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转化后进生的9大技巧
2900800000028

第28章 善用工作技巧来解决后进生问题(2)

班主任必须熟悉后进生的有关情况,明确地断定他是个可以接受激将法的人,即在思想性格上具有被激的主观因素——强烈的自尊心。

(2)要看时机。

对后进生使用激将法,一定要注意恰到好处。出言过早,时机不成熟,反语易使人泄气;出言过晚,良机错过,又成了事后诸葛亮。

(3)要注意分寸。

激将法使用的出发点要正确,应体现出对后进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护。同时,如果班主任的语言不疼不痒,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过于尖刻,则会使人反感。因此,运用激将法要注意语言的分寸和感情色彩,要把褒贬、抑扬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4)要引导与激励并举。

使用激将法,不能对后进生简单地给以否定或贬低,要“贬中有导”,即用明确的诱导性语言把后进生的激情引导到你所希望的方向上来,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注重暗示效应

我们先来看一则教育案例:

张铭是一个网瘾较重、时常缺课的后进生,家长把状告到了新上任不久的班主任程老师那儿。这天,班主任经过了解,发现他又去网吧了,于是程老师就跑到网吧找他。当张铭发现班主任在他背后严肃地看他时,便一言不发,放下鼠标,背起书包,低头回到了学校。一路上,两人都没说一句话。到学校后,程老师微笑地向他点了点头,用手朝教室一指,张铭便走向教室。

以后的三天里,程老师也没提起这事,下课也没找他。结果发现他整天心事重重,终于在第三天下午走进了程老师的办公室。“老师,你怎么不批评我?准备怎样惩罚我?”程老师说:“你现在不迟到,不旷课,又没有什么错误,干嘛要批评你?又为什么惩罚你?”他如释重负地笑了。后来,程老师还说服他的家长给他买了一台电脑。

张铭现在已经是某名牌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可是他对这件事总是不能忘怀。一次,他在发给程老师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程老师,非常感谢您!如果您当时和原来的班主任一样跟家长联系并训斥我一顿,我现在可能还是个网虫。其实,您越是不吭声,我自己当时想的就越多,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特别是老师您的那一丝微笑和点头,刹那间使我明白了许多许多!”

上述案例生动地说明了“暗示效应”在转化后进生中的教育作用。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有声进行的,有时无声的暗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结合,这种现象叫“暗示效应”。

程老师的无声胜有声在于:“手朝教室一指”,告知了张铭“方向”;他的“微笑”和“点头”,既是对张铭此时行为的肯定,更是对他今后行为的积极暗示。暗示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它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呢?一句话:在无对抗的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的暗示策略使学生产生暗示效应。如某个后进生犯了大错误,却仍然不知其错,班主任不要马上严厉批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发火,也只会招来反抗,无法使他痛彻反省。我们可以向程老师学习,也不妨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问一声(运用抽象诱导语):“你的情绪最近显得很低落,做事缺乏干劲,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你最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是放松了,到底发生了什么?”用类似的抽象诱导语进行暗示,让他自己承认错误并找到错误的原因。暗示,除了诱导语之外,还可以使用手势、眼神、停顿等等。

那么,暗示在什么情境中和什么情形下作用最大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年龄。一般而言,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暗示作用还取决于一个人的身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疲劳的人、体质较差的人比身体健康的人更容易产生暗示效应,被暗示者的知识、地位、权力、信心等都是影响暗示作用的重要因素。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教师自身的权威对暗示作用的实现很重要,而且,教师的权威还会使被暗示的学生产生信任效应。

暗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应用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在于,它以无批评的形式使学生接受批评,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不强求学生接受,但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暗示教育手段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环境暗示

好的环境能使学生身心舒坦,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差的环境则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和班主任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以下三种环境。

1.制定班训

班主任可以结合本班学生情况,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简明扼要的班训置于黑板上方。如:“自律自主自强自立”、“静勤敬”、“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知识能改变命运勤奋能创造奇迹”等等。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能够使学生时刻接受教育,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事实上,这种与学生共同制定的班训对学生的学习既有督导作用,也有激励作用。

2.悬挂名人画像或名言

在教室内悬挂名人画像或名人名言,如:牛顿、富兰克林、邓稼先、鲁迅等名人画像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名言。这些在各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或他们的名言,都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或座右铭,他们能使学生在心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以及克服缺点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3.配置一些约束规范或奋斗目标

在班内配置“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三好学生条件”、“学雷锋标兵条件”和“文明班级条件”等。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再配置,如在班集体形成的初期,可以配置“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班级公约”;在班集体初步形成后,可以配置“三好学生条件”、“学雷锋标兵条件”或“文明班级条件”。班主任还可以积极利用教室内黑板报、墙报等,提出班级近期奋斗目标,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作品等,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进取奋斗的暗示环境。

二、语言暗示

教师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表现的学生要用恰当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进行意在言外的暗示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这样就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可经常运用的暗示语言有:“你(你们)总是好样的!”“办法总是要比问题或困难多得多”、“换种方式或方法,事情会做得更好!”等。语言暗示需要教师良好的教育机智,例如: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班主任发现班上参加运动会的几个学生顾虑重重,思想压力大,要如何解决他们的思想压力问题,他想了很多。如果直言相劝:“你们大胆地参加吧,一定能赛出好成绩。”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更加加重了参赛学生的思想负担。后来,在这几个学生正在谈论赛事时,这位班主任凑过去非常神秘地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昨晚我做了个梦,梦见你们在赛场上大胆轻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几个学生一听都笑了。田径运动会结束后,该班参赛的运动员都说:“班主任的话还真管用呢!我们在赛场上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赛出了好成绩。”

三、行为暗示

行为暗示在恰当的环境和情境下,能给学生以语言暗示所不能表达的效果,教师可经常运用的积极行为暗示有:微笑加上轻轻拍肩、点头、竖起大拇指等。教师自身的行为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暗示的有效手段,如自己弯腰捡起纸屑,而不是板着脸孔命令丢纸屑的学生,这无声的语言可以教育全班学生,今后会主动动手把地上的纸屑捡起。这样反复几次,学生无形中就能养成讲究卫生、爱护班级荣誉的良好习惯。

四、心理暗示

对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环境的积极暗示,是教育工作和后进生转化工作取得成效和成功的有力手段。心境是一种微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往往使我们的心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打上某种感情的色彩。每一种心理状态就好比是起跑前的“各就各位”,使机体做好准备,正常运行,应对生活、学习中的一切挑战。心理学研究表明,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如果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因此,良好的心境既是学生接受积极心理暗示的前提,也是促使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学习、进行品德自我修炼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努力“做一个受欢迎的人”,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我(我们)能行”,学会“光明思维”等,都是保持良好心境、进而培养积极心态的好方法。

教师和班主任运用暗示这一教育手段时,要注意:

1.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拥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应该注意有意识地给以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

2.暗示的实施者——教师和班主任,应具有较高的威信,要具有令学生信服的人格力量。

3.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

4.暗示应具有艺术性。具有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动机和美好的期待。

巧抓教机,立足于拉

所谓教机,是对于一定的教育对象客观存在的一种可以获得理想教育效果的一段时间或一种机遇。在学校中,教师常常会碰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平时他们的心理状态都处于相对平衡,一旦这种心理平衡被打破时,他们对周围的信息(如教育、批评、表扬、接触等)反应特别敏感,这时候就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抓住这个教机,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我班曾经发生了一件使我终身难忘的事。那是期中考试后的一个下午,本班学生洪国芳因纪律松散、经常打架、学习不用功,导致期中考试成绩低下,又怕父母打骂,就不辞而别、离家出走了。尽管各方到处寻找,但四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杳无音讯。这时校内外议论开了,有的说像这样的学生回来后不要让他再上学了,有的说让他自然流失去外面打工算了。听到这些议论我也有同感,心想还是“顺水推舟”吧,少这样一个学生也可以减轻不少负担,再说他家长对他也不寄予任何希望了。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晚上,想不到他竟然回来了,我急忙放下饭碗赶到他家,看到他父母正忙着给他换衣、理发,并追问他出走的详细情况。他一声不吭,看到我进来,抬起头来朝我傻乎乎地笑了一笑,叫了一声“陈老师”,就再也不开口了。我看到这种情景,怜悯与自责之情油然而生,深感转化后进生责任之重。于是我劝他父母在家先稳定他的情绪,使他安下心来,再考虑下一阶段怎么办。

第二天在我和家长的耐心劝说下,他才讲出了这次出走的详细情况。原来在这期间,他先后到过杭州、长沙直至广州,在那些日子里,他流落街头,睡过公园,当过乞丐,爬过火车,做过推车工……过着流浪的生活。了解这种情况后,我思想斗争又激烈起来,他本来就很散漫,如今“闯过江湖”,胆子更大了,怎么转化他呢?是一推了事,还是拉他一把呢?我反复思考了好几个晚上,最后冷静地想,尽管洪国芳平时表现不好,再加上这次出走给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给班级带来了不少麻烦,但他毕竟是一个少年,思想单纯,行动幼稚。如果我们简单、草率地结束了他的学校生活,会造成他一生的不幸。我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有责任拉他一把。目前他的内心世界比一般的学生更为复杂,他需要教师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对于尝过苦果的学生,这种理解和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因此我就抓住这个转化的有利时机,一方面与家长商讨如何安定他的情绪;另一方面要他本人考虑好今后的打算,过几天再来上学。

他重新来校上学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会歧视他。二是学习上有困难。我教育全班学生伸出热情的手欢迎他,帮助他,为此还召开了两次班干部会对此事展开讨论,大家认为,我们班干部有责任帮助和挽救一个正处在十字路口的同学,我们要使他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此后,我为他建立了家庭联系册,并经常进行家访,以便及时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我每周与他谈心二至三次,了解他的思想,从而增进了师生的感情,使他能够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由于他原来外语基础差,再加上这次出走时间长,要跟上班级学习进度真是难上加难,但是我还是鼓励他,经常过问他学习上的困难,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就这样,我不但在思想上帮助他,而且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在班级里表扬他的点滴成绩和进步,让他参加兴趣小组。在班会课上,他激动地说:“我这次出走实在对不起老师、同学和父母,我决心把这个损失弥补回来,以此来报答老师的教导、父母的关怀和同学们的帮助。”

一个后进生的转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一些反复。有一次,上语文课时,他做小动作被老师发现,叫到办公室,在老师面前他强词夺理,与老师顶撞起来。当时我见他这副样子,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于是我把他叫过来,引导他想起在广州流落街头当乞丐时的难忘情景。他曾对我说起过:“在广州时,每当我看到广州的学生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我多么羡慕啊!而我现在远离家乡,又冷又饿,无依无靠,不正是因为我不好好学习而造成的吗?”我就抓住这件使他终身难忘的事对他进行耐心说服,正确的引导,从而使他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经过劝说,他终于认识了错误,低下了头。事后,他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期中考试,他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从原来都不及格减少到一科不及格,尤其是外语从原来的55分提高到70分,这大大增强了他的学习信心。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青少年,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往往带有盲目性,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键是我们能否正确引导。对于教师来说,爱那些正处于痛苦和困惑之中的学生更有必要,因为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教育和更多的引导。任何一点粗心大意,都可能伤害他们,使他们走上绝望的道路。对于后进生,我们应该善于抓住教机,立足于拉。立足于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后进生的一个正确态度,而抓住教机则是我们转变后进生的工作艺术。

寓教育于谈话中

有这样一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