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用人艺术全书
29119100000019

第19章 管人用手段(3)

其一,要博采众议,不要主观武断。博采众议,指的是一个正确决断必须认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并考虑到诸多方面因素,既不偏激又不脱离实际和群众,从而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因此切忌主观武断,所谓主观即听不进客观合理意见;所谓武断即由个人简单的专断。这种作风与博采众议的民主作风是根本对立的,必须加以反对。因为科学决断是以充分发扬民主为基础和前提的,离开了发扬民主就要脱离实际和群众。这样,既不能正确决定问题,也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所以,主观武断,是正确决断的一大忌,应力求避免出现。

其二,要权衡利弊,不要好大喜功。权衡利弊,就是决断时对利弊得失要全面分析。依据现代管理学要求,“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弊相较取其小,做到不以小利害大利,不以小局害大局,不以眼前害长远。”只有兼顾利害两个方面,把小利与大利、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才能防患于未然。曹操所说“在利思害、在害思利”讲的也是这种意思。这里所说的不要好大喜功是说决断时应保持清醒头脑,不作主观论定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事情,以免导致不良后果;只有在情况明、决心大的情况下才是对头的。如果对客观情况还没有弄清楚,就下决定或决断是没有不吃苦头的。这种教训,过去也屡见不鲜,应引以为戒。

其三,要顺势而断,不要逆理而为。古人说:“顺势而谋”,“因势而动”。这种“势”,即指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客观条件。这样,领导者对重要事件进行决断时,一定要考虑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客观条件的变化,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作决定。如学校在改革开放中对重要问题的决断,既要有观念更新、形势发展的超前意识,又要有从实际出发、逐步提高的求实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还要考虑到群众的心理状态。由此顺势而断,就能收到预期的社会经济效果。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是“逆理而为”,就是指决断不要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否则是不会有所成效的。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办学,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经济规律,因为人才劳务市场讲供求关系,所以教育领导者在决断问题时,既要讲人才的质量,又要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讲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要求的决断措施是不会收到良好效果的。

5.13 做官的八个秘笈

做官是中国古代人们的最大学问之一。有道是“官场深似海”。但做官的学问多不是自己主动学来的,而是被动学来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做官学问大概都是属于这一类吧!

至于官场的积习,是越来越崇尚虚伪的形式。奸弊所在,人们陷进去了也不觉得奇怪,知道了也不对别人说。大家相互涂饰,聊以自保,蔚然成风,阿同骇异。今天如果要谈治术,则最重要的莫过于综核名实;如果要谈学术,则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拔为人忠诚、脚踏实地之士。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救治浮华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质朴,在长期玩忽、松懈之后,要振之以猛。

下面几点就是在官场应酬中总结的几点经验:

诀之一:为官择人,不可为人择官

做官人不要有文人好说大话的脾气,或有一些过于谦虚的言行,这样容易开取宠幸,招致屈辱。银钱的用度、保举人的多少,都应受限制。朝令夕改更不可容忍,最重要的是用人时应当为能完成这个官位上的工作来选择人,不能为私人选择官。

诀之二:治心为上

天下之乱,不在强敌,而在人心。所谓愚民之难治,而在士大夫好利忘义惩罚不利,所以罚贪官而平民心,才可能根本上扭转世风日下的局面。

诀之三:得人为强

国家之强,以得人才为强。所谓国家强大靠的就是人才济济。

若得不到人才,则就像鸟雀羽毛未丰,也不能高飞。

诀之四:敢于承担责任

做事打仗在成败得失之间,本来是没有一定规律的。所以在打仗时,胜败没有常规,只看将领如何调度而已。做官者要敢于承担下属的责任。举例说进攻湖口时,越过九江而向下游进湖口的计策是他提出来的,事败之后,有人猛烈指责这个计策的缺陷,并且归罪于别人,这是不合乎事实的,必须出来明辨,以维护下属的利益。

诀之五:重视礼教之法

万种风气都从朝廷内部开始,除了用礼法对待别人以外没有别的政治教化的方法,所以做官之人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下面的人,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诀之六:采纳贤见

做官任用贤才是基本,而采纳贤见也很重要,自古忠臣皆以贤见而功见国家。曾国藩屯兵祁门时,李鸿章劝他速速转移到东流、建德,言词情真意切,令人不忍心读下去。曾国藩回信说,如果有人读《出师表》而不被感动,那么他一定不忠;如果有人读《陈情表》而不被感动,那么他一定不孝;如果有人读你的信而不被感动,那么他一定不友善。后来,事实证明李鸿章的贤见确实为真知灼见,为战争赢得了时机。

诀之七:机敏好学

机敏好学是为官的基本素质。那些多闲逸时日的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也不会多。如果光悠闲飘忽,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诀之八:不可以利约束下属

从政不可以利来约束下属,下属得到了钱财就离开,于是就不再会想到忠于职守了。就像是饥的时候,找一个可依靠的人,饱的时候就飘然而去。所以,以义以德服人则下属自觉守职,而以利以名束人则不免离心离德。

5.14 发火不忘善后

领导人在工作中不免有生气发怒的时候,而这怒气足以显示领导的威严和权势,对下属构成一种令人敬畏的风度和形象。应该说,对那种“吃硬不吃软”的下属,适时发火施威,常常胜于苦口婆心和千言万语。

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怕波浪起伏,最忌平淡无味。数天的阴雨连绵才能衬托出雨过天睛、大地如洗的美好。暑后乘凉,倍觉其爽;渴后得泉,方知其甘。此中包含着心理平衡的辩证哲理。

有经验的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既敢于发火震怒,又有善后的本领;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细雨。当然,尽管发火施威有缘由,毕竟发火会伤人,甚至会坏事,领导者对此还是谨慎对待为好。

1.适度适时发火是需要的

特别是涉及原则问题或在公开场合碰了钉子时,或对有过错的人帮助教育无效时,必须以发火压住对方。况且领导人确实为下属着想,而下属又固执不从时,领导发多大火,下属也会明白理解的。

(1)发火不宜把话说过头,不能把事做绝,而要注意留下感情补偿的余地。领导人话语出口一言九鼎,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一旦把话说过头则事后骑虎难下,难以收场。所以,发火不应当众揭短,伤人之心,导致以后费许多力也难挽回。

(2)发火宜虚实相间。对当众说服不了或不便当众劝导的人,不妨对他来一个大动肝火,这既能防止和制止其错误行为,也能显示出领导人运用威慑的力量,设置了“防患于未然”的“第一道防线”。但对有些人则不宜真动肝火,而应以半天玩笑、并认真或半俏皮、半训戒的方式去进行,这种虚中有实、情意双关,使对方既不能翻脸又不敢轻视,内心往往有所顾忌———假如上司认真起来怎么办。

(3)发火时要注意树立一种被人理解的“热心”形象,要大事认真,小事随和,轻易不发火,发火就叫人服气,“拿住人”,长此以往,领导者才能在下属中树立起令人敬畏的形象。日常观察可见,令人服气的发火总是和热诚的关心帮助联系在一起,领导人应在下属中形成“自己虽然脾气不好但心肠热”的形象,从而使发火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赞同。

2.发火不忘善后

领导人的日常发火,不论怎样高明总是要伤人,只是伤人有轻重而已。因此,发火伤人之后需要做及时的善后处理,即进行感情补偿,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论地位尊卑,人格是平等的。妥当的善后要选时机,看火候,过早了对方火气正盛,效果不佳;过晚则对方郁积已久的感情不好解开。因而,宜选择对方略微消气、情绪开始回复的时候为佳。