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突破卡门线——运载火箭
28999400000022

第22章 元帅之死

造导弹如同做香肠

1957年5月15日,R-7运载火箭装载弹头首次发射成功。苏联宣布,R-7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如果装上原子弹,可以从苏联打到美国的任何地方。赫鲁晓夫经常虚张声势,夸大苏联的军事实力,常常用洲际导弹吓唬美国人,甚至将中程导弹运到美国的家门口——古巴,差一点酿成一场核战争。当西方记者问:苏联有多少枚导弹?赫鲁晓夫豪迈地宣布:“我们造导弹如同做香肠。”西方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指责苏联利用火箭运载核武器,R-16是魔鬼的盾与剑。赫鲁晓夫对着他们大喊:魔鬼不可能变为天使,但天使发怒了就会变成魔鬼!

1959年12月17日,苏联政府决定建立一支新的武装部队——战略火箭军,第一任司令是涅杰林元帅。

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1902年11月9日出生于俄罗斯沃罗涅日州鲍里索格列布斯克一个贫苦工人家庭。他的一生从士兵到元帅,从平凡到传奇,从狂妄到毁灭。1955年 3月,涅杰林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国务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5月8日,授衔炮兵元帅;1959年12月17日,被任命为战略火箭军第一任司令。

1960年10月,赫鲁晓夫将出访美国。为了在谈判桌上多一些讨价还价的筹码,赫鲁晓夫对涅杰林元帅说:“当我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时,你给我放一枚导弹。比美国的要大一些,远一些,我要吓唬吓唬美国佬。”

涅杰林元帅宣布:苏联红军战略火箭部队将用运载火箭,向夏威夷以南1000千米的海区发射。届时,所有军舰飞机不要进入目标禁区。这是R-16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而且是一次试射,没有安装任何弹头。

1960年10月23日,赫鲁晓夫到达美国,欢迎的礼炮响起。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场,涅杰林元帅旋即按下了R-16运载火箭的发射电钮。可是,他左按右按,导弹就是趴窝,一动也不动,发射不出去。

“见鬼,怎么搞的?”总设计师、发射现场总指挥扬格利向涅杰林元帅报告:“第一级的阀门出了故障。如果要修理,必须放空燃料,需要时间,火箭要延期5天发射。”

“不行!延期5天,总书记都回来了。只能给你一天时间,24日夜晚发射。”扬格利认为一天时间太仓促,理由是不放空燃料就修理,太冒险,5天时间是必需的。涅杰林元帅的理由更充分:

第一,苏联已向全世界宣布,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苏联红军一言九鼎。

第二,苏维埃的火箭不会失败。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的“大力神”号火箭才会出事。

第三,最重要的一条,总书记赫鲁晓夫同志正在美国访问。此刻发射意义重大,是政治性发射。赫鲁晓夫正在美国等待着发射的消息,要宣布苏联拥有新的洲际导弹,不能拖拖拉拉。

第四,11月7日,十月革命的纪念日很快就要到了。应该给一点响亮的声音!

扬格利当然知道,在那个年代,传统节日总要尽量与重要成就联系在一起。如果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在十月革命纪念日前发射,向苏共献礼,无疑会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

作为一个科学家,扬格利还是认为安全最重要,还想坚持己见。涅杰林毫不客气地命令:“请执行命令吧!”有理无权的扬格利望着元帅,只好违心地服从了。别的火箭专家对这次政治性发射也不敢发表不同意见。

R-16运载火箭屹立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第41号发射台。涅杰林元帅心急,违犯规定,决定就地进行维修,不必放空燃料。R-16运载火箭被修复后仍有点渗漏,但元帅认为不致危及火箭。

10月24日夜晚,扬格利向涅杰林元帅报告:“一切准备就绪……”元帅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他十分得意,而总设计师扬格利的心却缩作一团……

地狱般的声音

R-16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是一件大事。涅杰林元帅亲临现场督阵。他一如既往坐在离火箭不远的汽车里,自以为在发射安全线之内。心事重重的扬格利好心地提醒元帅:“元帅,您在发射时请务必到地下掩蔽室去。”元帅却不以为然:“苏维埃军人是不怕死的。我要将现场亲眼目睹的发射情景,向远在大洋彼岸的赫鲁晓夫报告……”

元帅不肯去地下掩蔽室。一大群将官校官、专家们也只好跟随其后而不去掩蔽室。在发射前30分钟时,技术人员在抢修一只配电器。突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不知何故竟冒出火花,顿时喷出火焰,接着又波及第一级火箭的燃料箱,引发熊熊大火和大爆炸。弹指之间,一声地狱般的声音震耳欲聋,爆炸产生的高温把周围的一切都吞噬了。

涅杰林元帅正与将军们谈笑风生,想象美帝国主义及小爬虫吓得发抖时,灭顶之灾降临了。赫鲁晓夫没有等来洲际导弹的好消息。R-16运载火箭的大爆炸成为火箭发射史上最惨重的失败。

1960年10月26日,苏联媒体沉痛宣告: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联卫国战争英雄、国防部副部长、炮兵元帅、战略火箭军总司令、著名军事家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在履行职责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苏联为元帅举行了国葬,涅杰林被安葬在莫斯科红场新圣母墓地。

苏联对这场灾难只字不提。1995年10月24日,俄罗斯电视一台播出了新闻节目,纪念涅杰林元帅逝世35周年。人们透过节目的描述,终于恍然大悟:元帅是这样死的!1960年10月24日到底发生了什么?35年后,人们在第41号发射台原址,举行了这起事故的35周年纪念仪式。几位死里逃生的幸存者想起当年的爆炸,仍然不寒而栗。他们战战兢兢讲述当年事故的实情,外界才了解到火箭史上这场最大灾难的真相。

死亡密码

1960年10月24日一大早,专家们开始排除故障。当然,更换第一级发动机上失效的引爆管是最复杂,也是最危险的工作。电路设计师哈恰图良开始检查电路,发现一个引信的电路完好无损,但另一个却已经断路。他认为,只要第一级发动机工作正常,发射任务照样能够完成。

哈恰图良完成任务后,回到地下掩蔽室,突然,某种类似爆炸的不连惯的剧烈轰鸣声传进耳朵。他飞跑进控制室,看到塔兰上校和巴比岳克工程师目光呆滞、面如土色。哈恰图良扑向宽角度透镜,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发射台上,导弹已经完全被火焰吞噬。

稍过了一会儿,几名衣服已被烧焦的军人惊慌失措地跑进掩蔽室。哈恰图良赶紧扒下残留在他们身上的衣服碎片。随后冲进掩蔽室的是国家试验委员会副主席阿·格·姆雷金将军。他命令站在门口旁的士兵关闭入口的大门。士兵开始执行将军的命令。马特雷宁却吩咐他打开大门,好让所有人进入掩蔽室。姆雷金将军十分平静地说:“我要对掩蔽室负责。这儿只能执行我的命令。”

爆炸、大火如同天崩地裂一般将发射台变成一座喷火的地狱,不到一分钟时间就已经散扩到几十米之外,吞噬了一切生命。火箭燃料箱里的燃料不断喷泻到试验人员身上,试验人员瞬间被火焰吞没。空气中弥漫着致命的有毒气体。惊恐的人们四处奔逃,竭力远离燃烧的火箭。被困在安全防护墙里的人,身上的衣服很快在灼热的高温下冒出火花,没来得及跑几步,整个人便被火球吞没。那些逃进安全地带的人,有的试图爬过铁刺网,却又怕被刺伤,有的则跳入流淌着泄漏燃料的壕沟,却被聚积在里面的浓酸烧伤。

大火持续了几小时,滚滚浓烟笼罩着夜空。所有能烧着的全都化为灰烬:火箭、部件、设施、设备和电缆管线……火箭燃料箱都被熔化和烧毁。待到灰飞烟灭,发射台已荡然无存,元帅坐过的卡车剩下灰烬,只有发射架残骸、用特种钢制造的第一、第二级发动机还有一点形状,以及几枚烧焦的硬币和五角星。

消防队和医疗队只有等火势减小才能开始工作,运送牺牲人员、抢救伤员。官兵们在发射场忙前跑后。一位上校竟然挥舞着手枪,到处歇斯底里地问:涅杰林元帅在哪里?元帅在哪里?他到底在哪里?

总设计师扬格利来了。他驼着背,披着一件无袖羊绒坎肩。“伙计们,”他说,“赫鲁晓夫同志刚才打来电话,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调查委员会正飞往这里。我已经报告:尚未找到涅杰林元帅……”

1960年10月28日,试验场参谋长格·叶·叶菲缅科少将呈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一批正式文件:

R-16运载火箭发射场大火原因:当地时间18时45分,第二级火箭发动机提前点火引发事故。发动机喷出的火苗烧穿发动机底部,损坏了氧化剂箱和第一级发动机燃料箱,进而破坏了导弹的整个结构,引起第二级发动机旁120多吨燃料爆炸状燃烧。同时,固体燃料发动机一台接一台起动,油箱增压系统空气瓶发生爆炸……

这些绝密文件直到1995年10月,即灾难发生35年后才公之于世。

关于这次火箭爆炸事故,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最高委员会调查的结论是:粗暴违反技术安全要求,缺乏应有的理智,忽视专家的意见。主要责任人为涅杰林元帅。扬格利在科学面前,没有坚持真理、坚持原则,负有重大责任。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调查委员会一直坚持不打算惩罚任何人。赫鲁晓夫说:“这已经受到惩罚了。”据史料记载,赫鲁晓夫曾责问扬格利:“你怎么会活着?”扬格利用颤抖的声音回答:“我与约希费扬教授、姆雷金将军躲在一个沙坑里吸烟。这都是我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