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名校班主任教育案例精选
28994700000016

第16章 贫困生教育案例(2)

徐老师在工作中运用反复教育法,坚持“抓反复,反复抓”。对在学习或纪律上重犯错误的学生,克服“恨铁不成钢”急躁心理和情绪,而是持之以恒,不断坚持“把铁炼成钢”的毅力。他刚接2002届学生没几天,就发现班级中有一个男学生不交任何学科作业。他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没想到问了半天,那男学生只回答了三个字“不知道”。他就找这学生初中的同学了解情况,原来这个学生智力正常但特别懒,从初中时就赖作业,久而久之老师失去了耐性,他也就成了学校里不用交作业的特殊学生。于是徐老师对症下药,先从学校里的课堂作业入手,起先让这个学生每次作业到办公室来做,或是课堂上做后交到他的办公室里,再转交任课老师。一段时间下来,这个学生也觉得自己并不“特殊”,就自然而然交作业,徐老师对他的进步给与了公开表扬。但由于习惯,这个学生回家作业还是丢三落四,徐老师就多次家访联系家长,使他们也重新树立了对孩子的信心,用作业记录本的形式家、校双向督促。整整两个学期,这个学生的作业问题终于解决了,三年后的高考他也升入了理想的学校,家长感激地说:“多亏徐老师的耐心,否则这个孩子算完了。”

三、班主任必须要有爱心

老师的言行关心,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徐老师除了在举手投足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喜爱关心以外,还充分利用日记本——细致批阅学生的日记,细心分析日记的内容。他经常在学生的本子上写下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尽量让学生感到这是老师对他一个人的特别关心和信任。而对于部分有缺点错误的同学,他也总是在本子上写下他的期望,尽量避免令人难堪的当众批评,尤其对自尊心强的同学。他在写批语时,总是认真投入,以笔交心,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尽己所能为学生排忧解难。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沟通,他做到了。

徐老师常说:“我这个人个性倔强,事情要么不做,做了就要做最好。”正是这种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驱使他在这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能始终坚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摸索班级管理的科学方法,以自己的诚心、爱心、细心、耐心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学生小萍父母年已六旬,且父亲长年卧病在床,家里缺少劳动力,生活十分困难。该生曾想退学回家,学习成绩一度滑坡。徐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要帮助他。他多次找到小萍谈心,一方面鼓励他要勇于逆境成才,一方面拿出了自己的工资,为她代交部分学杂费,有时还送给她一些学习用品和书籍。小萍被徐老师的行为感动了,于是她发愤读书,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某重点大学。

后来小萍在给徐老师的信中说:“敬爱的徐老师:没有您,我就没有今天,我将终生感激您!”

十几年来,受到徐老师资助而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几十人,他为资助学生,先后拿出了几千元。在平时的工作中,徐老师能做到始终把自己当作班集体普通的一员,严格遵守班规班纪。班主任自身的榜样示范,对学生有着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班主任还要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以诚心对待学生,以爱心感化学生。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作为班主任,徐老师善于多渠道了解他们的各方面资料和情况,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无论那个学生表现有多差,徐老师都不放弃,仍然无微不至地关心他,找出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走向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徐老师热爱学生,不以衣食容貌、家庭情况、家长地位看待学生,不以学习成绩、思想品德优劣为转移。学生不论是男是女,是俊是丑,是倔强是温顺,是开朗是内向,是健康活泼还是体质羸弱、生理缺陷等都一视同仁。十几年的班主任教学工作中,徐老师始终坚持热爱学生,诚心对待学生。他曾多次赶到医院看望生病的学生,曾慷慨解囊帮助贫困的学生。

贫困生小叶父母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相继去世,只剩下兄妹二人孤苦无靠,徐老师不仅及时做好安抚工作,还带头并发动全校师生捐款资助该生完成高中学业,致使小叶同学当年考上重点大学。

2005届的学生小汪,父子二人相依为命,且父亲有间歇性精神病,家庭没有稳定收入,小汪的学费都成问题。于是徐老师多次为他垫付其学费和生活费,使该生当年高考成绩达到了重点学校的分数线。

1999年12月的一天深夜,某学生突发胆道蛔虫病,痛得直冒汗。他知道了这件事,马上带上钱,找了几个学生就把该同学背到医院,找医生、打针、缴费,忙了一个通宵。医生和护士都说:“有这样的好班主任真是学生的福气。”

心理问题尤其重要

我国实施“希望工程”以来,尤其是随着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所采取的强有力措施,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大批贫困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救助,他们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有的还考上了大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就在全社会关心、关怀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近年来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又悄然而生——一些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针对这一新问题,王老师指出,社会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王老师从教工作二十多个春秋,在这二十多年里,每年都担任班主任工作,与同学的接触时间非常多,对同学们的家庭状况了如指掌。对于贫困生,他们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遇到困难,王老师就给与他们支持和帮助,帮他们度过困难时期。但是有些学生因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自己是贫困生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

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原因何在?王老师分析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很多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

二是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三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贫困生心理危机究竟能不能化解,又该怎样化解?王老师认为,班主任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心理危机。

首先要全面准确掌握这些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学生进校后,应对其尽快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同学进行个别交流,予以特别关注。

其次应点面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

经常性地开展主题活动也是帮助这些贫困生打开心扉的好办法。例如近年来,一些学校在贫困生中开展了“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号召他们资助自己周围的困难对象,组织他们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做些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贫困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得到资助,但还有一些与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得到资助,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同时班主任还应注意选拔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更光荣”的氛围。

尽管学校、老师、同学的关怀和帮助对消除贫困生心理障碍至关重要,但王老师同时指出,这些帮助只是打开这些同学封闭心扉的外力,真正远离、摆脱心理疾患关键还在个人。贫困学生必须认识到,坚韧的品质是用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穷,不是自身的弱点,也不是缺点。一个人要成才不仅要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上成才,同时更要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人才。

小锐是个内向的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与同学、教师交往时总是怯生生的,参加活动也不积极。教师问他为什么,他想了半天,终于小声地说:“我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都比我好。”

学习过心理学的王老师知道,小锐的症状是典型的自卑表现。小锐家在农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全家人靠家里的三亩地过日子,经济条件很差。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小锐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小锐这样自卑的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里,父母、教师等外部评价性质消极,致使孩子内心的自我评价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扩大化,没有必要的自信。

了解小锐自卑的原因后,王老师首先对引起小锐自卑的原因加以消除和调整,鼓励小锐用一方面的优越来弥补另一方面的自卑。其次,帮助小锐全面认识自己,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有点,接受自己的缺点。再次,经常的课堂上请小锐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余活动,主动当众表演,锻炼其勇气。经过一段时间后,小锐终于对自己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