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水上与冰雪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冰球·冰壶
28807100000011

第11章 冰壶(4)

先手进攻:利用1垒的两个球在中线附近占位,目的就是利用1垒的两个球对手不能击打的规则,抢先把中区防守住。然后后6个球利用一切手段攻进圆心附近,提高对手的失误率,达到得分的手段。坏处是就得到1~2分,一旦输分就会输很多。所以这是比较落后的战术。

冰壶比赛装备与战术配合

冰壶比赛原本就不多见,运动员的装备更是别具特色。笔者借助采访机会有幸观看了两场比赛,记录下一些瞬间,就浅显介绍一下冰壶比赛的运动员装备和部分瞬间:

图为比赛用的冰壶:每只20公斤,大理石制,底部有产自苏格兰的一种专门石料与冰面接触,磨损后可拆换。冰壶起源于苏格兰,国际冰壶联合会(简称:国际壶联)也在苏格兰。

运动员的专业用鞋:滑行的一只鞋底部有专用滑板,运动员手里拿的是鞋套,平时套上鞋套保护滑板,不仔细看与普通鞋外型基本一致;辅助脚的鞋子正面前部粘有保护层,因为比赛中掷壶时这一部分向下需要与冰面接触产生摩擦。

比赛中运动员的鞋子,除了前端颜色外与普通鞋看不出什么区别。比赛的冰道大约44米,冰面与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的冰面不同,它不是完全平整的,最上面一层覆盖着特制的微小颗粒,运动员可以用冰刷刷冰面、以改变冰壶与冰面的摩擦力,也可以调整方向。

这名队员正在用冰刷为队友掷壶路线进行“导航”,前方红色冰壶为对方冰壶,他正指挥队友将对方冰壶碰撞出圆。

掷壶选手在队友“导航”下开始掷壶。这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掷壶的标准姿态。该运动员左脚为滑行脚,右脚为辅助脚;前方左右各有一名队员手持冰刷,准备进行调整。掷壶运动员必须在前方横线之前将手离开冰壶手柄,冰壶在滑行中不能碰到冰道两侧护栏,否则都将被判为犯规。

运动员掷壶之后两名队员手持冰刷一直跟随冰壶,时刻准备进行调整。

场上四名队员可以同时刷冰。场上的圆为掷壶目标。距离圆心最近者获胜,冰道两头各有一个圆,每一局掷壶方向交替一次。

比赛中有不同的战术,可以设置障碍保护距离圆心最近的冰壶。将进入圆心的路线全部封住以保护最前方的冰壶。

冰壶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及预防

冰壶是一项技巧与智慧、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比赛中,运动员之间没有任何对抗性的身体接触,对运动员体能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一般认为此项目不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但是运动中的特殊技术动作与身体姿势均易引起相关部位的过度使用损伤与静力性损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对冰壶训练、比赛的观察及与国内冰壶裁判界权威人士的访谈得出相关结论,以期为国内对于冰壶损伤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冰壶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特点。

(1)流行病学调查。在第11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期间,对我国男、女共50名冰壶运动员进行了运动损伤调查。结果显示,男子冰壶运动员运动创伤易发部位为腰背部、腕部、腰部和膝关节。致伤动作按致伤频率依次为扫冰、非冰训练和投壶。女子冰壶运动员运动创伤易发部位为肩部、膝关节和腕部。致伤动作按致伤频率依次为扫冰、投壶和非冰训练。该项目致伤原因主要是疲劳,其次为准备活动不充分,再次为带伤训练。

Reeser和Berg29对全美冰壶锦标赛和全美男子俱乐部锦标赛的参赛队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扫冰和投壶是最易引发冰壶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技术动作,扫冰动作导致的损伤还有使运动员缺席训练的可能性;在损伤部位方面膝关节、背部和肩关节伤病发生率最高。

(2)损伤特点。由于冰壶质量接近20千克,传统的投壶技术是高摆动投壶和低摆动投壶,即前推动作完成后不要停顿,开始把壶向后、向上拉,拉至起踏板位置时,壶体实际已经离开冰面,并继续向后摆直到摆至膝关节的高度。在壶后摆的同时,左脚向后直线移动约一脚距离,臀部稍微抬起。在这一动作过程中,肩的高度几乎没发生变化。这一系列动作应该是有节奏、连贯的,不应该有任何停顿。所以这类投壶技术对肩部力量要求较高,常使运动员出现肩部、背部肌肉疼痛症状,而且力量不足的女运动员,往往难以完成投壶动作。

当今广为使用的“无摆动投壶技术”是从美国率先提出的,运动员利用脚蹬起踏器滑行推动冰壶前行,这种技术动作对于肩部和背部的负荷小,是较为理想的投壶方法。

在手离开壶体之后,运动员往往会继续滑行,协助指挥观察冰壶的运行轨迹,此时仍保持为膝关节和髋关节过度屈曲并外展的姿势,这对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负荷很大。过度的屈曲使股四头肌牵拉髌腱力量增加,易引发髌腱末端病。膝关节半月板受力增加,随着体能消耗,技术动作变形,可导致半月板损伤。此时,膝关节外展带动踝关节外展,是为了增大足部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但该动作加大了膝关节髌骨及交叉韧带的负荷,长期训练均会产生不适感。髋关节过度屈曲使臀肌和髂胫束紧张,在髂胫束和大转子之间有一滑囊,另在髂胫束浅面有一皮下滑囊,外伤或长期反复摩擦可引起滑囊炎症,致“弹响髋”发生。许多人发现在起踏板上的时间不能太久,一般不超过20秒。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下蹲的时间在缩短。下蹲的时间过长腿部会变得麻木僵硬,以至会影响起踏力量和滑行动作。最好时机是在即将投壶前再做下蹲动作。

扫冰要求运动员腕关节弯曲紧握扫冰刷,肩部带动上臂、前臂进行持续运动,同时运动员要保持在冰上的平衡。这使肩部、前臂、腕关节易出现过劳性损伤,如肩袖损伤、腕部扭伤、腕部创伤性腱鞘炎等等。上体持续前倾可导致腰背肌肉筋膜炎,反复地做弯腰动作可使腰椎间盘受到过度挤压而出现病变,颈部的过度弯曲也可导致颈椎病的发生。踝关节因剪步滑行扫冰动作中的支撑脚受力过大可致使扭伤、拉伤及过劳性损伤的出现。更重要的是有研究表明,长时间用力扫冰,因做爆发性动作腹内压升高,若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则有引发疝气的危险,应提早注意此类伤病的预防。滑行过程中不慎摔倒、不慎相互碰撞也存在发生挫伤、擦伤的可能性。据了解,冰壶运动员不乏在冰面摔倒后造成脑震荡及头面部擦伤的情况发生等。

在欧美部分国家,冰壶作为娱乐健身类项目较为普及,个别业余爱好者喜欢在进行冰壶运动,获得娱乐享受的同时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以提高兴奋性。酒后上冰可造成摔伤、撞伤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对于冰壶项目参与者,尤其是冰壶运动员来说应是严格禁止与注意的。冰壶场馆内平均温度在-15℃左右,而且为防止出现水蒸气滴,场地四周均安置除湿机,使场地内有干冷感觉,运动员在做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技术动作(扫冰)时,应注意保暖与防寒,预防冻伤和骨关节炎等疾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支参赛队的指挥队员由于基本上没有扫冰动作,身体处于非运动状态,应准备符合国际冰壶联合会要求的短款棉衣御寒。

2致伤原因。冰壶运动中2种主要技术动作为投壶和扫冰。比赛中由双方队员在4572米的场地内交替投壶(冰壶壶体为圆形,周长不超过9144厘米,高不低于1143厘米,含手柄和壶垫的质量在1724~1996千克)。

投壶包含平衡、时机、方向、松手四大技术要素,分为高摆动投壶、低摆动投壶和无摆动投壶3种技术动作。投壶时,腰腹肌肉等长收缩使上体略前倾、固定并保持正直滑行。滑行脚作为支撑腿而屈曲,股四头肌伸展,踝关节背屈。蹬板脚(浮腿)伸展微屈,在进入预备姿势后膝关节最能发力的最佳角度范围为135°~165°,股二头肌伸展,踝关节跖屈。投壶手的肩部三角肌收缩,带动上臂、肘关节、腕关节和手指协调运动,另一侧手掌心向下握扫冰刷下1/3部,刷子背面接触冰面进行支撑以维持身体平衡。

投壶过程中的错误技术动作主要为:平衡不佳、时机不当、投壶方向不准和松手技术有误。所谓扫冰是指操作扫帚或刷子,对滑行中的冰壶前方的冰面进行擦扫,以此来延长冰壶的滑行时间,使冰壶能够滑行更长距离的一种技术。正确的扫冰技术可以使滑行中的冰壶减少冰壶旋转导致的弧度,也可以保持冰壶的滑行速度。根据场地标准长度计算,运动员扫冰距离最长为30275米,完成时间大多在10秒以内,属于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使用扫帚扫冰的动作要领为扫帚与冰面成60°,上方的手紧握扫帚柄并能重复运动,下方的手轻握扫帚柄的中部,掌心朝上或朝下,这个部位是扫冰时的力点,是运动的中心。身体与冰壶前进方向成直角,双膝微曲,身体重心位于前脚脚尖,此脚尖与前进方向一致。使用刷子扫冰的动作要领与使用扫帚时基本相同,但是如果在冰壶左侧扫冰,刷子就放在身体左侧,左手掌朝下,握住刷子近部,右手掌朝下,双手具有一定握距。扫冰时,运动员因单脚摩擦力较大并使用剪步行走技术,重心前移,身体前倾,双手握扫冰刷,肩部三角肌协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交替收缩,下肢股四头肌、股后肌群、臀大肌肉交替收缩,腰背部肌肉进行等长收缩对躯干起到支撑、固定作用,肩关节带动前臂、腕关节持续运动完成扫冰动作。扫冰时错误的技术动作主要为:握法错误、身体位置错误、臂的动作错误和脚步移动错误。

3预防措施。预防冰壶运动损伤需要从技术动作改进、身体素质训练和充分的准备活动3个方面入手。

(1)技术动作改进。技术动作改进是使运动员了解所完成技术动作的特点和身体解剖结构,可以用Poser软件制作各种易导致损伤的动作及不正确的技术动作,形成具有良好可视性动画或逐帧演示效果的运动损伤模拟三维图像,以此来辅助教练员及运动员进行理解及认识。在存在损伤危险的技术环节上需改进动作或采用可预防损伤的手段,比如支持带、肌肉效贴布等,尽量消除致伤的生物力学机制。

(2)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需要提高冰壶项目所需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素质以及平衡能力,从而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有效地运用技、战术,取得优异成绩。同时还应注意运动员非冰期的状态、力量和柔韧、控制技术、心理等方面的训练,为进入赛季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3)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于运动员来说,应提高自我预防意识,在训练前先在冰场适应性练习并熟悉场地;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要分陆地准备活动和冰上专项准备活动。陆地准备活动是运动员在进行训练前使身体在赛冷的环境中得到全面的热身,主要包括身体柔韧性训练,牵拉练习和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方法)练习等。冰上专项准备活动要多做脚踝、膝部、腰背部、肩部、肘部、腕部的拉伸活动的练习,避免由于准备活动的不充分导致的运动损伤。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应是以身体发热而不出汗为好。国内冰壶专家制定的具体内容包括:跨步,目的是提高体温,提高心脏机能,时间5分,穿着适合做跨步的服装。选择轻微的、有节奏感的健美操,之后手持刷子低抬腿,双手握刷子平举至腹前低抬腿,刷子高度逐渐增加高抬腿;拉伸,目的是拉长肌肉使身体灵活,时间10分,要注意拉伸的位置、感觉、时间和顺序。手腕伸展要求手指向上,胸前合掌,将双手同时向左或向右侧屈,进行5~10秒,有压迫感为止。上臂和肩部伸展要求一臂胸前屈,另一前臂向内拉伸5~10秒,两臂交替做2~3次。肩部拉伸要求双臂胸前平屈,前臂靠近身体,用力扩胸,拉伸5~10秒。大腿拉伸要求跪姿,双腿分开小腿接触地面,上体逐渐后仰,拉伸踝关节和股四头肌,拉伸5~10秒。小腿拉伸要求对墙站立,双腿前后开立,全脚掌着地,屈前腿膝关节拉伸后腿的小腿部位,拉伸5~10秒。腰部拉伸要求双手撑地,下肢触地,身体呈反弓形,腰部尽量接触地面,臀部收紧,拉伸5~10秒。压腿要求座姿,一腿前伸,另一腿屈,体前屈,胸部和头尽量接触腿和脚,腰部和膝关节有拉伸感,拉伸5~10秒;滑行,准备活动的结束部分,是在冰上以投壶和扫冰的模仿动作来进行,可以用视频或音乐对运动员加深印象。运动员在练习开始蹬出时,用小力量可保持较高部位的身体姿势,逐渐过渡到用全力蹬出,扫冰时力量和幅度应遵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

4冰壶项目虽存在上述导致运动损伤的危险因素,但与滑雪、冰球、速度滑冰等冬季项目相比,仍是一项较为安全的运动。该项目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的运动员20周岁以下的男队占6071%,女队占76%,显示出我国该项目队员年轻化的特点,可能暂时无运动损伤问题困扰,但专业人士应在抓技术、战术和管理的同时学习国外对于该项目损伤防治的经验,重视冰壶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加强伤病报告制度,建立完整的病历制度,为提高医疗质量和经验积累提供有效信息。同时,在国家队及省市集训队加强医务监督工作,配备必需的医疗设备和足够的医务人员,训练中队医认真观察,发现受伤隐患,如场地、器材、护具等问题时及时排除,正确处理训练和比赛中出现急、慢性损伤,为运动员及时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