。客人进门后,先小净(用“活水”洗手、漱口),随即献上新沏的茶水,再端出油香、馓子等食品。

若贵客临门要杀鸡宰鹅,有羊者做全羊席待客,回族妇女不陪客。回民有可贵的互助精神,一家有丧事,除亲朋要帮忙外,邻近的人家均主动登门帮助办理,丧家要炸油香、馓子,宰牛羊招待来客,而且要尽可能地送客人及邻居。

各地回民都过传统的宗教节日,比较重要的有开斋节、尔代节、圣纪节。开斋节,新疆地区称“肉孜节”,每年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过此节日。成年穆斯林在斋戒的一个月里,白天不吃不喝,晚上进食,斋月期满那天便是开斋节。各家备油香、馓子、羊肉粥等。是日清晨要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尔代节又称古尔邦节、尔德节,含有牺牲献身之意,汉译为宰牲节。这天要宰鸡鸭鹅或牛羊接待亲友,在清真寺举行会礼,宰牲献祭。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是穆罕默德的生日与忌日,人们要聚在清真寺聆听阿訇讲述《古兰经》,然后会餐。一般来说,圣纪节的饮食比其他节日都丰盛。其他还有一些节日,部分地区回民过阿舒拉节、法蒂码节等。云南回民过姑太节、登宵节、拜拉特节等。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大多居住在新疆的南部和北部,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辅之以蔬菜、瓜果和奶制品。常见的主食有馕、包子、羊肉抓饭等。维吾尔族的“羊肉抓饭”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主要原料为大米、羊肉、胡萝卜、植物油及盐、葱、味精等。不仅搭配科学,烹调合理,而且营养丰富,有利健康。从中医性味而论,羊肉抓饭中,大米性凉,羊肉性温,胡萝卜味甘,食盐味咸,可谓温凉适中,甘咸相宜,既有植物性食品——米、油、菜,又有动物性食物——肉,符合当地民族生活习惯。此外,烤羊肉串、烤全羊、马奶酒等也颇具民族特色。

3.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人散居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及内蒙古自治区。以面食为主,主要吃面包及各种馅饼。副食品有各种蔬菜及猪肉、羊肉、牛肉、牛奶,还有腌制的各种蔬菜等。居住在乡村的俄罗斯人,家庭几乎都养有头数不等的奶牛,户户都会精心制作奶油、奶酪、果酱、果丹皮等美味可口的食品。

俄罗斯族人吃饭时用刀、叉、勺,盛饭的工具大多是盘子。一日三餐,早、晚两餐比较简单,先喝汤后吃菜。如果有两样以上的菜,一个菜吃完以后,再吃另一个菜。奶酪、奶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男人一般喜饮啤酒,几乎每家都会自制啤酒,除了自饮,也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俄罗斯族人忌食马肉、驴肉,少数人不食狗肉。因为受哈萨克、维吾尔等兄弟民族的影响,有些俄罗斯人还不吃猪肉。

4.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饮食以米、面、肉、奶为主,十分喜爱吃各种糕点。塔塔尔族妇女素以长于烹饪着称,尤其善制各种糕点。她们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馕十分精致可口,在节日和待客时,除了抓饭外,还有用奶酪、杏干、大米,以及用南瓜、肉、大米焙烘的两种糕饼称为“古拜底埃”和“伊特白里西”,其外皮酥脆、内部松软,是塔塔尔族特有的风味食品。塔塔尔人还十分喜爱饮用一种用蜂蜜发酵制成类似啤酒的饮料“克儿西麻”和用野葡萄酿成的酒“克赛勒”。

塔塔尔族人信奉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教历的十月初一要过开斋节。节日那天,人们沐浴更衣,走亲串乡,互赠礼品。家家户户都准备杏仁、杏干、油香、油炸果子、茶、瓜果等食品,有的人家还备有奶茶、五香茶(用茶叶、枸杞、杏仁、冰糖、杏干泡的茶)招待亲友和客人。

塔塔尔族每年在初春还要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一年一度的撒班节。节日里,盛装的男女,带着馕、“古拜底埃”糕点、克儿西麻饮料、克赛勒酒等食品,互祝节日。“赛跳跑”是塔塔尔族一项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这项活动十分有趣,参赛者必须口衔一匙,匙内放一鸡蛋,随着口令一下,迅速前跑,最先到达目的地而鸡蛋不跌落者为胜。

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年节食俗和少数民族食俗。饮食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食、菜肴制作技术的精良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还包括饮食结构、道德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居家饮食是一种“常食”,制作和享用都比较简便;它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及不同季节,对饮食结构、配餐方式做相应的调整。在这一方面,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惯例。各民族饮食习俗的形成,既与这一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及生活方式有关,又和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影响交流有关。环境、气候和物产的差异,往往导致饮食原始结构和制作技术的不同。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历来都是将实用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即便是日常生活中普通食品的制作,也把色、香、味作为美的标准。这都表现出各民族对待生活的乐观情绪和对美好未来的刻意追求。

思考题

1.什么是饮食民俗?

2.我国的餐制是如何演变的?

3.中国的年节食俗有哪些文化特征,都是怎样形成的?

4.我国少数民族食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谈谈你对中国传统饮食习俗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