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三十六计
28917400000008

第8章 趁火打劫

【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文】

当敌方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候,就要乘势发兵进攻,夺取胜利。这正是强者战胜困境之敌而采取的重要策略。

【计名由来】

本计出自于《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趁火打劫”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玄奘法师离开大唐国,前往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这座庙有上下共70多间房,僧客200多人。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问唐僧有何宝物,可否让他开开眼界。于是,悟空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炫耀。方丈一见,顿生歹念,假托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当夜借袈裟到后房仔细看看。晚上,方丈和手下僧人商议,要将禅堂放火烧毁,把睡在里面的师徒两人都烧死,以便将袈裟据为己有。而晚上悟空并未睡着,他听到了方丈的阴谋,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一个跟头翻进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马。到了半夜,和尚们果然放火烧禅堂,火愈烧愈旺,把观音院烧得一片通红,只有唐僧所在的禅堂安然无恙。就在观音院正南面的一座山中有一个黑风洞,洞中妖怪被火光惊醒,他与观音院的方丈平素有些交情,便驾起云头去帮众僧救火。只见前后大殿都被烧成断壁残垣,惟有方丈屋内案上有一青毡包袱,里面透出一道道霞光彩气,打开一看,是件袈裟,乃佛门宝贝。妖怪一见此宝,救火之意顿失,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驾着黑云,径直回到了黑风洞。

可见,本计的主要特点是,趁敌人处在危险、混乱的时机,坚决果断地攻击敌人,从中渔利。按前人的说法,此计是从《易·夫卦》推演而来的,“夫”卦是五阳一阴,即五刚对一柔,刚占绝对优势,自能决定柔的命运;但“刚”要求坚决果断,否则,就会坐失取胜的良机。

【古今战例】

沙俄趁火打劫侵夺我领土和主权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得逞,1856年至1860年,英国联合法国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败无能的清王朝于1858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舟山、大连、烟台,并封锁了渤海湾,然后又攻占塘沽、大沽、天津,并一度占领北京城,强迫清政府与其交换《天津条约》后,又新订了《北京条约》,规定中国除允许外国公使驻京、在内地自由传教外,还增辟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等通商口岸,并改订关税,割让九龙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

当时,清王朝正在大规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且屡屡失利,又受到英、法等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处于内忧外患、捉襟见肘的危急之时。这期间,早已觊觎中国领土主权多时的沙皇便利用清王朝的昏庸腐朽和国内正处于危机之时,特别是利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利时机,乘虚而入,趁火打劫,采取一系列行动,以达到其扩张主义的野心。

1858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进攻天津、威胁北京之时,派遣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带兵从俄境出发,顺黑龙江而下,直抵瑷珲,造成兵临城下之势,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规定俄国割去黑龙江、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归中俄共管。

同年6月13日,沙俄又以“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功”为名,诱使清王朝与之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规定俄国可以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南、琼州等7个口岸通商,如果再有他国在沿海增开口岸的,也要准许俄国一律照办;俄国有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并派兵船在这些口岸停泊把守的特权;俄国东正教教士可以在内地自由传教;中俄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实际上是要借此侵占中国领土);以后中国若再给予其他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也一律享受。

1860年11月14日,沙俄再次利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军事压力,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密桑卓尔南北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为商埠;俄国在库伦(乌兰巴托)、喀什噶尔设领事馆。

就这样,沙俄用武力恫吓与政治诱骗两种手段的交互运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火打劫,兵不血刃地侵占了中国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得到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以武力侵华所得到的同样多的各种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