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出台了“医改法案”,使3200万没有投过医保的社会弱势群体受益。在美国,类似这种关爱弱势群体的举措不少,通过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障制度、食品补助计划、医疗补助计划、住房补助政策等,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缓解了社会各种矛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除了这些有效的政策措施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感受到了美国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浓烈氛围。
前段时间,我到辖区的一个街道检查社区卫生情况,基层的同志特意带我考察了一个马路市场,据说这个市场成了市里引导规范马路市场的成功案例。该街道处在城乡结合部,周边住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一些相对贫困人群。尽管区域内也有完备的商业配套,但一些商贩利用区域人群消费层次较低这一特点,在周边马路上设摊,所卖商品价廉,深受一些低收入人群的欢迎。慢慢地在马路上设摊的人越来越多,城管部门也很难取缔,马路市场就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对此,城管部门也只能因势利导,承认其存在,必要时加以一定的管理。但马路市场的卫生状况很不乐观,它的存在也严重影响居民的交通出行。
再来看看美国的类似情况吧!美国有很多商业综合体,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价格总体不高,大多数的群众都能承受。但政府还建造了一些专门面向弱势群体、贫困人群的特殊市场。有钱人或许是感到去那些市场有失身份,或许是怕有占用弱者资源之嫌,是不会去那里的。在美国学习期间,平时我们购物大都去中国城。有一次,在不经意间听说黑人居住区有个市场菜价很便宜,于是我们几个同学驱车去了那个市场。确实这个市场的所有商品价格都要比其他商场里要便宜得多,当然商品品质相对要差一些,但市场运行很规范,管理也很到位。美国除了有许多大众化的shopping mall以外,还有一些专门为弱势群体设立的商场,类似国内一些跳蚤市场、产品质量一般的专业批发市场。
我们是否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以解决我们的马路市场问题呢?是否也能建一些专门针对低收入人群消费但又十分规范的市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