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尊重的良好取向,是一个国家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标志,既反映了公民的文明素养,也反映了公共道德教育的成效。前面谈到过,在美国,哪怕是擦肩而过的行人,都会向你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是美国公民尊重他人的一个缩影。下面我用几个生活片段,来展现人文尊重的真正涵义,或许你会从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在美国学习期间我去过两次音乐厅,一次是在芝加哥剧院观看Blue Man的音乐剧,一次是在美国西北大学欣赏交响乐。每一次参加音乐会我都深深地被在场听众的文明行为而感动。说实话,除了能应付一些简单的语速慢的交流外,碰到这种语速很快、剧情陌生的表演,我真听不懂他们所表达的意思,更不用说是被艺术化的舞台语言了。每次去了,都是云里雾里,最多只了解个大概。去音乐厅,与其说是去欣赏高雅艺术,倒不如说是去感受异国文化和现场氛围。而每次打动我的不是演员精彩的表演,而是观众的文明行为和人文尊重。会场内外,入场、退场都非常有序,表现出对演职人员的尊重、对他人的充分尊重。音乐会期间自始至终没有人发出声音、没有人迟到、没有人随意走动,这与国内的一些演出现场大相径庭。国内一些演出入场时和开演前总是乱糟糟的,会场外面可以说是人声鼎沸,熟人相遇总要打招呼、寒暄几句。这里我说说其中一次出席音乐会的情形。
因语言交流课BBK老师的邀请,我们几位同学参加了位于密西根湖畔的美国西北大学音乐厅的一场音乐会。这位老师是该社区的一名志愿者,也是这场音乐会的组织者之一,所以邀请我们几位学生去捧捧场。音乐会开始之前,大家提前在大堂里等候,可免费自助喝咖啡、饮料,吃甜点,相识的人相互轻声地问候、寒暄,十分轻松而安静。入场后音乐会即将开始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似乎全场人都屏住呼吸,不敢喘气。没有一个人迟到,整个会场的秩序如此之好,让我感到十分惊讶。音乐会分上下两场,半场下来,我根本无法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只是感受着来自异国的音乐旋律,大多数时间是在观察观众的状态。他们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没有人打呵欠、伸懒腰,没有人闭目养神,没有人走动,大家都全神贯注。由于听不懂他们的音乐,加上会场又如此安静,我当时真的很想睡,但又生怕万一睡着了,发出酣眠声来,影响旁人,有失国人形象;提前退场也不行,因为周边都坐着老外,走动也怕影响听众,进退两难。可看到他们如此文明,如此安静,想打瞌睡、提前退场的念头就被打消了,只好强忍着坚持到上半场结束,这也是对演员、对观众的尊重。上半场接近两小时,结束后大家都去上厕所,又一个文明的现象被捕捉了。由于这个音乐厅的厕所不大,中场休息时出场上洗手间的人又很集中,所以上厕所要排队,一会儿走廊上排满了如厕的人,队伍很有序,没人插队。这场音乐会我基本没听懂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但听众的文明行为给我上了一课,至今在心里寄存。在公共场合尊重他人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而我们做得还不够。国内的一些音乐会上,演员在台上演出,观众出场打电话、上厕所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当场还会响起手机的铃声。最近一次,我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这个首都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剧院里观看话剧《安提戈涅》,就看到了观众迟到入场、提前退场的一幕。由此可想到其他剧院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