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转化后进生的9大技巧
2900800000014

第14章 有针对性地解决后进生的“问题”行为(1)

理智对待“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

在中小学里,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不但是后进生,而且是“麻烦制造者”,让教师和班主任深感头疼。

下面案例中的张老师就对班上几个后进生的行为非常苦恼:

上课时有些学生不仅在教室里大声讲话,还进进出出教室,甚至就在教室外面大叫。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教师管他们,他们根本不当一回事,还说:“我做什么了?”就算教师和所有的同学都看到了,他们照样理直气壮地和教师辩解。

下了课他们则喜欢拿厕所的水瓢互相泼水,过起泼水节来,完全不管其他人,就算在冬天也照样……老师说他们时,圆滑一点的就当面躲起来,暂时收手,等老师走了他们又来了;有时他们甚至霸占女厕所做活动场所,搞得女同学不敢上厕所……

那么教师和学校怎么不管呢?其实是管不了。班主任也要上课改作业处理学校的一大堆杂事,不可能时时守着他们。学校的女教师几乎都被学生打过,有几个男班主任被学生气得没法了也打过学生嘴巴(虽然这是法律不允许的,可是教师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

而家长,就更别提了。有些家长教育子女时说: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不可以剥夺你的学习权利,不可以开除你,你就呆到初三毕业,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他们甚至叫教师不要惹他们的孩子。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好到哪里去?

面对这样的学生,其他学生难免不受到影响,他们怎么听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遇见这样的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们成了教师的“心病”。对于一般的学生,常用的管理方式如表扬、批评、关爱、评比等,就能奏效,而对于问题学生,这些办法往往没有效果。

那么,到底该怎么“处置”他们呢?

方法总比问题多。

遇见问题学生和问题行为,我们需要像医生一样会诊断,会治疗。

下面我们针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提供一些供参考的“诊疗”思路。

一、遇事不慌,先稳住事态

问题学生是善于制造问题的人,他们特别容易招老师反感,惹老师发火。他们惹是生非,教师特别容易急躁、失控。经验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躁,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老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一般说来,问题生发生的问题,大都不适合“热”处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处理不迟。问题学生往往是咄咄逼人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一些体面下台阶的招数,以便随时“撤出战斗”,让对方的怒气“再而衰,三而竭”,然后再教育他们。只有应变能力很强、威信很高的教师,才可以考虑对问题学生采用“强攻”和“速战速决”的办法,其他老师最好暂时“撤退”(注意,是撤退,不是败退。不恰当的进攻,反倒可能导致败退,连撤退的机会都失去了),等待时机“反攻”。

二、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很多老师遇到问题生出问题的时候,总是急于告诉他们:“你这样做是错误的,是不应该的。”这叫作是非判断,道德归因。经验告诉我们,这类“教育”基本属于废话,做无用功。如果教师以为问题生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错误的,一旦认识到了就会改正,那他的基本思路就错了。这种思路会阻碍他去研究和诊断,而把精力都用在无用的说教方面。解决问题生的问题,当然总要分个是非,但是不可以从分清是非入手。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他犯了错误。我先不说他对错,而研究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是什么力量推动他非这样做不可。搞清他的思路,我才有可能下次在适当的地方切断他的错误思路,避免他重犯错误,这才是诊断和治疗。作是非判断是很容易的,一般不需要专业能力。谁不知道打架、骂人不对?教师要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员,就应该少在判断是非上唠唠叨叨,而应该在诊疗上下工夫。

三、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问题生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后来行动的方向。比如教师的第一反应是:“又是他!”教师肯定就要冲学生发脾气;教师的第一反应是:“他昨天刚对我做了保证,今天就故技重演。这个骗子!”教师肯定劈头就要谴责学生不诚实;教师的第一反应是:“这可怎么好呀,我真的无能为力了!”他对学生的态度就一定显得很厌恶。上述几种态度,其共同特点是不会引导教师去研究问题,只会激化矛盾,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无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无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我主张教师遇到问题生出问题时,第一反应最好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心理健康大有好处。问题学生的言行,有时确实令人反感和厌恶,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也属正常,但是这种心态不利于工作。当我们冷静地把他当作一个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反感和厌恶立刻就会减轻了,因为你不大可能讨厌你希望了解的东西。好奇心能冲淡厌恶。认知欲望越强烈,态度就越冷静。科学家就是如此。

所以,教师要激发和强化自己的认知欲望。不要觉得自己了解学生,而要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对学生的心灵世界知之甚少。如此,我们面对问题生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充满探索精神的“为什么”,而不会是情绪主义的义愤填膺和管理主义的“怎么办”,这样,我们的思路就对头了。

光有第一个“为什么”是不够的,后面要紧跟着一连串的“为什么”,要不停地追问。比如一个学生早恋,我就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早恋?初步结论是,他想表现自己。为什么他用这种方式表现自己?结论是他其他方面缺乏优势。其他方面真的就没有优势吗?经研究并不是。于是我就全力找到他可以出风头的领域,给他机会,于是他的早恋就可能降温,因为他有了自我实现的新途径。没有“为什么”就没有研究,没有接连不断的“为什么”,就不会有真正的研究成果。

四、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了解学生情况

最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法。教师和学生接触,一般都是在正式的场合,上课、学校组织活动等等。其实学生性格的最真实的表现,往往在非正式场合看得更清楚,在同龄人中看得更清楚,在游戏中看得更清楚,而后一种观察视角一般是教师所缺乏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出了事情,教师惊诧莫名,百思不得其解,而同学却觉得不奇怪,因为学生知道他的底细,而教师是被蒙在鼓里的。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在正式场合的表现,在上司面前的表现,总难免有些表演的成分,有些人还演得很熟练、很投入,所以,从“官方”角度往往最不能掌握真实情况。可见,采用观察法,要特别注意学生在非正式场合的表现,还要注意通过学生了解学生。学生有学生的视角,他们的观察往往对教师帮助很大。

观察之外,也可以适当搞点心理测验。比较常用的心理测试方法是:小学生用画图法,中学生用词语联想法,中小学生都可用早期记忆回忆法和释梦法。

常用的画图法主要是让小学生画一棵果树,画他现在的自己和20年后的自己,画全家福,从中可以捕捉大量信息。比如画果树,有没有树根,树干是直的还是弯的,树冠的形状和大小,树上果子的位置、多少、排列顺序,整个画面的设色,背景处理,所有这些,都在向你泄漏他心中的秘密,只要你会解读。

词语联想法是随便找一个词,让中学生把从这个词联想到的词按顺序写下去,写20个,做三次。然后把这60个词放到一起研究,你就会发现它们有一定的规律和倾向。任何人都绝不会对所有的词汇印象同样深刻,他的选择就暴露了他的智力取向、情绪状态甚至人格特征。

早期记忆回忆法中小学生都可以用,让学生追寻自己的记忆,一直追到最初记忆(年龄因人而异),让他把记忆的画面和自己当时的感觉叙述出来,这非常重要。早期记忆包含的信息极其丰富,甚至可以说,它是个人精神发展的胚胎,我们从人的早期记忆中往往能解读出他一生发展的大方向和基本特点。

释梦也是中小学生都可以用。人的梦,特别是重复出现的梦,对了解人当前或某一阶段的情绪很有用。但是注意,这里的释梦不是迷信的“圆梦”。梦是灵魂的窗口,不是上天的预兆。

画图,词语联想,早期记忆回忆,释梦,这些检测方法操作起来都很简单,难的是解读。解读这些材料,不但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而且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时还需要询问学生本人。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

有一位署名阳光X的老师在“教育在线”网上,向著名教师王晓春介绍了下面这样一个案例,并征求王晓春老师的意见:

上周二,踏着铃声,我像往日一样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却发现倒数第二排一张课桌前依然站着三名男生,他们前边的座位却空着一个。这三位,正是平时班上表现不好的学生,其中一位座位本该在前边的。于是我说:“孙(以下称小孙),请你先回到你的座位上去。有什么事,下课后再说。”没想到他却不动。我有点生气了,加重语气再说了一遍:“请你先坐到你的座位上去,大家还要上课,你们三个挤到一块怎么行!”他嘀咕了一句:“张老师让我坐到这儿。”我说:“不管谁让你坐到那儿,现在是语文课,你暂时先坐到你的原座上!”然而,他就是不动窝。我的火就窜上来了,边走向他们那边,边说:“你动不动?”他还真来了一句:“不去,我就坐这儿!”当时,我真想上去把他拽出来!但我还是强压怒火,告诫自己:“冷静,别动手。”僵了几十秒吧,我给自己找了个台阶:“看来我不能管你了。但大家还要上课,课代表,请班主任去!”

班主任把他们三个领走了。我继续上课,过了一会,他打报告,进来到座位上拿了书,站到讲台边听课,直到下课。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他很爽快地承认了错误,当即保证不会再犯。根据班规,违反纪律要写说明书的,按说应写1000字,我见他认错态度挺好,就说:“你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把你的认识写清楚,说明以后该怎么做就行了,字数就不做限定了。明天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说明书就可以了。”第二天,事一多,他没交说明书,我也给忘了。

到星期四的课上,我们在阶梯教室上课。课到中途,监督员向我报告,小孙又在说话,说了他几次,都不听。我一听,就说:“小孙,请坐到前边来。”因为他个子低,原本在第二排坐着,星期一迟到才被罚坐到了倒数第二排。我想让他坐到前边,与另外两位爱说的分开,刚好多媒体教室前边靠过道有好多空位。可他老毛病又犯了,又是一个“我不去,我就要坐到这儿!”噎我个半死!我心想,今天非教训教训他不可。我喝令他旁边的人让出来,他这才慢吞吞地站起来,站到了最后边,依然不往前边去。我说:“好,你耍得大,你把这课上了。”我气愤地走出了教室,到年级组办公室向班主任简述了情况,并说我得见见他的家长。班主任叫走了他,我才继续上课。

下课后,我进了办公室,发现小孙站在我办公桌前。我说:“你到这干啥?”他说来向我承认错误,我说:“你前天才承认了错误,做了保证,今天又犯。我已不相信你了,请出去,请你家长来跟我谈。”我将他推出了办公室。

第二天,我和家长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谈话。我这才了解到,这孩子和其他科任老师早就有过类似冲突,甚至曾与数学老师扭在一起,也多次与班主任顶嘴,在家也和家长顶。他自小就因习惯差、上课爱说爱闹,常被请家长,家长十分头痛。(有删节)

王晓春老师在回复中建议阳光X老师研究一下这个小孙对前面的座位为什么那样反感,而对后面的座位为什么那样钟情。这里面必有他的心理活动。

阳光X老师回复说:

我与小孙谈了,他自己说不愿坐到前边的原因是最近在后边习惯了,坐到前边不习惯。至于顶撞我,第一次是因为我冤枉他了,因为是班主任让他坐到后边的,而另一名同学又不愿往前坐,他们才挤在一块的。第二次他说他也不知道。

阳光X老师还对小孙做了心理调查(词语联想和早期记忆回忆)。以下是调查结果:

[词语联想]

第一组词语:幻觉、睡觉、母亲、我、上学、同学、老师、跑步、上课、放学、吃饭、聊天、打篮球、上课、说话、回家、吃饭、看电视、写作业、整理文具

第二组词语:开灯、关灯、打篮球、回家、吃饭、看电视、写作业、母亲、父亲、奶奶、小姑、办公室、打篮球、母亲、学习、成绩、学习、玩游戏、孙善意、QQ

第三组词语:少年、青年、中年、工作、家庭、人员、看书、少年、学习、母亲、挨骂、后悔、学习、高分、高兴、低分、难受、挨骂、后悔、生气

[早期记忆回忆]

印象中最早的画面:在我小的时候,我还不会走路,我的家人——妈妈、爸爸、姨、奶奶、小姑都带着我在我们的院子里教我走路,我妈妈弯着腰,拉着我。

下面是王晓春老师对这个心理调查的分析:

学生小孙的这个词语联想,给他的初步印象是:

1.生活面窄,眼界窄

语汇很贫乏,流水账一样,而且基本不离眼前的生活场景,联想面很窄,说明眼界可能比较狭窄。

2.语言表达能力差

初二的学生词语联想写成这个样子,估计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能较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容易用行动和人顶撞,因为他有话说不出来,心里着急,就容易发火,语言不够用,只好用行动说话。

3.思维能力不强

请注意他从一个词联想到另一个词,多是时间性关联和生活性的因果关联,很少有逻辑性的关联。据此王晓春老师初步判断,这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他可能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孩子。从他和老师顶撞的情节来看,确实也缺乏心计,缺乏城府,不够“水平”。这种学生虽然可能使老师头痛,但并不是“劲敌”,所以对这种学生,大可不必剑拔弩张。

4.恋母

三组词语中都出现“母亲”,早期记忆中母亲也是主角,感觉这个孩子可能很恋母。恋母并不一定听母亲的话,但是离不开母亲,心理年龄偏低,这种孩子,或许会更听温和的女老师的话。

总的说来,他的行为像是“不懂事的小学生误入了中学课堂”。

他的早期记忆中,全是家人,人挺多,而且大家都围绕着他,都为他服务,母亲是主要人物,地点也是家的院子,说明这孩子可能喜欢人多的场景,尤其喜欢大家都围绕着他的场景,注重人际关系,依赖他人。

王晓春老师最后推导出以下对策:

(1)鉴于他心理年龄小,遇事可以用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给他讲道理。跟他讲道理,一旦发现他走神,应该立刻停止,因为他可能听不懂。

(2)建议他的家长监督他每日朗读一段书报,以丰富他的词汇量,扩大他的眼界,训练他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