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孙子兵法释译
28878800000046

第46章 八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①,作之而知动静之理②,形之而知死生之地③,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④。

“注释”

①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策度、筹算。意谓我当仔细筹算,以了解判断敌人作战计划之优劣。

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兴起,此处指挑动。动静之理,指敌人的活动规律。意为挑动敌人,借以了解其活动的一般规律。

③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之,示形于敌。死生之地,指敌之优势或薄弱环节、致命环节的所在。地,同下“处”,非实指战地。句意为以示形于敌的手段,来了解敌方的优劣环节。

④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量、较量。有余,指实、强之处。不足,指虚、弱之处。意谓要通过对敌作试探性的较量,以掌握敌人的虚实强弱情况。

“译文”

所以要通过认真的筹算,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要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通过佯动示形,来试探敌人生死命脉的所在;要通过小型交锋,来了解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

“释译”

这是孙子关于“知彼”的论述。作战者要通过“策之”、“作之”、“形之”、“角之”各种手段来探悉敌情,“知”敌的强弱虚实,找出要害之处,了解强弱虚实,掌握活动规律,以有利于我军制订相应的作战计划。

在军事战斗中,为了弄清敌人的虚实,或使敌人的火力部防暴露、或引开敌人的兵力、火力,常以假的、小的行动对敌进行试探,看敌人作如何反映,然后采取相应对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西汉时,黥布作乱。汉高祖刘邦问薛公:“黥布将采取何种战略?”薛公说:“黥布若出上策,山东非汉所有;出中策,胜负未可知;出下策,陛下可高枕而卧。”高祖问:“什么是上、中、下策呢?”薛公说:“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此上策也;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在仓之粟,塞成为之口,此中策也;东取吴,西取下蔡,身归长沙,此下策也。”高祖问:“黥布可能采取哪一种策略呢?”薛公答:“黥布眼光短浅,必出下策。”结果,不出薛公所料,黥布出下策,迅速为高祖所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