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8737900000054

第54章 茶史与茶文化(10)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当代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要求。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忍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

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等。

7.7.2茶与诗词

诗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茶富有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美的联想,因而自古就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

晋代杜育的《荈赋》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词类作品,典型而具体地描绘了晋代我国茶业发展的史实。诗中云,茶树受着丰壤甘霖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农民成群结队辛勤采制。晋代左思还有一首着名的《娇女诗》,非常生动地描写了两个幼女的娇憨姿态和烹煮香茗的娇姿。晋代张载《登成都楼诗》中赞茶为“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被后人作为绝妙的茶联,流传至今。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世,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饮茶成为一种高雅的风尚,也成为陶冶情操和友谊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此时适逢陆羽《茶经》问世,饮茶之风更炽,茶与诗词,两相推波助澜,咏茶诗大批涌现,出现大批好诗名句。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和卢仝等着名诗人都写下了富有哲理的茶诗。

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像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终日沉湎于醉乡。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这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

杜甫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心情之愉悦,环境之幽美,写得如同一幅高雅清逸的“品茗图”。此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但仍表达了他因蹉跎不遇而在心中隐伏的不平。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留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

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望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他曾在庐山结草堂而居,过着“架岩结茅宇,劚壑开茶园”的隐居生活,使他成为对茶叶生产、采制、煎煮与鉴别样样精通的行家,并以此自豪。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说:“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人自称是鉴别茶叶的行家是当之无愧的。诗人还在另一首诗中“无由持一盏,寄与爱茶人。”创造了一个“爱茶人”的名词。

唐诗人韦应物认为茶是高雅圣洁的仙草,他在《喜园中茶生》诗中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借茶抒怀把饮茶升华到富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是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后人称的《七碗茶歌》。诗人在抒发了品尝到友人赠送的“天子未饮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阳羡茶”喜悦心情之后,咏唱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描写了他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诗中还从个人的穷苦想到亿万苍生的辛苦。卢仝诗作不多,在唐代名声不大,但他的这首《七碗茶歌》却因其富有哲理性,为历代爱茶的诗人广为传颂,如:“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宋·梅尧臣);“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卢仝七碗诗难得,念老三瓯梦亦赊。”(元·耶律楚材);“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明·陈继儒)。这些茶诗,实际上是中国茶道思想在文学上的表现。

到了宋代,文人学士烹泉煮茗,竞相吟咏,出现了更多的茶诗茶歌,有的还采用了词这种当时新兴的文学形式。苏轼有一首《西江月》词云:“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中对双井茶叶和谷帘泉水作了尽情的赞美。

元代诗人的咏茶诗也有不少,如谢宗可写煎茶的《雪煎茶》诗“夜扫寒英煮绿尘”、吴激写饮茶的《偶成》诗“蟹汤负盏斗旗枪”、郭麟孙写名泉的《游虎丘》诗“试茗汲憨井”等。

明代有高启写采茶的《采茶词》,写造茶的《过山家》,写茶功的《茶轩》;文徵明的煎茶诗《煎茶》;屠隆写名茶的《龙井茶》;王世贞写饮茶的《试虎丘茶》等。

清代有杜浚写饮茶和名泉的《北山啜茗》;陈章写采茶的《采茶歌》;屈大均写茶园的《西樵作》;高鹗写茶功的《茶》;王步蟾写名茶的《功夫茶》等。乾隆曾数度下江南游山玩水,也曾到杭州西湖,写下了《观采茶作歌》等四首咏龙井茶诗。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在我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中,涉及茶的诗词、歌赋和散文比比皆是,可谓数量巨大、质量上乘,这些作品已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7.7.3茶馆

茶馆即是专门饮茶的去处,是社会上饮茶相当普遍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叫法也是五花八门:茶馆、茶楼、茶社、茶坊、茶室、茶肆、茶棚、茶寮、茗坊等,很多茶馆还带有其他功能,如打牌、听戏、零食等。只饮茶的是清茶馆,备有棋类的可叫做“手谈”馆,还有猜谜语的“笔谈”馆。在北京,兼卖茶与酒饭的又叫“二荤铺”。很多茶馆有很好听的名字:陆羽茶馆、云来茶楼、香茗居、仙来茶楼等。现代的称呼有茶楼、茶室、茶馆,其中以茶馆为多。尽管称呼不同,但意思一样,都是供茶客饮茶、吃早点的地方。

茶馆早在两晋时就已出现。张载《登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据此可以判断成都大约在汉代至迟在西晋时,就已经有茶馆了。

唐朝时茶馆开始流行,到宋朝时已十分繁荣。《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汴京城(今河南开封)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坊已较普遍,在茶坊内,常以鲜花装饰,以招徕顾客。曾为南宋京都的杭州,茶室素负盛名。成书于南宋的《梦粱录》也记载了当时杭州“处处有茶坊、酒肆……”。“茶坊”在宋以前早已成为人们饮茶品茶的娱乐社交场所。宋代社会饮茶的情况,正如有些古籍所说:

“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除一般的茶馆之外,还出现了上述晨开晓歇和专供夜游的特殊茶馆。到明代,杭州的茶馆有了进一步发展,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对茶叶品种、泡茶用水、煮茶火候及泡茶器皿等越来越讲究。

清朝是茶馆最兴盛的时代。清朝统治者对民众的统治很严,茶馆是市民们的主要而重要的市井活动场合。关于这一点,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馆》就是集中的体现。在清代,饮茶之风更甚,茶馆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时的茶馆注意环境的选择、建筑物的讲究,并供应点心,以招徕更多的茶客。乾隆、嘉庆年间,北京开设了多处书曲茶馆,茶客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曲艺表演,别有一番风趣。广州人嗜茶,饮茶风气极盛,清同治、光绪年间,广州的“二厘馆”茶馆就已普遍存在,还供应价廉物美的食品。

现在,一般大中城市都设有茶馆,特别是在旅游风景区,茶馆林立,几乎到处都可休息喝茶。在杭州西子湖畔,茶室有几十处,几乎遍及环湖的各个景点。游客面对湖山胜景,一边喝着芳香的龙井茶,一边品尝精致的点心,必有心旷神怡之感。茶馆已成为人们饮茶消渴、休息娱乐、问讯叙谊、品茗约会、交流思想的场所。

7.7.4茶政

唐朝以前,茶叶经营为自由贸易,不收赋税。随着茶叶生产、消费的不断普及,茶叶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利润,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迫切需要对茶叶的经营方式进行规范。中唐以后,茶政、茶法应运而生。

1.贡茶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辛苦,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晋《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作为封侯国向周王朝纳贡的物品有“上植五谷……荼……”,但这仅仅是贡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历代相沿袭。随着贡品需求量的增大,贡赋制度逐渐严格起来。从“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最后发展到设官分职进行管理。有所谓“九赋”、“九贡”。九贡即“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物贡”。茶叶就是“物贡”中的一类。

到了西汉时期,贡茶逐步明朗化。如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之句,间接地反映了上层阶层的饮茶情况;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檟笥”,反映了茶在贵族生活中的地位;后来,还有反映西汉皇室用茶的文学作品,如《飞燕外传》所述:“咸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其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每为食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陈寿《三国志·吴志》)这些用茶无疑属于贡品。后来,又有“晋温峤上表贡茶干印,茗三百斤”、“温山出御荈”等记载。

贡茶除贡物制度的强制性敛取外,还有一种地方上主动推荐贡献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使贡茶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唐宋时期贡物制度的确立与这种由下荐上的进贡形式直接相关,也表明了一时一地的物产,可以通过上贡的形式,达到名扬四海的目的。

唐代是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唐时期,社会安定,民富国强,儒佛道三教鼎立,从外在修养(指修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律仪要求)转向内在修养(指对道德意识和思想目的的实质追求)已成为共识。茶性高洁清雅,是他们内在修养最理想的饮料,因而三教都爱茶、颂茶,“田闾之问,嗜好犹切。”安禄山反唐,百姓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生产下降,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继六朝之后,继续从广度和深度开发江南土地,“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茶叶种植业迅速发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继出现,茶叶商品化成为农产品中惟一的典型,初步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为贡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上贡制度的理论依据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指农产品),谁非君臣。”

同时在上古时代,农业是国家兴衰的根本,但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低下,只有依靠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去从事生产,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需要劳力,彼此互相争夺。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使劳力向农业倾斜,制定了重农抑商政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派生出贡茶、榷茶制度,成为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

贡茶从唐朝开始形成制度,历代相传,延续几百年之久。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形式:一是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渚紫笋茶、睦州鸠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饶州浮梁茶、溪州灵溪茶、峡州碧涧茶、荆州团黄茶、雅州蒙顶茶、福州方山露芽等二十多州的名优茶。雅州蒙顶茶号称第一,名曰“仙茶”。常州阳羡茶、湖州紫笋茶同列第二,荆州团黄茶名列第三。二是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品质优异,产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点产品,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即贡焙制),专业制作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