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作家作品泛读
29077600000028

第28章 朗费罗

朗费罗,1 80 7 年 2 月 27 日生于美国东北缅因州的沿海城市波特兰。他 的父亲是一个律师,母亲是一个 诗歌爱好者。18 22年,朗费罗进入缅因州的博 多因学院读书,学习希腊文、拉丁文,也学习法、意等现代语。1 82 5 年毕业后,受学院委托,赴欧洲学习深造。1 82 9 年回国,在博多因学院讲授了 6 年现代语文。1 83 5 年,他接受了哈佛大学的聘请,并再度赴欧游学。183 6 年在哈佛大学任教。

1 83 9 年,朗费罗出版第一部诗集《夜吟》,其中包括著名的《夜的赞歌》、《生命颂》、《群星之光》等音韵优美的抒情诗。1 84 1 年再出版诗集《歌谣及其他》,其中有故事诗《铠甲骷髅》、《金星号遇难》,也有叙事中含有简朴哲理的《乡村铁匠》、《向更高处攀登》等。诗中充溢了淬砺奋发的精神和乐观情绪。这两部诗集在大西洋两岸风靡一时,朗费罗从此以诗人闻名于世。在组诗《奴役篇》(1 842)中,他不仅写了《奴隶的梦》、《奴隶的夜半歌声》,而且也写出了《警告》这样的诗,预言被奴役的黑人终将象《旧约》中备受屈辱的大力士参孙一样,“举起手臂,把这个国家制度的基础动摇”。

朗费罗于 1 84 5 年发表诗集《布吕赫钟楼及其他》,因收有《斯普林菲尔德的军火库》、《桥》、《努伦堡》和《布吕赫钟楼》等佳篇而为人称道。《海边与炉边》(184 9)包含了诗人向读者宣告创作意图的《献辞》以及通过造船的形象讴歌联邦的缔造的长诗《航船的建造》。

朗费罗的主要诗作包括 3 首长篇叙事诗,或“通俗史诗”:《伊凡吉林》、《海华沙之歌》和《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伊凡吉林》(184 7)描写阿卡迪亚的一个和平的村庄遭到法国殖民者的焚毁,少女伊凡吉林及其未婚夫被迫离开家乡,流落失散,经过辗转寻觅,终于在死亡中团聚。这首诗采用六音步无韵诗体,着意描绘宁静的田园景色和劫后被拆散的恋人的痛苦。

1 85 4 年朗费罗辞去哈佛大学教职,专事创作。次年发表《海华沙之歌》。这是采用印第安人传说而精心构思的 4 音步扬抑格长诗,写西风之子即印第安人领袖海华沙·生克敌制胜的英雄业绩,以及他结束部落混战,教人民种植玉米,清理河道,消除疾病等重要贡献。在美国文学史上这是描写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诗,它的意义不容忽视;但诗的素材主要来源于斯库尔克拉夫特的著作,作者缺乏直接的生活体验;诗的韵律完全模仿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当时虽然受到了读者的赞赏,却遭到后代一些评论家的责难。

《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185 8)根据普利茅斯移民的传说改写,大意是说一个军官请好友代自己求婚,结果成全了别人。此诗当时在英美两国受到热烈的欢迎。

从 1 843 年起,朗费罗夫妇在幽静的克雷吉别墅中度过了 17年幸福的家庭生活。1 86 1 年他的夫人不幸被火烧伤致死,这一直使他无比悲痛。为了摆脱 精神上的重负,他投身于但丁 的《神曲》的翻译,还写了 6 首关于但丁 的十四行诗,是他最佳的诗作。

《路畔旅舍的故事》(186 3)大体上仿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第一首诗《保罗·里维尔的夜奔》描叙独立战争中平民的英雄保罗·里维尔夜半骑马奔驰,及时向起义民兵报告英军偷袭的情报,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以《基督》命名的三部曲诗剧,着手于 18 51 年,18 72 年完成,它的第 1 部《神圣的悲剧》描写基督的时代,象征“希望”;第 2 部《金色的传说》描写中世纪,象征“信念”;第 3 部《新英格兰悲剧》由殖民时期两个民间传说组成,象征“慈善”。

朗费罗晚年创作不辍,备受尊崇,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曾分别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 75 岁生日那一天,美国各地的学校都举行了庆祝。1 88 2 年 3 月 24 日朗费罗逝世。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获得这种尊荣的第一位美国诗人。

朗费罗是 1 9 世纪美国杰出的诗人。1 00 多年来,他的诗在美国和欧洲仍有广大的读者,获得很高的声誉。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为 1 957 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诗歌技术娴熟,音韵优美,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并被编入教科书译成多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