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8737900000056

第56章 茶史与茶文化(12)

清朝的茶马互市贸易开始走向衰落消亡。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多民族统一,国家空前发展和巩固的时期。清朝初期,中央政权很不稳定,大规模战争不断,导致战马严重短缺,故沿袭明朝,积极推行茶马互市贸易。到顺治末年,全国统一局面基本形成。尤其在收复台湾之后,全国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封建统治秩序进一步稳定,朝廷对茶马贸易开始淡化。清朝的茶马互市贸易,自康熙时期开始走向下坡,其地位和作用逐渐消失。

始自唐代终于清朝中期的茶马互市贸易,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延续千年之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茶业经济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茶马互市贸易在历朝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和团结,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茶与酒一样,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极深。翻开一部厚重的中国史依稀能看见多少风云人物,曾经以茶会友、煮茶论道,并因此成就大业。与酒不同的是,茶还作为文明的使者,经由古老的丝绸之路,传播到全球、香飘四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人把茶与柴米并列,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追溯起来,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开始认识并利用茶了。从此,茶与我们世代相处,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茶树四季常青,开白色小花,香气馥郁。古人认为茶树是坚贞的象征,有“不移其本”的特性。古俗男女缔结婚约时,男家要给女家送茶叶作聘礼,称为“茶礼”,茶叶成为古代婚姻的媒介物。

茶有解渴、提神、启迪思维等功用。我国在两晋时已有“比屋皆饮”的饮茶风习。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后,饮茶更是朝野风靡,并且与寺院僧人结下不解之缘。僧人坐禅,要饮茶养神。他们在群山起伏、泉水叮咚的寺院栽培良种茶。着名的四川蒙顶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茶、天台华顶茶、西湖龙井茶、武夷岩茶等,开始都是寺院栽种的。寺院僧人的种茶努力和对饮茶的倡导,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唐宋时,各地城镇茶馆渐多,到清代江南地方较大的乡村也有茶馆。茶馆是人们用饮茶方式进行休息、谈心、议事、会友的好去处。清代时民间艺人到茶馆说唱,有些茶馆同时又是娱乐场所。

古代有“客来敬茶茶留客”的风习。敬茶讲究茶具清洁,茶碗带有托盖,要泡酽酽的新茶。如果夜间来远客,更要热茶敬客。“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正红。”饮茶已远远不只是为了解渴,茶也不仅仅是一种饮料了。饮茶重视水的选择。平日煮茶的水是隔年的雨水,讲究用贮藏已五年的雪水。这种雪水又须是从梅花瓣上收取雪后,放在青花瓮内,埋在地下融化而成。古代善饮茶的人,讲究选用好水煮好茶,茶具配套而又小巧精致,冲泡要有技巧,饮量宜少,饮时要先闻其香,慢慢啜饮,叫做“功夫茶”。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此有经验之谈,他说:饮茶,“杯如小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就是“功夫茶”。

茶乃天地间之灵物,生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为伴,以明月、清风、云雾为侣,得天地之精华,而造福于人类。所以古代真正的茶人,不仅要懂烹茶待客之礼,而且常亲自植茶、制作,课僮艺圃。即使没有亲种亲制条件,也要入深山,访佳茗,知茶的自然之理。从汉王课童艺茶;唐代名僧广植茶树;陆羽走遍大江南北,朝攀层峦,暮宿野寺、荒村;一直到明代茶人自筑茗园等,形成了实践的传统。所以,中国茶艺中第一要素便是“艺茶”,无论评名茶、择产地、采集、制作,均需得地、得时、得法。《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次者生黄土。”这是讲茶的土壤条件。又云: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茅者次,叶卷者上,叶舒次。阳山坡谷者,不堪采缀,性凝滞,结瘕疾。”这是讲茶的其他自然环境和采摘时机。而这些条件多在我国南部气候湿润、环境幽静的名山之中,于是生长条件决定了茶要与风光名胜之处相伴,中国茶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从选茶开始便重视契合自然。

中国茶道中的茶是作为天与地、事物与人的统一过程来看待的。所以,无论辨茶之优劣、产地、加工、制作、烹制,不仅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还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在现代,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分析出各种茶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和药物作用。而古代的中国茶学家,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的。所以,在技艺当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从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上说,其成就甚至有超过现代之处。

现代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负担越来越重,精神也越来越紧张。每个人既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又要在生活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所以总显得有些疲惫不堪。如果说喝酒可以使人创造激情,那么饮茶可以使人在纷繁复杂充满各种欲望的人世间,洗涤浮躁的心灵深处,继而复归平静、理性,纷杂的内心被涤荡殆尽,名利被隔绝在心灵之外,满心被茶香包裹、为茶味浸润,呷上一口,唇齿间、心神间,无不为之香、为之爽,茶总是可以给人一份宁静、一份淡泊、一个心灵的栖息地。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化人爱茶的原因大约在于一个“淡”字。茶叶那淡雅、清幽、绵长的品性与中国文化人淡泊自珍的处世哲学和审美情趣,实在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伴之而起的是“茶道”的盛行,使得品茶成为修身养性的最佳良方。一个“品”字,就道尽了饮茶的诸多情趣,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来佳茗似佳人”,对酒自然能够当歌,而对茶则可以恣情写意。从古到今,中国的文人墨客品茶品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如“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等,都是古人咏茶中最让人产生共鸣的诗作。而这些名篇佳话所诉说的无非都是一种茶一般淡泊的心性。如茶般的淡泊既是一种人生方式,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淡泊以明志”、“志当存高远”,而唯有淡泊才能久远。爱茶,不只在于茶的清幽与淡泊,还在于我国悠久广博的茶文化。我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特别是我国举世闻名、丰富多彩的茶类及品饮技艺更令我们为之骄傲与自豪。茶始自远古,还将走向未来,愿中国的茶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茶的发展过程、中国的饮茶习俗及茶具、茶政等内容。我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最初茶被称为“苦茶”,作为一种中药材用于治病。后来经长期实践经验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茶不仅可以入药,而且是一种气味芳香、提神解渴的上好饮料。于是,种茶、饮茶渐成习惯。到三国时期,江南一带饮茶已蔚成风气。魏晋南北朝时,饮茶被用来待客。唐朝时开始出现茶馆,但饮茶方法烦琐。出现的第一部论茶专着为陆羽的《茶经》,陆羽因此被誉为“茶圣”。到宋元时期制茶技艺明显提高,名茶品种已有数十种之多。饮茶方法也开始革新,渐与今人饮茶方法接近。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制茶、饮茶技艺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茶文化,中国茶道也因此而风靡全球。

思考题

1.中国的茶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2.我国的茶文化具有哪些特性?

3.我国古代的茶具有哪些种类?茶具是如何演变的?

4.中国的茶叶有哪些种类,其代表品种各是什么?

5.简述我国古代茶政的内容。

6.试对中日茶道进行比较。

7.试比较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异同。

8.怎样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9.何谓斗茶?何谓茶马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