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突破卡门线——运载火箭
28999400000008

第8章 小子,祝你好运

速度战胜引力

每逢佳节,人们都要燃放鞭炮和烟花。当鞭炮点燃后,鞭炮内的火药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力量将鞭炮射向天空。火箭和鞭炮的发射原理是一样的。鞭炮只是发射到天空,而运载火箭要发射到太空,所以要给火箭一个很大的、连续的力量。

火箭升空的力量是靠发动机工作时,喷出的高速燃气给火箭一个反作用力,即推力,使火箭的速度产生变化,且速度不断增大。在飞行过程中,随着推进剂的消耗,火箭的重量不断减小, 速度越来越快,直到冲破地球引力,到达太空。

怎样提高火箭速度呢?火箭专家告诉我们,提高火箭速度有两个办法,一是提高气体喷射速度,二是尽量减少火箭的重量。提高喷射速度的办法比减轻重量的办法更有效,但喷射速度的提高,也有一定的限度。因为要提高喷射速度,必须有高效能的推进剂,才能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从而高速地从喷口喷出;同时还要求制作燃烧室和喷管的材料能经受得住高温、高压和高速的考验。

液体燃料的火箭喷射速度为3000千米/秒,燃烧室压力200个大气压,温度高达3600℃左右。把喷气速度提高到4.3千米/秒就是很高的技术了,要想把质量比提高到10千米/秒是很难办到的。火箭除了外壳、存储燃料的设备和燃烧室外,还要有发动机、仪器、控制设备和要运送的人造卫星、导弹弹头等有效载荷。燃料燃尽后,剩余的重量还是相当大的。

火箭必须要突破地球引力。怎样才能到达太空呢?俄罗斯的火箭理论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很聪明,早就计算出单级火箭的最终速度是有限的。单级火箭只能发射很

近的距离,不能到达太空,只有利用多级火箭才能获得较大的最终速度,才能到达太空。

多级火箭是由二级、三级或四级火箭组成。火箭最后面一级大一些,第二级小一些,第三级更小一些。为了达到更高的速度和更远的距离,让大火箭推动小火箭,小火箭推动更小的火箭,最终进入太空,这样不就可以到达太空了吗?人们都夸齐奥尔科夫斯基是“聪明的小聋子”。

科学证明:把卫星送入185千米高度圆轨道所需

速度为7.9千米/秒,送入1000千米高度圆轨道所需速度为8.3千米/秒,送入地球同步静止卫星轨道所需速度为10.25千米/秒。

智慧挑战阻力

地球外面有一层大气层。大气层离地面越低,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层随地面高度增加而空气密度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阻力就越小。稠密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千米。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再外面就是空间、深度空间。

对流层:最靠近地球表面,厚度为10至20千米。10千米内,空气密度高;10千米到20千米,空气稀薄。

平流层: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空气稀薄。

中间层: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空气很稀薄。

电离层: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极少空气。

外大气层:几乎没有空气。

大气层能形成空气阻力。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时,会与空气产生摩擦力,形成空气阻力。空气阻力的大小与火箭的速度、火箭的形状等都有很大的关系。火箭的速度越快,体积越大,受到的空气阻力就越大。

美国火箭理论家哥达德研究出一个巧妙的火箭发射原理。由于发射火箭主要要克服地面到100千米以内的空气阻力,减少空气阻力的方法主要是对箭体进行流线型设计、使用特种耐高温材料与涂料和设定合理的飞行程序。

火箭刚起飞时,第一级火箭的速度很慢,阻力很大。随着火箭进入对流层、平流层,速度增快,温度提高,第一级火箭燃烧完毕后被抛弃。第二级火箭点火后速度也从慢到快,温度越来越高时,火箭进入中间层,空气阻力开始减小,速度更高而温度不再增高。当第二级火箭燃烧完毕,火箭已经飞过中间层,冲出100千米的卡门线。第三级火箭进入电离层后,空气阻力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现在,所有火箭都按照哥达德先生的“神经病的速度”发射。当指挥员下达点火命令,开始倒计时:“10、9、8、7、6、5、4、3、2、1,发射!”火箭点火,喷射的火焰和巨大的轰鸣声震撼大地。火箭缓缓飞离发射塔,越飞越快,越飞越高,飞越卡门线。10分钟左右,火箭进入200多千米的过渡轨道,真正进入太空。

分离就是胜利

当苏联第一枚运载火箭即将携带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时,苏联火箭专家、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心情十分复杂。他衷心希望自己的“宝贝”能顺利踏上征程,开创人类太空航行的新纪元,但又担心发射失败。他曾仰望“卫星”号火箭高大的身躯,抚摸着它说:“小子,祝你好运!”。“卫星”号火箭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将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

在飞行过程中,为达到提高速度的目的,运载火箭会抛掉完成工作任务的火箭壳体和发动机。运载火箭有各种分离系统,包括各级的分离、卫星与运载火箭末级的分离、卫星与整流罩的分离。级间分离系统既要保证各级牢固连接,又要在下面一级工作完毕之后,可靠地分离。

只有火箭到达卫星的预定轨道时,火箭才算完成运送任务,这时航天器便会与火箭分离。

飞行五部曲

发射火箭的风险极大。火箭专家为运载火箭设计了精确的飞行时序。运载火箭从地面起飞直到进入最终轨道,要经过以下几个飞行时序。

1.大气层内飞行段:火箭从发射台垂直起飞,在离开地面以后的十几秒内一直保持垂直飞行。在垂直飞行期间,火箭要进行自动方位瞄准,以保证火箭按预定的方位飞行。

2.零攻角飞行段:垂直飞行100多秒后,火箭到达70千米高度,而后,转入零攻角飞行段。火箭在大气层内的速度要超越声速,当第一级火箭熄火,为减小重量,需抛掉第一级火箭。这时必须使火箭的攻角接近于零。

3.等角速度飞行段: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点火,继续加热。起飞2到3分钟后,高度到达150~200千米,这时,第二级火箭已经飞行在稠密的大气层以外。整流罩在第二级火箭飞行段后期被抛掉。火箭按照最小能量的飞行程序,即以等角速度做低头飞行。

4.停泊轨道滑行段:达到停泊轨道高度和相应的轨道速度后,火箭即进入停泊轨道滑行。若运送低轨道的航天器,火箭这时就已完成任务,航天器便与火箭分离。

5.过渡轨道段:过渡轨道,又称为转移轨道。对于高轨道或行星际任务,第三或末级火箭在进入停泊轨道以后还要再次起动。当火箭将航天器加速到过渡轨道速度或逃逸速度,航天器便与火箭分离。

当航天器与火箭分离后,火箭残骸将降落到地面。那些处于很高高度的火箭残骸,将成为太空垃圾,多年以后才能回到地球或在大气层中烧毁。

2009年6月21日,俄罗斯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了一枚“天顶-3”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通信卫星发射升空。飞行时序如下:

(1)0:00:00 升空;

(2)0:02:29 第一级火箭分离;

(3)0:05:19 抛弃整流罩;

(4)0:08:31 第二级火箭分离;

(5)0:08:41 第三级火箭第一次点火;

(6)1:19:09 第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

(7)6:11:58 第三级火箭第三次点火;

(8)6:24:40 火箭与卫星分离;

(9)6:30:00 卫星进入转移轨道,飞向36000千米的静止轨道。

进入太空的大门

运载火箭发射以基础科学和技术为基础,也汇集了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力学、热力学、材料学、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学等对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用中互相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学科,使航天科学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航天技术不断提出新要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运载火箭发射是一项庞大、复杂、各种高科技综合运用的工程,是衡量国家综合技术和实力的指标,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

人们把航天发射中心称为“进入太空的大门”。全世界有许多国家和公司具备发射航天运载火箭的能力。如俄罗斯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范登堡空军基地,欧洲的库鲁航天中心,日本的种子岛航天中心,中国的太原卫星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场,印度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等都是世界著名的航天发射中心。

发射运载火箭需要技巧。根据地理位置,决定发射场和发射的轨道。每座发射场都有发射一定倾角、方向和轨道航天器的特点。如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高纬度,能发射倾角较大的中、低轨道卫星。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多射向、多轨道,特别是太阳同步轨道的中、低轨道卫星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