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8737900000033

第33章 酒的历史与发展(1)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酿酒的起源。

熟悉我国酿酒发展的历史。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酿酒工艺的历史较长。据李日华所着《蓬栊夜话》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于石洼中,酝酿成汤,闻数百步。”这就是最原始的酒,是经野生花果堆积于高温季节自然发酵而成花蜜果酒,或称“猿酒”。人们根据古代的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燧生而熟,令人腹无疾。当时农业逐渐发展,随着烹调技术的不断进步,于是就出现了汤液,随之人工酿酒术也就发明了。及至夏桀王,生活奢侈淫逸,给后人留下了“酒池肉林”的罪恶史实。

据近代考古发现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制专用酒具,表明当时已能制酒,时间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与帝(指舜)女令仪狄做酒的传说,即大禹时代大致相吻合。

各个时期出土文物中有酒器的珍贵文物相当多,譬如商朝的青铜酒器,其中就有装酒用的壶,贮酒用的樽,以及盛酒的卣,对酒加温用的斝、盉、角、爵,饮酒用的觚、觯,斟酒用的斗等,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仅从这些历史文物酒器的运用中,不难说明当时饮酒风俗已经形成。

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酒”字,于河南安阳殷墟中还发现了酿酒作坊的遗址。

因此说明在当时酿酒业相当发达。公元前十世纪,酿酒业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手工业,同时还设有专门掌管酿酒的官职。《素问汤液醪醴论》记载:“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中古之世,服之万全。”醪醴是一种谷物经过配制而成酒渣混合的饮料,古当药用。

另外又一证明是“翳”字从酒,也表明医学与酒的关系。古代战国策上已有“仪狄作酒而美,禹饮而甘之。”另有“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的记载,这些历史叙述都充分说明了制酒与饮酒不仅中国发明最早,而且对丰富人类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及至《礼记·月令仲夏》中提到的“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古遗六法”。以现在的观点看,我国用霉菌糖化谷物酿酒,大约可以溯源到五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当时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古代为了获得特殊的酒香,曾采用“百花酒,郁香合酿”。不过上述的配制方法多属分次投米的发酵酒类,即黄酒类的酒,并非是蒸馏酒类。至今浙江绍兴名酒加饭酒,仍采用这种工艺酿造而成,堪称制酒历史的“国粹古法”。晋代江统所着的《酒诰》中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即现在所使用的甑桶蒸馏设备。这是我国明代的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述的历史,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朽业绩。

《尚书·说命篇》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即属发芽后的谷物。这段内容说明运用微生物发酵的效果更好一些,这是因为酿酒工艺都离不开“糖化”和“发酵”两大主要微生物化学的过程。由于酿造工艺的不断发展,及至今日,我们沿用的曲丸、曲饼等各式各样的酒曲,就是在继承古人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升”。及至北魏时期贾思勰所着《齐民要术》中论述,“用此曲一斗,杀米三石;笨曲一斗,杀米六斗”。稽含着《南方草木状》指出:“杵米粉杂以众草叶,治葛汁滫溲之大如卵,置蓬蒿中阴蔽,经月而成,用此合糯为酒”。由此可见古人在实践中于各类曲中又加入了草叶或草药等,无非是改善制曲的质量,同时也改进了方法而获得较好的成品。至于谈到制酒的曲料或原料中加用中草药成分,则是种类繁多,其制品层出不穷。从古至今这种工艺方式不仅保留了古人的精华遗风,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花样翻新,使酿酒这门科学更放光彩。例如南方各地制造小曲加辣蓼草,熏酒小曲加各种名贵中草药;我国山西汾阳酿造的名酒竹叶青,也是加入了十多种中药而成。又如传统桑酒的酒曲中也加入了桑叶、艾叶等草药。及至现代仍沿用的曲种,主要有大曲、小曲与红曲三个品种。我国的酒曲是糖化和发酵同时进行的,这是中国古代自然学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我国传统的酿酒工艺除对于采用何种曲,酿哪种酒要求十分严格外,对酿酒用水也颇为讲究,同时对酿酒气候季节的掌握也非常重视。这种对地点、气候、用水等季节的要求,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利用自然界的温度、湿度,使微生物繁殖既快又好的宝贵经验。《齐民要术》中特别指出:“河水第一好,远河者,取极甘井水,水咸则不佳”;季节性要求“初冻后,尽年暮,水胍既定,收取则用”。选择秋末冬初季节酿酒,主要是为了采用新收获的粮食为原料,这是酿酒质量非常关键的总结之一。例如山西沂东地区一带习惯于落桑季节酿酒,故而得名为“落桑酒”。溯源我国的流传佳酿,汉武帝于建元初年(公元前19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葡萄和葡萄酿酒技术,于是我国开始了葡萄酒的酿造。至于啤酒在我国酿造的历史,是在20世纪初由外国传入我国,于1904年在哈尔滨自建了东北三省啤酒厂。

5.1酿酒起源的传说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不例外,有其自身的光辉篇章。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专用酒器,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器具也越来越多。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自此之后的文字记载中,关于酒起源的记载虽然不多,但关于酒的记述却不胜枚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对世界酿酒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酿酒起于何时,酿酒的始作人又是何人,则众说纷纭。中国现存的先秦古书中,不涉及酒的书很少。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我国作为世界三大酒的王国之一,从古至今人们爱饮酒,对酒的发明人也有着种种传说。从先秦编年史《春秋》起,每个朝代都有正史,记载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变化沿革,也记载天文地理、礼乐制度、科学技术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史籍中,记载着数不清的关于酒的故事,但都没有记载酒是怎么发明的,对于酒的发明人传说甚多。

5.1.1仪狄酿酒

酒的起源由来已久,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仪狄造酒说始载于《世本》,“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认为仪狄是酒的始作人,后来又衍生出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有“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根据这一说法,夏禹时代不仅有酒,而且相当多,仪狄只是技艺略胜一筹而已,并不能说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这里并无时代先后之分,似乎是讲他们制作了不同的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秫”是高粱的别称。杜康作秫酒,是指杜康造酒所用原料为高粱。若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粱酒的创始人。

一种说法叫“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时,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使之流传于后世。能进行这种总结推广工作的,当然不是一般平民,所以有的书中认定仪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员,这也不无道理。有书载仪狄作酒后,禹曾经“绝旨酒而疏仪狄”,也证明仪狄是很接近禹的“官员”。

仪狄是哪个时代的人,比起杜康来,古籍中的记载要一致些。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都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段记载,比其他古籍中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较为详细。那么,仪狄是不是酒的始作者呢?有的古籍中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鲋,说帝尧、帝舜都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都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都善饮酒,他们饮的酒是谁制造的?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是不大确切的。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复杂的事,单凭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仪狄再有能力,首先发明造酒,似乎不大可能。如果说他是位善酿美酒的匠人、大师,或是监督酿酒的官员,总结了前人经验,完善了酿造方法,终于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这还是可能的。

5.1.2杜康酿酒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先秦典籍中载有“杜康作秫酒”。

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做法,并无什么奇异的方法。由生活中偶尔的机会作契机,启发创造发明之灵感,合乎一些发明创造的规律。这段记载在后世流传,杜康便成了酒的发明家。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县志》中,对杜康也有过较详细的记载。白水县系“古雍州之城,周末为彭戏,春秋为彭衙”,“汉景帝建粟邑衙县”,“唐建白水县于今治”,可谓历史悠久。白水因有所谓“四大贤人”遗址而名蜚中外:一是相传为黄帝的史官、创造文字的仓颉,出生于本县阳武村;一是死后被封为彭衙土神的雷祥,生前善制瓷器;一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发明者东汉人蔡伦,不知缘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坟墓;此外就是相传为酿酒鼻祖杜康的遗址了。

“杜康,字仲宁,相传为县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是一个至今还有的小村庄,西距县城七八公里。村边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一百多米,最深处也近百米,人们称它“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杜康泉”。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固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清冽甘爽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杜康泉旁边的土坡上,有个直径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砖墙围护,传说是杜康埋骸之所。

杜康庙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像,可惜庙与像均已毁。据县志记载,往日,乡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带上供品,到这里来祭祀。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庙均在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凉亭。亭呈六角形,红柱绿瓦,五彩飞檐,楣上绘着“杜康醉刘伶”、“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图画。尽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传”,但据考古工作者在此一带发现的残砖断瓦考证,商时此地确有建筑物,这里产酒的历史也颇为悠久。

史籍中还有少康造酒的记载。少康即杜康,是不同年代的称谓。那么,酒之源究竟在哪里呢?“予谓智者作之,天下后世循之而莫能废。”这是很有道理的。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制造酒的经验,经过有知识、有远见的“智者”归纳总结,后人按照先祖传下来的方法一代一代地相袭相循,流传至今,这种说法是比较接近实际的。

5.1.3黄帝造酒说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古代医典《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为五谷汤液及醴醪”之事。《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从考古得到的有关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