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体育史话
29102100000029

第29章 滑冰——古代冰上运动

我国古代东北和西北有些地区的人民生活在苦寒地带,那里常年冰天雪地。在生活与生产中,逐渐摸索出了冰上活动的经验,或借助工具,或总结技巧,逐渐发展成了冰上运动。

《通典

边防》记载,早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就利用木制的滑雪工具追逐野兽。元、明时朝史书关于黑龙江省内少数民族滑雪的记载就更多了,当时将“骑”的“木”称为“木马”,并解释说,这种木马用长方形有韧性的木板制成,“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两头翘起,前端尖,翘度大,中间的底部包上狍、鹿的皮,其毛茬朝后,这样滑行的摩擦力小,上坡时不易往后滑。由于多在山路崎岖的密林中穿行,故只有一根滑杖,上山当拐棍,下山用以调整方向。

我国古代滑冰技艺最初仅是一些冰上杂耍,真正使冰上运动得到发展的是在清代。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满族的发源地在现在的牡丹江地区,那里气候寒冷,冰天雪地,一年中冰期长达五个月,优越的冰雪环境为满族的传统体育创造了适宜的土壤。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十分擅长滑冰,也十分喜爱冰上运动,所以滑冰、滑雪技术应运而生。

满人将冰上运动称为冰嬉,冰嬉早在清入关前就在满族中十分流行。随着满族入主中原,他们把一些冰上活动也带入长城内,“冰嬉”也成为国俗。到了清代滑冰运动有了速滑和花样之分,当时清人把速滑分为“官趟子八式”即初手式。小晃荡式、大晃荡式、扁弯子式、大弯子式、大外刃式、跑冰式和背手跑冰式等。

满族人关以后,每年的阴历十月都要在北京的北海冰面上检阅八旗弟子的滑冰技术,作为训练八旗官兵的制度之一。冰上运动大致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足球、冰上抛球、冰上射天球、打雪挞及冰上摔跤等。故宫博物院现在还藏有《冰嬉图》,从《冰嬉图》中人们可以看到在清朝冰嬉大典中有人表演时做出的各种花样冰上动作,有: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双飞燕、千斤坠等。

在清代举行的冰嬉大典活动中必会安排抢等(即现在所谓的速度滑冰)项目。运动员由八旗兵组成,他们足蹬一种底部绑着铁条的简易冰鞋,身穿箭衣,在距皇帝冰床三里外的起始点一字排开,等待号令。“轰”礼炮一响,运动员听到号令后,如离弦之箭,蜂拥而出,向皇帝的冰床方向飞驰而去,最先到达皇帝冰床的运动员便是头等,能够得到皇帝亲赐的赏品。

古代满洲地区,早就有冰上的足球游戏,它的名字叫踢形头,是满族入关前后很盛行的一种冰上运动。形头是用兽皮缝制而成的圆形物,里面装填毛发,大小同现在的足球差不多。踢形头,是以形头踢入对方的防线内的数量来确定胜负。

清朝入关后,为了保持八旗部队强大的作战能力,清朝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冰上运动,踢形头(冰上足球)是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比赛前,八旗士兵分成红、黄两队,分旗门,叫做“分棚”。每队数十人,比赛开始前,双方队员在球场中央列队站好,御前侍卫用力将球抛向空中,球由最高点下落,不等球着地,双方队员奋力争球。场上队员为了在冰面上奔跑,穿着特制的带铁齿铁条的冰鞋,主要是用手抢接抛掷,也可用脚踢,所以又叫“冰上蹴鞠”。

延伸阅读

现代冰球

冰球,也叫“冰上曲棍球”。是多变的滑冰技艺和敏捷熟的曲棍球相结合的一种运动,对抗性较强,也是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运动员穿着冰鞋,手拿冰杆滑行抢击球。球一般用硬橡胶制成。比赛时每队上场六人,前锋三人,后卫两人,守门员一人。运动员用冰杆将球击入对方球门,以多者为胜。

1935年,中国在北平举行了第1届华北冰上运动会,第1次举行了冰球比赛。1953年,又在哈尔滨举行了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有 5个队参加冰球比赛。1955年起每年举行1次全国冰球比赛。1956年以后,中国冰球队开始参加国际比赛。1981年北京举办了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中国队获得亚军,晋升到B组。1986年在日本举行的第1届亚洲冬运会上,中国队获得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